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文軍
(陜西省城固縣農廣校,陜西 城固 723200)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于農村的人才需求很高,需要專業素養綜合素質都很高的農民隊伍,這也是當前農業模式轉型所必要的條件。因此,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跟隨國家建設的腳步的。通過對高素質職業農民的培養,是我國農業結構能夠得到優化,產業經營模式能夠得到創新,從而促使農業經濟發展跟上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讓農民團體也能更加的富裕起來。
農民的綜合素質決定了農業水平的發展,也是當前農業轉型的關鍵推動力量。但是當前我國的農民綜合素質還不夠,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較低,難以擔負起當前農業改革的使命,許多農民甚至僅能維持生活。因為缺少技術,缺少經營管理理念,農民在無法獲得好的收益,農業發展止步不前。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往往不愿意遵循老一輩的腳步,致使農民團體的綜合素質一直不能有所提高。因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是改變當前農民生活的唯一途徑。
生產力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因素。通過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培養出有技術,有文化,懂經營的職業農民團體[1],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當前農民生產力不高的原因主要就是技術和經營問題,農民的生產技術提高了,產量自然得到增長。而合理的經營是產品能夠發揮最大效益,從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是生產力得到發展。現代化農業需要發揮高科技設備的作用,對應的就需要農民接受職業教育來學會使用這些設備。農民職業化教育能夠擴大現代化設備的普及范圍,促進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力。
農民的生活富裕程度與其知識文化技術水平是息息相關的[2]。許多大學生回農村進行創業致富正是因為有著專業的知識作指導,能夠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農業技術,從而使收益變高。在經營管理的知識的幫助下,農業產品能夠衍生出許多副加價值,增加了額外的收入。比如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可以打造出品牌價值,從而是銷售市場打開到全國各地。而這些方式都需要專業知識做支撐的。因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出職業農民,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生活富裕起來。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生活水平決定著新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可以提高農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確保農民群體能夠文明,和諧地生活。農民的精神生活同樣重要,通過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能夠豐富農民的日常生活,給農村帶來新的氣象。
農村的民主管理關系到每一個村民的自身利益。通過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可以為農民群體普及政治,法律知識,幫助農民維護自己的政治權益,從而進一步加強農村的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3]。通過教育使農民的政治素養提高,使得政府的基層工作能夠和村民更好地進行配合,更好地深入完成。村民管理民主還可以提高農村風氣,提高農民的政治追求,也是當地政府管理能力的體現。
當前農村教育對象已經有所改變,需要政府對于農民職業教育的觀念進行轉變。首先要將農民職業教育當做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力量,而不是僅僅為農民的發家致富服務的,也不是農民自主的選擇。因此政府要將農村職業教育落實到當地,讓農民能夠很方便地進行學習。政府要對農民進行引導,教育并不能完全靠自覺自愿。而要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教學內容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相關。政府可以重點扶持一些農民,使他們能夠發家致富,從而帶動所有人得學習。此外,對于學習內容不能僅局限于生產力的提高,還需要培養農民的綜合素養。除了農業生產技術之外,還需要包括經營技術,管理技術,運輸技術等方面的培訓。讓農民能夠成為多種技術傍身的新型職業農民。
在教育體制上,需要政府改變單一的管理模式,不能僅僅靠一家一戶的學習培訓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需要整體的管理模式,家家戶戶能夠合作共同致富。可以通過合作分工地方式對不同的農戶進行不一樣的培訓,確保整體能夠形成產業鏈,也推動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農民職業教育,對于農業現代化轉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應當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使農業發展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