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
在改革開放早期,雙軌制有正面效果,但現在已對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中國金融體系的顯著特點是“重規模、輕機制”,金融體系規模很大,但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空間不大。如果將中國金融體系做橫向國際比較,可以發現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占比非常高;二是中國的金融抑制水平,即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程度,位居全球前列。歷經40年金融改革,我國的金融抑制現象依然嚴重。
這種現象有其獨特的政策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采用了雙軌制改革策略,國企和民企之間、計劃和市場之間,都是實行的雙軌制政策。雙軌制改革的一個目的是保護國有企業,同時支持非國有企業成長,維持轉型期經濟與政治的穩定。
但是,相比較而言,國企的效率不如民企。為了保證國企持續生存、發展,就需要獲得一定的外部支持。最直截了當的外部支持應是政府補貼,但在改革開始以后,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連年下降,從1978年的36%跌到1996的11%。政府只能通過扭曲要素市場變相補貼國企。這就形成了改革初期不對稱市場化現象,即產品市場全部放開,但要素市場普遍扭曲。要素市場扭曲在金融部門的具體體現,就是壓低正規部門的利率,同時在資金配置上偏好國企。
實證研究發現,一個國家在改革前期實施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有正面作用,因為此時的市場機制和監管機制還不夠健全,如果短時間將政府管制全部放開,容易出現風險,金融不確定性增加。而且在這一發展階段,政府控制的、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能適應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可以迅速將存款轉換為投資,變成支持經濟增長的力量。
但研究也表明,在改革后期,抑制性金融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中國今天正面臨這一問題,現有金融體系難以滿足家庭、企業、政府三個部門的新需求。
對于家庭,老百姓對資產性收入的需求增長沒有得到正規市場的滿足。由于銀行存款收益率太低,很多老百姓選擇取出貸款做投資,然而大量資金沒有投向資本市場正規部門,而是去了影子銀行。
對于企業,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未來增長點是高成本、高附加值、高技術的服務業,這類產業由創新驅動,對資本市場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大量創新型民企、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無法通過銀行解決。
對于政府,一些地方政府融資面臨“后門堵上、前門沒開”的困難,無法從正規資本市場融資,財政緊張。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因為正規體系將利率壓低,真正能滿足的融資需求反而減少,貸不到款的民營企業只能去非正規市場,助推非正規金融市場利率提高。正規市場利率壓得越低,非正規市場的利率就會越高。
現在,是時候考慮終結利率雙軌制了。雖然在改革早期,雙軌制有正面效果,但現在已對經濟發展造成阻礙。雙軌制不應成為長期體制,而只是過渡性策略。
金融政策應尊重金融規律,減少行政性思路,推進市場化定價與配置。好的金融政策能讓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