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菊
遺傳學研究和考古學發現均顯示人類有400萬年以上的歷史,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只有我們祖先這一支延續存活下來,而許多我們祖先的兄弟姐妹則消失在遙遠的過去。零星的化石和破碎的DNA,為我們勾勒這部撲朔迷離的人類歷史畫卷提供了珍貴的筆墨。
20世紀90年代,尼安德特人DNA提取成功,使這支曾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西部的古人類再次成為古人類學和考古學關注的焦點。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并非是完全消失了的古人類,他們對非洲以外的現生人群有著1%~4%的基因貢獻,他們并未被現代人完全替代,從而使現代人起源爭論中風靡全球的非洲起源完全替代假說受到挑戰,并進行修整。
可以說,尼安德特人的研究對歐亞大陸西側的現代人起源問題探討極其關鍵。但是,同時期的歐亞大陸東側是什么情況呢?以東亞為例,該區域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不僅數量遠小于歐洲地區,而且形態多樣性和差異性均較大,形態特征只能鑒定為非尼安德特人,甚至其與現代人的關系都錯綜復雜。歐亞大陸東部是現代人起源研究的空白區或高度爭議區。2010年,新的一種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的發現和提出,為東亞古人類歷史添上了關鍵的一筆。
遺傳學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是尼安德特人的姐妹種,大約40萬年前二者分道揚鑣,但是在二者共存的隨后幾十萬年間始終存在基因交流,甚至學者們在丹尼索瓦洞找到了他們的混血兒——丹妮。此外,丹尼索瓦人對現代大洋洲、東亞、東南亞和美洲人群都存在基因貢獻,尤其可能為現代藏族人群提供了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然而,獲知這些信息的高覆蓋度的遺傳學數據僅來自有限的丹尼索瓦人骨骼碎片,對于丹尼索瓦人的體質形態特征,我們卻所知寥寥。
近十年過去了,丹尼索瓦人的發現依然僅限于阿爾泰山地區的丹尼索瓦洞,人們所期待的東亞和大洋洲的丹尼索瓦人始終未出現。他們與東亞等地區的同時期古老型智人是何關系?他們的樣貌如何?他們主要分布在哪里?在沒有新的化石發現之前,我們無法揭開這群神秘人的面紗。
2019年5月1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的由中德等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的論文突破了丹尼索瓦人研究的瓶頸。丹尼索瓦人現身青藏高原,驗證了多年來古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遺傳學家對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廣泛分布的推測,將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由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并首次為重建丹尼索瓦人的相貌提供了頜骨形態特征,也使將丹尼索瓦人與歐亞大陸東部地區已發現的大量未成功提取DNA信息的同期古老型智人進行形態對比成為可能,同時也為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發現,為丹尼索瓦人研究打開了新的篇章。這件化石出土地接下來的研究,將為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的遺傳學特征、行為特征等提供更多關鍵信息。同時,該化石的研究也使東亞古老型智人研究進入一個新時代,更多丹尼索瓦人正待被發現和識別出來。
與古人類研究密切相關的古生物研究近期也有重大發現,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團隊在5月9日報道了擅攀鳥龍類化石的新發現和新研究成果,請關注本期“大家·科技前沿”欄目王敏研究員對這一研究成果的介紹。“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期待中國科學家在未來的研究中破解更多的生命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