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肖錦
(奉化區圖書館,浙江寧波 315500)
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1]。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從法律層面規定了公共圖書館的設立、運行、服務和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內容,從而“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發揮公共圖書館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2]。在其中第四章“服務”的初始條,即規定了“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3]應該是公共圖書館當仁不讓地向社會公眾提供的服務。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圖書館一直秉持著為社會公眾服務,引導讀者閱讀好書的理念,結合地方實際,精心策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并形成了活動品牌,包括“巴人讀書節”“鳳麓講堂”“春芽故事會”、免費電影放映會、暑期公益培訓班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浙江省寧波市轄下奉化區,位于浙江省東部沿海,寧波市南部,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傳說奉化之名有三大來源,分別是唐代明州奉化郡、“民皆樂于奉承土化”以及縣東的奉化山[4]。境內有茗山后文化遺址,證明五、六千年以前奉化即有人類的活動痕跡。奉化縣建制始于唐開元26年(738),歷史綿延1200余年而不絕[5],文脈經年不衰,至今還保留著“唱新聞”、奉化吹打、寧波走書等地方文化遺產[6]。
奉化區圖書館籌建于1915年,原名為奉化縣立圖書館。1928年時圖書館在北門錦屏藏書2535冊。1933年5月舊中正圖書館正式開館,館址在錦屏山,該館為羅馬款式三層鐘樓,藏書有17080冊并采用四庫分類法。1949年5月奉化解放,7月奉化縣軍管會派人接收中正圖書館,并于當年9月成立奉化縣人民圖書館。1988年,奉化撤縣設市,館名隨之改稱為奉化市圖書館。2016年,奉化市并入寧波市成為奉化區,管轄范圍仍為之前奉化市的范圍。如今,奉化區圖書館位于中山東路16號(岳林文化廣場內),該館舍于2004年由僑胞葉泰海先生捐資300余萬人民幣及政府配套經費舉建而成,設有辦公室、財務室、采編室、圖書外借室、報刊室、少兒室、資料室、過報過刊室、地方文獻室、社會教育培訓部等部門。2004年,奉化區圖書館被評估為全國一級圖書館。
浙江自古以來便是崇文重教的文化強省,因此奉化區圖書館在多年來的閱讀推廣探索中,一方面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讀者,培養閱讀情意,引導讀者親近和使用圖書館,另一方面也逐步開始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實踐分地閱讀理念、喚起讀者對家鄉或是生活地的親近感。
截至2018年,奉化區圖書館已連續舉辦四屆“巴人讀書節”,組織“鳳麓講堂”85期,“春芽故事會”171期,免費電影放映358場,暑期公益培訓班四期……在進行閱讀推廣探索的過程中,我館嘗試了一系列新的方式來挖掘和發展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巴人讀書節”是我館的品牌閱讀項目,開始于2012年,每兩年一屆,至2018年已舉辦四屆。讀書節名稱的“巴人”來自于出生在浙江奉化的王任叔(1901—1972)的筆名。他1922年開始發表散文、詩作、小說等,由鄭振鐸(1858—1958)介紹加入文學研究會。曾任《四明日報》編輯,主編副刊《文學》和剡社月刊《新奉化》[7]。讀書節舉辦以來,先后開展過“讀書、勵志、成長”演講比賽、“鳳麓講堂”、中華漢字聽寫大賽、“閱讀時光·人物”展覽、“新荷計劃”征文比賽、圖書館之夜、“圖書館就在我身邊”征文活動、十佳閱讀推廣人評比、“全家共讀一本書”、閱讀之星評比等活動。其中“新荷計劃”征文比賽的首屆入選作品已分小學卷《飛吧,童真》、初中卷《早安,青春》(兩書都由陳偉軍主編,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版)結集出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作家曹文軒兩位名家作序推薦[8]。
“鳳麓講堂”由中共寧波市奉化區委宣傳部、奉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奉化區圖書館承辦,內容多涉及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除常規的講堂以外,“鳳麓講堂”還走進社區和學校,結合不同的節事、地區和讀者層次推出風格各異的講座內容,如在西塢街道金峨村開展的“喜迎元宵節,快樂猜燈謎”的活動、向蕭王廟街道林家村、青云村等地輸送的“了解文化浙江 共享文化小康”展覽;走進西塢街道力邦社區文化禮堂——2016年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百名回鄉教授”走進文化禮堂;邀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長白武明教授為奉港中學、西塢中學學生做《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地震、火山和地球》專題科普講座;邀請上海大學歷史系朱子彥教授前往奉化中學開設了《朱元璋與明初政治》的專題講座等。
“春芽故事會”是奉化區圖書館為兒童讀者舉辦的繪本閱讀活動,每期邀請本地的幼兒園或小學教師帶領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講解其中故事,引導他們從小親近書籍,快樂閱讀。
2016年7月,奉化區圖書館推出了名為《鳳麓之語》的館辦導讀刊物。季刊,至今共出版了八期,設置的欄目有:“館內外活動”“鳳麓講堂”“春芽故事”“新書導讀”“讀者心語”“圖書史話”“燈下聊書”和“地方文獻”等欄目,在體現我館目前已有的活動特色基礎上,更是增添了圖書文化和地方文獻方面的內容,活化地方文化與文獻,體現了分地閱讀推廣的理念。
此外,近年來,奉化區圖書館還相繼開展少兒情商魔法課堂、送展送書送講座下鄉等活動,并利用“寧波讀書周”的契機大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在網絡化、信息化的當下,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利用幾塊屏幕、幾種終端就可以大量獲知外界的信息,但絕大部分讀者卻無法從這樣的信息洪流中獲得對自己有效的知識,而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資源的收藏機構,有義務幫助培養讀者的信息素養和閱讀情意,幫助他們親近書本,了解和使用圖書館提供的各項服務。
近年來,奉化區圖書館除繼續利用傳統的方式宣傳活動外,陸續開通運行了奉化區圖書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微信讀者群系統介紹我館的特色資源,及時發布新購圖書書目和即將開展的重大活動,迅捷答復讀者的咨詢等,實現經常化宣傳、零距離溝通和交互式對話的服務場景,既主動服務了讀者,又搭建了圖書館和讀者溝通交流的平臺,并有效擴大了圖書館社會關注面。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部分,要在短期內實現“惠及全民”這一目標,與社會力量合作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外部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而且合作中能夠各取所需、互利多贏,同時讓圖書館融入學校、社區等,在延伸服務中獲得創新能力[9]。奉化區圖書館與奉化區教育局、奉化區婦女聯合會、奉化日報小記者工作室、奉化廣電新媒體、奉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奉化區婦幼保健院、掌上奉化APP等建立了長期合作,為“鳳麓講堂”等活動提供內容資源,并構建了閱讀活動的立體宣傳模式。
如奉化區圖書館與《奉化日報》小記者部合作,共同推出的暑期手工繪本創作培訓班,廣受家長歡迎;同時邀請小記者在課余時間到城市書房做“降貝管理員”志愿者,引導讀者文明閱讀;與教育局、區婦女聯合會以及奉化廣電新媒體合作推出奉化區首屆“有故事的童年”繪本劇創意表演大賽;與婦保院、疾控中心合作推出“鳳麓講堂·健康專題講座”,向社會大眾普及健康知識等。
為解決區內較偏遠鄉鎮讀者(尤其是農民和農村中小學校學生讀者)的閱讀入口問題,滿足更多讀者對紙質書的需求,自2009年開始,奉化區圖書館在奉化區內的11個鄉鎮街道設立了分館,在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流通點。每個服務點首次配送圖書300至500冊,并根據流通量更新圖書,由此方便了讀者,激發了讀書熱情,又使“死書”變“活書”,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傳統的紙質圖書閱覽方式,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為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全民閱讀,奉化區圖書館引進了歌德電子書借閱機,內置3000冊精品圖書,每月自動更新150冊。自2014年起,先后在奉化區圖書館、區政府、區人民醫院和中正圖書館設置,為廣大讀者搭建起一個更加快捷的數字閱讀平臺,拓展了讀者服務和閱讀推廣工作。
數字資源的布置只是實現數字閱讀突破的第一步,讓讀者從獲取資源和擁有資源的初級階段進化升級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培養智慧才是關鍵。奉化區圖書館借助國家數字圖書館、文化共享工程、浙江省數字圖書館和寧波市網絡數字圖書館等平臺,開展了一系列數字閱讀活動:每年春節期間,依托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資源,在微信平臺上開展包括“九州圓夢·美好生活”在線攝影征集、“經典傳情·書福迎春”電子有聲賀卡、“書香博聞·暢享閱讀”在線闖關答題、助力閱讀——在線搶閱讀獎勵金、讀書是“福”——21天閱讀計劃、小小程序猿創意編程賽、拜年方法論——要你“好看”等活動,促進讀者通過數字閱讀獲得的知識進步和發展。
為推進全民快樂閱讀及培養筆記分享的習慣,2018年暑假期間,奉化區圖書館還與超星集團聯合推出“悅讀·在路上”超星杯全民閱讀大賽,通過在線閱讀、在線學習、在線分享等功能,形成一個實際上的“共讀社區”。
為扭轉圖書館“門庭冷落”的現象,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教育主陣地作用,奉化區圖書館致力于打造主題豐富的新型文化和閱讀空間,積極主動吸引廣大讀者。概述如下:
(1)“中國夢系列宣傳長廊”。利用圖書館一、二、三樓走廊和大廳內墻,分別布置了“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家風家訓”“奉化歷代文化名人”等處宣傳長廊。其中“圖說我們的價值觀”長廊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等為主題,融入國畫、剪紙等傳統文化元素,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奉化歷代文化名人”長廊則選取了26位奉化歷史上有代表性、有傳世著作及影響較大的已故文化名人作簡要介紹,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為研究鄉土文化提供參考線索,充實了地方文化內涵。
(2)“巴人紀念館”。紀念館于2016年落成開放,建立的初衷,是為了紀念筆名為“巴人”的現代著名小說家、文藝理論家王任叔(1901—1972,奉化大堰鎮人),增進讀者對其人事和生平的了解。其館舍以“館中館”的形式呈現于奉化區圖書館的一層。館內有27個版面,25份手稿、當年的“任命通知書”及各種獎證等,共計282頁,收藏有關著作105本及20余本巴人的研究成果,以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巴人著作手稿,全面介紹了巴人坎坷艱難的人生和其在文學和學術上的成就。
(3)“朝夕”城市書房。2018年4月,“朝夕”城市書房向市民開放。書房位于惠政路奉化劇院東側,占地面積280平方米,是奉化首座24小時不打烊的公共閱讀空間,打破了傳統圖書館在服務地點和服務時間上的限制,成為了“書香奉化”建設的新地標。書房內借閱區、沙龍區、朗讀亭,陳列了1萬多冊圖書,對所有持寧波市公共圖書館借閱卡的讀者免費開放。書房內無人值守,讀者可以自主閱覽,并通過圖書借還機自助借還,與奉化區圖書館形成了通借通還的網絡,還可參加書房內舉辦的讀書會等活動。“朝夕”城市書房取名“朝夕”,不僅表示24小時開放,也鼓勵讀者將“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截至2018年8月,“朝夕”城市書房已出借書31159冊,還書25306冊,新辦證2013張,借還人數達8964人,進館人次達67295人次。
多年來,奉化區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巴人讀書節”獲寧波市第三批示范性項目;2017年,我館被評為寧波市奉化區蘭馨親子閱讀示范基地、寧波市親子閱讀體驗基地;“鳳麓講堂”多次獲得寧波社科講壇優秀授課點;《奉化日報》、奉化區電視臺等媒體也多次對我館的活動進行了報道。奉化區圖書館擬結合“分級閱讀推廣”“分眾閱讀推廣”及“分地閱讀推廣”等閱讀文化學理念[10],夯實兒童閱讀的基礎工程,重視校園閱讀工作,努力挖掘地方文獻資源,進行有針對性有地域人文特色的閱讀推廣,同時將進一步探索“城市書房”的創建模式,變“政府主導”為“社會眾籌”,積極與企業、社區、商業區進行合作,為大力推動全民閱讀,推進“書香奉化”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