張 霞,張利霞
(懷來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張家口 075400)
據2018年統計,全市地膜覆蓋面積9.35萬hm2,使用量6618t,其中0.01mm以上標準地膜3620t,占54.7%。我市地膜覆蓋的農作物以一年一熟為主,部分蔬菜可以種植兩茬。地膜利用形式以直接地面覆膜為主,但壩上少部分蔬菜(尤其是蘿卜)采用小拱棚覆蓋。地膜來源以唐山、張家口市、內蒙古生產企業為主,0.01mm以下厚度的地膜仍占很大比例,尤其是一些非正規廠家生產的地膜。
2018年,全市農用地膜回收4463t,回收比率67.4%,因柴草與地膜分離成本高,回收再加工虧損,所以,資源化再利用不足10%,大部分則作為農村垃圾或深埋或焚燒。由于我市絕大部分地膜覆蓋作物為一年一作,所以覆膜農田的地膜基本上放置過冬,在農作物收獲后,農民極少進行地膜清理工作。而農田中地膜表面覆蓋的蔬菜殘體,經整個冬季牛羊的啃食基本全無,裸露的地膜在大風吹動下,給人的視覺污染嚴重。每年春季播種前,農民通過耕地、耙地、旋耕等農事活動會將大部分地膜從農田中取出,但地膜回收率的高低取決于下茬種植作物的要求,而并不是主動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去清理,所以地膜平均離田率不是很高。
農民種地以作物是否增產為目的,而就地膜對環境、土壤的污染缺乏充分的認識,所以,在利益驅使下,超薄地膜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大面積承包農田,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或個人),在其承包期內沒有把農用地膜對土壤的污染作為一條硬性治理工作,在簽署承包協議時,缺乏有效的經濟保障條款。
一方面禁止生產使用0.01mm以下地膜的法律法規欠缺,而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的國家標準,雖然2018年5月1日已開始實施使用0.01mm以上標準地膜,但目前市場上仍在流通。另一方面沒有可依據的法律法規,執法難度也大。
一方面農田地膜的回收,屬于公益性事業,回收成本高,沒有一定的回收成本補貼,個體農民或廢品回收點很難自發地對農田殘留地膜進行回收。另一方面回收的地膜沒有出路,有時農民個體撿拾上帶土的地膜也不知賣給誰,而費品回收站是不收購含土量過大的地膜。
可降解地膜的應用和推廣是從根本上解決農田地膜污染的有效途徑,但多年來全生物降解地膜由于其韌性和強度小、價格高,不適宜大面積推廣。而雙降解(光和生物)地膜因含有部分聚乙烯成分,對土壤有潛在的污染,所以,目前還處于學術爭議階段。
頒布實施地方法規條例,嚴格地膜生產,使用標準規范。對生產并回收標準地膜的企業進行獎補,在用地、稅收、電價以及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而對生產、使用超薄地膜的企業、農戶加強處罰力度,明確處罰金額,甚至擔負法律責任,使農用殘膜治理有據可依。
玉米葵花這些覆膜作物,由于柴草分離難度大、成本高,所以回收的殘地膜混合物應作為垃圾進行處理。而對于蔬菜,馬鈴薯,甜菜,這些覆膜作物,在經過一個冬季的牛羊啃食,表面覆蓋的作物殘體基本消失,回收起來的地膜也以含土為主、雜草很少,這樣的覆膜地塊應以機收為主,人工撿拾為輔,回收的殘地膜可作為再加工原料。
以政府補貼的方式,在地膜集中使用區,建設農田地膜專業回收點,大力推進地膜機械撿拾,并積極收購農民撿拾的地膜。每個網點可以與當地政府簽訂承包協議,以地膜回收率為標準,按網點覆蓋的鋪膜耕地面積計算,享受政府給予的補貼。
積極鼓勵標準地膜生產企業、標準地膜銷售商本著“誰銷售、誰回收”的原則,加強地膜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可以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以舊換新,企業自行機收或回收農戶繳納的舊地膜等多種方式,提高農用殘膜的回收量。對生產企業或銷售商因此而產生的損失,政府應可給予適當的補償。同時,鼓勵民間企業、垃圾回收點、廢品收購站增設廢舊地膜回收項目,政府可以按0.5~1.0元/kg給回收點財政補貼。
以縣區為單位,采取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形式,由第三方服務機構與政府簽訂合同,按承擔地膜覆蓋耕地的面積,并符合政府制定的標準(如耕地凈度達到80%以上,回收的廢舊地膜利用率達到90%以上)。按20~25元/667m2的補助標準,完成任務后,通過第三方驗收,由當地財政予以資金補貼。
農用殘膜再利用是實現地膜回收的基礎,所以,必須扶持1~2個農用殘膜利用企業,去利用廢舊地膜開發新產品。對專一從事農用地膜回收再利用的企業或開展廢舊農田地膜污染防治科學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使用的機構,政府應當優先安排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獎勵資金。同時,協調市政、園林、水利、路政、綠化等部門,加大利用廢舊地膜的再生產品,擴大廢舊地膜再生產品的銷路。并對利用廢舊地膜為原料的企業給與政策上的優惠,如優先用地、減免稅收、調低電價等。
加大考核力度,將清潔生產列入年度考核,對實行補貼獎勵,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