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劉星雨*,卓子萍,劉小蘭,彭明先,李 蘭,曹芳敏,鐘 慧
(1.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四川 宜賓 644000;2.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視網膜脫離是嚴重的致盲性疾病,玻璃體切割眼內填充術是治療復雜視網膜脫離的主要手術,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準確的封閉裂孔[1]。為了達到良好的效果,患者需每天采取俯臥位面向下的時間不能少于16h,并需堅持20-60d[2],玻璃體切割手術成功與術后體位、遵醫行為等密切相關。有研究發現,術后面向下體位保持時間越長,視網膜裂孔的封閉和視力恢復的情況越好。術后如未采取正確體位,氣體或硅油長時間與晶體接觸,阻斷了晶狀體的營養與代謝,導致白內障及角膜內皮損傷等并發癥,俯臥位可預防瞳孔阻滯和房角粘連的發生[3]。
術后由于俯臥位面朝下的被迫體位時間長,主觀視力下降,長時間的被迫體位限制,改變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形成患者較大的心理壓力原因之一,造成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及影響治療效果。現階段普遍采用的輔助器械結構為U型軟墊,患者將U性軟墊放置在臺面或病床上,然后將頭部俯臥在之上,面部和U型軟墊接觸,整個過程患者面部、口鼻和床面或臺面之間形成封閉空間,而導致供氧不足,患者出現頭暈、眼瞼水腫、食欲不振、失眠、緊張、抑郁、頸部酸痛、敵意度上升,甚至出現胸悶、心慌、窒息、呼吸困難等更加增加了患者的不適感,現臨床使用病床, 無俯臥位面朝下體位配套使用的護理工具,筆者設計出用于眼科病人術后康復的板桌(實用新型專利:ZL 2017 2 0110481.0),介紹如下。
一種用于眼科病人術后康復的板桌示意圖見:圖1. 圖2
1是臺面,2是支撐架,3是呼吸孔,4是充氣
圖1、圖2眼科病人術后康復的板桌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
1.1 圖1示出了用于眼科病人術后康復的板桌的結構,包括四根支腿6及支撐在支腿6上的桌板2,桌板2上設有一孔4,四根支腿6上設有高度調節裝置7,其中孔4的形狀可以是圓孔或者橢圓孔,也可以不是標準型,符合患者臉部形狀,為了使患者在保持面朝下的體位時,將孔4的孔內側包裹一層柔性保暖層3,給面部帶來舒適感,減輕不適。

圖2
1.2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兩側設有活動擋板1,活動擋板1的目的是在病人保持面朝下俯臥位時,增加安全感,如圖1所示,活動擋板1與所述桌板2之間設有相互配合的插銷5-1/5-2,在使用時,活動擋板1與桌板2保持垂直的位置關系,以插銷固定。作為優選的,四根支腿6的底部設有輪子8,方便移動;在配合病床使用時,可以采用彈性的繩子將板桌固定在病床上。
1.3 在本實施例中,高度調節裝置7的結構如圖2所示,支腿6分為上下兩段,均呈圓柱狀,支腿上段10外徑小于支腿下段9外徑,支腿上段10外表面設有外螺紋14,支腿下段9上設有螺蓋12,所述螺蓋12通過限位凸臺13限制上下移動;螺蓋12與外螺紋14配合,形成高度調節結構。
患者可取臥位或坐位使用本品,可放置在病床上或地面使用,呼吸孔上增加U型軟墊,將頭俯臥在呼吸孔軟墊上,雙眼、口鼻置于臺面孔內,口鼻、雙眼懸空;臥位時可以病床頭或床尾連接,可以根據患者的需要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呼吸孔的設計使患者在俯臥位面朝下時保持呼吸通暢、舒適,以提高眼部的氧濃度,促進眼部炎癥和水腫消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術后體位要求導致供氧不足出現的并發癥,上述結構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可配合現病床使用,增加患者保持俯臥位面朝下體位的時間,尤其適合長時間使用,提高了病人術后對體位的依從性,從而輔助達到最佳康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