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娜
(懷來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張家口 075400)
蔬菜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消費品,它的安全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蔬菜病蟲害是蔬菜生長發育過程中,影響蔬菜質量的關鍵,病蟲害防治方法的多樣性,化學藥劑的減少使用,是減少蔬菜農藥殘留的關鍵。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及質量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問題也愈來愈受到廣泛的重視,改革勢在必行。
農藥殘留是在農業生產中施用農藥后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于蔬菜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對于蔬菜而言,種植過程中施用農藥是造成蔬菜農藥殘留的主要因素。
蔬菜大多數生長期短,病蟲害比較嚴重,種植過程中需多次施用農藥,在增加農產品產量,提升農產品質量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施藥后采摘時間短,不可避免地造成蔬菜殘留農藥過量。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目前蔬菜生產中使用的農藥主要有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酯農藥。這些年由農藥殘留引起的中毒事件不斷發生,可見蔬菜農藥殘留污染比較嚴重。
菜農對于病蟲害防治方法只限于農藥,對其他防治方法缺乏正確的認知,主要覺得農藥效果好、見效快。還有菜農不講究用藥技術,一旦認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藥量,使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惡性循環,導致農藥殘留增加。
當下,農村種地的菜農大多是文化及綜合素質偏低的人員,對農藥種類、使用范圍、方法等多數來自藥品銷售人員以及口口相傳,對農藥殘留危害知識一知半解,不能合理掌握農藥的使用準則和安全標準。因此,在蔬菜農藥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和不科學性,造成農藥使用超量等問題出現。
我國農藥安全使用的相關法律較少,修訂的時間與當前的發展形式不相適應,導致在實際農藥殘留的監管工作中存在問題。農藥殘留檢測體系檢測工作存在不足,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定數量的限量標準,但是仍然存在標準的缺失,嚴重制約了蔬菜農藥殘留的檢測。
菜農是生產經營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以及農藥的基本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廣播、報紙、電視、宣傳車、培訓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部等部委局先后發布的相關公告,加強對高毒、劇毒農藥、果蔬菜上禁用農藥的管理,加大對農藥的使用范圍及程度等相關知識介紹及培訓,使農民充分認識到農藥殘留的危害,從根本上提高蔬菜的安全生產水平。
根據農業標準化的要求,制定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檢測方法,健全檢測體系,開展市場殘留監測,查處使用農藥超標產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蔬菜病蟲害不單純的只有化學防治,而是要考慮環境和生態等多種因素,合理配套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最終達到防蟲治病的目的。比如農業防治、物理防治、機械防治、生物防治等都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蟲害。選擇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等耕作管理、合理種植密度、使用誘蟲燈和粘蟲板、釋放天地或性信息素、人工捕捉害蟲等方式防治,農藥的使用。
防治病蟲害的危害,首先要了解病蟲害的防治標準,每一種病蟲害都是達到一定的防治標準時才需要藥劑防治。因此要在了解病蟲害的成因、主要癥狀、發展動態、防治環境等,抓住病蟲害最敏感、最薄弱的環節進行施藥,做到治早治小,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不然過早或是過晚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比如,害蟲的防治最好在幼齡期,那個時候害蟲耐藥性弱,如若防治過遲,害蟲不僅對植物才成損害,而且耐藥性強,防治效果不好;病害防治一般在初期用藥,而雜草一般在雜草苗期面對除草劑最敏感的時候用藥,效果比較明顯;施藥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氣溫20~30℃的晴天晚或陰天無風時候施藥,在大風天氣來臨前,不適宜采用噴霧法;在蔬菜收獲前停止用藥,尤其是茄果類和瓜類蔬菜。
使用藥劑防治病蟲害,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以達到減少蔬菜農藥殘留的目的。無論是哪一種農藥,都需要掌握施藥的濃度或是用藥量、施藥的次數,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情況,進行用藥量和施藥次數,決不能隨意施藥,嚴格按照農藥配置標準進行施藥,可應用超低容量噴霧技術;注意交替輪換用藥,長時間采用一種農藥防治一種病蟲害,極有可能使蟲害產生抗藥性,需要經常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藥劑,防止抗性產生;選用合適的器具也是減少農藥殘留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小霧滴完成藥物的噴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