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山東 濱州 264100)
神經內科疾病包括了腦出血、腦梗塞、腦膜炎、腦炎、偏頭痛、癲癇、脊髓炎、癡呆、三叉經痛、代謝病等,疾病種類較多,病情復雜,患者的護理難度較大[1]。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患者對醫療條件以及護理衛生服務水平的要求也逐漸增高[2]。而常規的護理只是對醫囑的機械執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對護理效果造成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給予神經內科患者舒適護理:
選取2017年度,我院神經內科患者共204例,通過區組隨機化分為對照組(102例)和觀察組(102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56:46;年齡在44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7±4.3)歲;33例后循環缺血患者,29例腦梗死患者,18例帕金森癥患者,17例腦血栓患者,5例癲癇患者。觀察組男女比例為55:47;年齡在43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6±4.3)歲;34例后循環缺血患者,28例腦梗死患者,19例帕金森癥患者,16例腦血栓患者,5例癲癇患者。兩組基線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舒適護理:
1.2.1 基本舒適護理。給予患者基本的舒適護理,例如協助其穿脫衣褲、飲食、洗漱、排泄等。針對長期臥床患者,應及時進行皮膚和口腔護理,定時協助患者變換臥位、更換床單和衣服等。保持床單位的平整,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并注意防跌倒。
1.2.2 心理舒適護理。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均不低,因此大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壓力,進而對其康復造成阻礙和影響。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了解自身病癥的基本知識、治療方法、預后情況等,使其絕望情緒能夠得到消除。若患者病情有所好轉,應及時提及,增強其康復信心。注意尊重患者,傾聽患者的要求和意見,從細節上給予患者護理服務。做到微笑服務,傳遞樂觀情緒,使患者心理感到舒適。
1.2.3 疼痛舒適護理。所有的護理操作做到動作輕柔,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疼痛。指導患者掌握患處臥位和胸式呼吸,以減輕局部緊張以及腹部的壓力刺激。飲食方面以低脂肪、高蛋白為主,為了減輕腹脹,應做到少食多餐。
1.2.4 環境舒適護理。確保病房的溫馨和舒適,控制溫度為22℃-25℃,控制濕度在50%-60%,定期對室內空氣和地面進行消毒,設置獨立衛生間,并在每個床單位旁都設置呼叫器和供氧器。定時開窗通風,增加空氣流通,減少或緩解藥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氣味。
將滿意度作為評價指標。滿意度通過調查問卷進行評估,滿分均為100分,80分及以上為滿意,60分-79分為較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3]。
SPSS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由卡方檢驗,P<0.05提示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滿意度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滿意度對比([n(%)])
神經內科疾病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行動均造成嚴重影響和阻礙,而且大部分患者會發現自己飲食不便、入睡困難,因此情緒低落,而嚴重的負性情緒則會進一步加重其病情,從而進入惡性循環[4]。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舒適護理,經對比,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9.0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39%,x2=19.163,P=0.001。研究認為,神經內科疾病有著復雜的病因,而護理工作的質量與治療效果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除了給予患者基礎護理之外,還應從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精神方面以及社會方面給予患者護理,使其達到最愉快狀態[5]。而舒適護理的應用能夠為患者創造出舒適的生活、舒適的心理、舒適的環境以及舒適的臥位,從而使其負性情緒得到了顯著改善,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減輕其負擔,提高其滿意度,使患者的康復質量得到巨大提升。我們在研究中還發現,舒適護理的實施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而整體護理內涵也得到了充實,從而為患者的康復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舒適護理的實施更具人性化,患者的接受度更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