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唐浩開,曾華志,羅細玲
(廣州市胸科醫院腫瘤科,廣東 廣州 510095)
從2015年1月開始,在執行APN班的基礎上,對護理交接班模式進行改革,對不同層級的護士分成2大組進行排班,充分發揮高責護士的指導核心能力,有效地促進護士人力的合理安排和使用[1]。針對交接班中的薄弱環節,建立我科規范的交接班指引和流程,確立督查交接班制度,實行由護理組長交接班負責制的質量管理模式,為病人提供更為安全、高效的護理服務,使患者及家屬感到被重視,發揮護理組長在交接班中的管理作用,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保證質量安全和工作效率化。
1.1 一般資料
1.1.1 本科共有護士21人,開放床位61張;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4人,護師4人,護士11人,助理護士1人;年齡47~19歲,平均年齡24.7歲;工作年限1~33年。現將2014年以傳統形式交班作為對照組,2015年以護理組長交接班負責制為實驗組。
1.1.2 2014實行傳統交接班,每月發放滿意度調查表583份,其中護士100份,醫生50份,病人433份,;2015年執行規范化組長負責制交接班,每月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共649份,其中病人599份,醫生50份,護士100份。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交接班模式
1.2.1.1 傳統交接班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的A-P班、P-N班、N-A班,班與班交接,交接班時間為:8:00、12:00、17:00、1:00;交班均為當天上班護士,護士長參加8:00、17:00床邊交接班。首先護士站向接班醫護人員匯報病區24小時的整體和重要情況、未執行醫囑及其原因等,然后由護士長帶領全部護士等巡視和問候病人。由護士長質控上一班觀察,治療、護理落實情況。
1.2.1.2 護理組長負責制交接班管理模式
1.2.1.2.1 除護長外,按層級、人員、床位均等分為2大組,由2名高責護士擔任組長,帶領組員負責對應床位交接,如D1負責A1、2、3,D2負責A4、5、6等。白班除護長和辦公班(負責接待,過醫囑,外聯)外,每天7-8名護士分組工作,每名護士相對固定負責8-9位病人的全程服務[2]。明確各層級護士相應資質要求及崗位職責。
1.2.1.2.2 護理組長由優秀的主管護師或護師擔任。全面履行對危重、特殊治療和需求、新入院患者進行基礎、專科、特殊和安全評估;直接參與特殊、危重癥護理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把關及指導專科、疑難等操作;質控同組護理文書;組織護理查房;提請護理會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溝通和協調;護士長不在崗時,行使護士長的行政管理工作;做好物品、儀器的領用、維修和質量把關;接待患者及家屬的咨詢;跟進醫囑、護囑的落實情況;做好傳幫帶作用。
1.2.1.2.3 交接班時間點為8:00、16:00、1:00,接班者為護理組長和責任護士。護士長每天只參加8:00交接班,其他由分組護理組長負責。首先,各組長帶領組員進入病房問候和自我介紹,核對床頭卡、護理單和溫馨提示卡,護理措施的落實情況。特殊、危重病人交接時,交班護士站在病人左側,接班組長和責任護士站在右側,護士長位于床尾全方位觀察交接班質量,最后回護士站由護理組長進行小結,及時補充交接中的不足;護長進行點評交班質量;對偏差或不妥之處,正確引導運用護理程序,全面、動態觀察病情,主動思考,找出落實護理措施的正確方法[3]。其他不參加交班人員負責醫囑處理、新收病人等。講評結束,交班護士方可下班。
1.2.2 評價方法
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分別對病人、醫生、護士進行滿意度及護士病情掌握和護理措施落實情況調查。根據考核標準對科內的護理質量進行評價[4],采用統一的調查表。內容包括為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治療、護理、飲食、心理、信仰等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x2檢驗對兩種交接班模式中醫護及病人滿意度、護士病情掌握和護理措施落實情況作統計學分析。
2.1 兩種交接班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交接班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比較 份(%)
2.2 實施護理組長交接班負責制后,護士對掌握患者“十知道”、病情觀察要點,護理措施落實的連續性、合理性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護士掌握病情和護理措施落實情況的比較(分,x±s)
3.1 規范化護理組長負責制體現整體護理內涵
交接班制度是確保臨床護理工作高效、連續、安全運轉的護理核心制度之一[2]。護士長是傳統交接班質量管理者,由于事物繁多而只能參與兩次交接班,其余靠責任護士的慎獨來工作。而護士間因過于信任而簡單交接,交班者因急于下班而交接不到位;初級護士的專業知識掌握不全,對潛在安全隱患缺乏敏感性,對患者情況缺乏整體性。而護理組長交接班負責制下,質量管理主體是護理組長,把質控權限下放,讓她們從思想上認識自己,主動參與管理,無論從形式、方法、重點、內容方面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通過交接時的細致觀察和溫馨溝通,傳遞著護士的愛心和責任心。責任明確,分清重點、難點,工作有預見性,使交接班質量進一步得到有效保證,使護理工作有序進行。
3.2 不良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
嚴格交接班管理,對于提高交接班質量,提供優質安全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5]。實踐證明,部分護理差錯的發生是由于交接班中不仔細、不全面而引發[6]。因此,我們規范交接班指引,護理組長帶領組內責任護士對分管患者進行細致評估和觀察,糾正或減少了護理關注點的偏差,對特殊患者的風險隱患做到心中有數;幫助責任護士及時準確地收集信息,加強預防和溝通;同時在護士長的質量監控下,不良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證了病人的安全和治療。
3.3 有利于提高責任護士的工作能力和醫護、患者滿意度
嚴格落實交接班制度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安全和整個病區的護理質量[6]。在護理組長的指導、幫助和協調下,掌握了交接要點,減少專業水平的差異,使初級護士迅速成長,提高了觀察、評判、識別和處理能力,及時發現護理風險,保障合理的護理措施和持續進行。又因各級人員均了解患者需求并能主動及時提供優質服務,從而提高了醫護、患者滿意度和護士職業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而傳統交接班是所有護士參加交接班,對交接工作缺乏責任感,不主動了解病人情況,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時心中沒底,給患者以懷疑和不專業的形象。或因不了解患者情況而不能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無形中存在著護理安全隱患。
3.4 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護理組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熟練地掌握了交接班質控的方法。針對交接班中的薄弱環節、關注點的偏差及措施不妥之處,及時組織分析討論,提高護士的評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制定層級培訓計劃和質量管理目標奠定了基礎。通過直接帶領,更有利于護理組長和護士長全面掌握各層級護士的整體素質,做到心中有數,讓責任心不強的護士認真履職,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了科室的管理效能,保障了護理安全和質量。
3.5 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應加強護理組長的技能和管理培訓,對特殊、高危患者交接班時靈活處理等,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