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埃塞俄比亞特派記者 景玥 黃培昭
非洲聯盟(非盟)第三十二屆首腦會議2月11日在非盟總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閉幕。《環球時報》記者赴埃塞采訪期間,實地了解中非合作論壇成果在當地的落實情況。除了聽到埃塞俄比亞人感謝中國和中國企業的幫助、培訓外,記者還聽到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在非洲“言必信,行必果”的贊嘆。對于那些無中生有的“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等說法,與會的非洲國家代表反駁說,“希望西方媒體都能實地來看看這些中非合作項目,聽聽當地民眾的評價,不要再憑空捏造”。
意大利游客:“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言行一致”
埃塞俄比亞人口近一億,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內陸國,交通一直是阻礙埃塞經濟發展的“攔路虎”,其95%的進出口貨物通過吉布提港轉運。2016年10月開通、全長約752公里的亞吉鐵路被譽為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亞吉鐵路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與中鐵二局承建并運營,是非洲大陸第一條跨國和里程最長的電氣化鐵路,也是中企在非洲建設的第一條集技術標準、設備、融資、施工、監理、運營和管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中國標準”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為埃塞打通了出海通道,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據埃塞俄比亞鐵路公司總裁比哈努介紹:“亞吉鐵路開通后,從亞的斯亞貝巴至吉布提的貨運時間從3至7天縮減為十幾個小時。希望亞吉鐵路能幫助我們吸引更多的企業和投資。”
亞的斯亞貝巴拉布車站的主體建筑黃灰相間,在清晨陽光照射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據車站工作人員介紹,拉布車站已成為當地新的地標性建筑,常有新人來此拍婚紗照,也有影視劇攝制組在此取景。埃塞鐵路公司總經理格塔丘還多次向中國朋友炫耀說:“到埃塞,人們不僅會看博物館展出的古人類化石‘人類祖母露西,還會看拉布車站。”
登上亞吉鐵路的列車,《環球時報》記者除了看到很多當地乘客外,還遇到一些歐洲游客。大家或是欣賞車窗外的美景,或是談笑風生。在亞的斯亞貝巴上學的女大學生阿杰拉告訴記者,她的家在埃塞東部交通樞紐德雷達瓦,過去回一次家坐汽車要10多個小時,現在乘火車只需6個小時就到了,票價308比爾(約合75元人民幣),能“常回家看看”讓她感到很幸福。正在埃塞俄比亞旅游的意大利游客克里斯蒂娜對亞吉鐵路大加贊賞,她告訴記者:“我去過中國的北京、上海,坐過中國的高鐵,亞吉鐵路的風格和中國的高鐵很像,乘坐起來也很舒服。”這位自稱退休前做過新聞出版工作的西方人士還說:“這條鐵路讓我們這樣的游客感到便利,而對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來說,意義更是不言而喻。我對有關中國的新聞非常關注,‘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設施聯通無疑是中非合作的重中之重,而奔馳在亞的斯亞貝巴的綠白相間的輕軌列車是其中的另一大亮點。據了解,由中鐵負責建設、完全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的亞的斯亞貝巴輕軌運營3年多來,已累計運送乘客約1.5億人次。
埃塞員工:在中企每天都在成長
采訪非盟首腦會議期間,不少參會代表和《環球時報》記者提到中國在非洲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時都會豎起大拇指。來自非盟的官員鮑勃說:“中國承建的鐵路了不起,性能穩定且造價低。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希望中國能幫助其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愿意學習中國鐵路建設的經驗,從而加快本國的工業化進程。”談及西方拋出所謂“新殖民主義”的論調,鮑勃駁斥說:“我們主動學習中國發展經驗,以建設鐵路為例,中國人將其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這些經驗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我們對此心懷感激。”
據中土中鐵亞吉鐵路聯營體公司能力建設部副部長袁強介紹,目前中方公司在亞吉鐵路上的運營人員有600多名,同時還在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招聘了1000多名鐵路運營人員,預計未來3年將有約3000名埃塞籍員工在亞吉鐵路上工作。目前,中方人員正在對當地員工進行從技術到管理的系統培訓,希望經過培訓,鐵路在中方公司運營6年后,埃塞方面有能力接管鐵路運營。袁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培訓工作并不簡單,鐵路相當于半軍事化單位,當地很多人對鐵路管理和運營知識貧乏,就像一張白紙。培訓前期需要反復強調時間觀念與責任心。中國鐵路走出去,不僅體現在機械、施工方面,還體現在通過運營使中國標準落地。”當地列車乘務員莉迪亞告訴記者:“我經過中國師傅45天的培訓,系統學習了迎賓禮儀、急救知識等內容。我特別喜歡這身紅制服。能在亞吉鐵路工作非常自豪,家人也以我為榮。”
亞吉鐵路沿線分布著多個工業園區。在位于亞的斯亞貝巴南部的東方工業園門口,《環球時報》記者遇到一群來找工作的當地青年,他們表示,愿意到中企工作,讓自己能有一技之長。據東方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焦永順介紹,工業園創建以來,尤其是最近5年來,給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迄今已為當地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園區以前是一片荒地,連車都很少見。而現在,園區所在的杜卡姆鎮因人口數量增加已升格為杜卡姆市。
園區內有中國江蘇利達牛仔褲廠,在寬敞整潔的生產車間里,幾百個當地員工正在流水線上埋頭工作。當地工人阿迪爾有些激動地說:“我是一個農民,自從來利達上班后,不僅收入增加,而且對牛仔褲的制作工藝也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現在知道怎么剪裁、怎么染色。在中國企業工作讓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長,這種獲得感是以前從未有過的。所以,我愛中國,是中國企業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好的變化。”
蘇丹外交官:相信每個項目都能雙贏
在埃塞采訪非盟會議期間,《環球時報》記者還聽到很多回擊西方抹黑中非合作的聲音。深受非洲國家歡迎的中國投融資合作,這兩年卻被一些西方媒體扣上“讓他國陷入債務陷阱”等帽子,針對這樣的言論,蘇丹外交部官員穆罕默德·夏基爾表示:“在亞的斯亞貝巴,中國元素隨處可見,比如這些年新建的機場、公路、輕軌、非盟總部大廈等。中國是真心實意幫非洲突破基礎設施落后和資金技術不足等發展瓶頸,這些都有助于非洲區域融合和實現工業化進程。”他還告訴記者:“中國與項目合作國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其提供免息和低息貸款等金融或財政資源,幫助非洲國家實現發展目標。我相信,每一個項目都是可以雙贏的。”
在亞吉鐵路和東方工業園采訪時,《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有一些當地民眾被西方某些輿論蠱惑,個別人還往鐵軌上扔牲畜,試圖阻止火車順利通行,甚至以此“碰瓷”,要求賠償。遇到這樣的事情,中國企業都會與當地政府充分溝通,化解矛盾。對這樣的少數極端現象,在中國企業工作過的本地員工都不認同。和很多國家的情形一樣,中企在埃塞遇到的困難還有如何改變當地人的觀念、如何實現技術轉讓、如何搭建與現代化接軌的體系等。以亞吉鐵路為例,袁強介紹說,鐵路為內陸國埃塞開通了一個連通外界的出口,還拉動了鐵路沿線的經濟建設、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形成“經濟帶”。但在這個過程中,當地的一些公路運輸企業會擔心自身利益受損。因此,如何轉變這些企業從業者的觀念,協調其集團利益,成為中企面臨的新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