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麗
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即各種不同的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具體而言,就是指現有的傳統媒介——報刊、廣播、電視等與新興的網絡媒介等所依賴的傳媒技術手段越來越趨于一致化,均是以電纜、衛星和計算機技術為傳輸手段,以信息技術作為中介,使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整合。它使不同形式的媒體之間出現了互換性和互聯性,并逐漸加強,因而日趨出現媒介一體化的現象。可以看出,不同媒體之間的互通和借鑒是媒介融合更加強調的。如今,受到互聯網發展的沖擊,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紙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發展困境,這就要求紙質媒體的從業人員必須立足大數據時代這一背景,思考紙媒的轉型之路。而新聞作為報紙上的重中之重,應最先走上創新之路。
紙質媒體有著非常規范的寫作要求和紀律規范,記者們在規定流程內參會拿通稿,遵循嚴格的采編規定,在傳統的采寫工作方式和編輯理念下,很難形成突破和創新的意識。另一方面,自媒體的飛速發展,導致很多新聞首先在網絡媒體上出現,這讓紙質媒體在新聞的傳播時間上不具備優勢。因此,紙質媒體的重復報道導致其寫作內容極易出現“千報一面”的情況,尤其在兩會或報道國家重要新聞時,這種情況更加明顯,新聞記者們頻繁運用新聞數字和專業術語,中規中矩的寫作模式喪失了新聞美感。只要不出現常識性錯誤,新聞報道就得過且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聞寫作的實用性和可傳播性。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也讓紙媒在新聞傳播中失去核心競爭力。
寫作內容同質化帶來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新聞傳播的重點沒有權威性。不同于小說、散文,新聞的專業性較強,目前紙媒新聞的寫作模式和編輯方式都習慣于采取枯燥的數據和圖表,而且很多寫作都浮于表面,沒有深度,沒有核心事實。多數新聞讀起來簡單易懂,卻也只是打打外圍,不具備縱深感,吸引力不足,缺乏深度分析,使新聞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于網絡新聞圖文并茂兼具視頻的多樣化特點,“內容為王”本就是紙媒爭取受眾的關鍵,核心內容就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市場競爭力,一旦喪失,新聞的傳播市場和效果必然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將干擾到紙媒事業的長效發展。
所謂新聞就是指受眾應知未知且須知的內容,因此服務功能是新聞報道首先應具備的。但目前紙質媒體上出現的新聞大多比較規范有條理但生硬冰冷。很多時政類新聞一度被戲說為“領導記事本”“政府回憶錄”,可見內容之枯燥無趣。多數新聞在傳播政策法規時都是以灌輸式報道為主,缺乏多維度、多側面的深度挖掘和探索,不能提起受眾的閱讀興趣,無形中弱化了紙質的傳聲筒作用。要知道受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媒介素養的不斷提高,受眾也在比較中對媒介進行著慎重的選擇,只有真正服務受眾信息需要、滿足受眾閱讀興趣的新聞才能占有市場。
立意是新聞寫作樹立風格的重中之重,所謂正面直敘就是指新聞要直接明了地表現主題,不迂回不引借。紙質媒體的新聞一般是在規定材料內提煉主題,如何在有限的材料中迅速摸到新聞報道的脈門顯得尤為重要。
新穎的立意首先來自新聞的標題。作為新聞寫作的第一個環節,新聞標題更是新聞閱讀起始的第一道門臉。受電子版面的影響,網絡新聞的標題大多比較短,重點突出,題文一致,紙質媒體也可嘗試并采取短標題的方式。如近來《人民日報》微信客戶端的新聞報道,《楊克勤被查》《張扣扣被執行死刑》《謝謝你!天宮二號》《對,制裁美國企業》等,這一系列新聞,從標題上就開門見山,直接明了,讓讀者迅速了解文意,提高了標題的檢索和導讀作用,簡中見真,樸中見巧,直截了當。
新穎的立意還取決于導語的寫作。導語發揮著新聞速讀的重要作用,記者在撰寫導語時,要充分發揮出導語的閱讀吸引功能和信息檢索功能。導語是新聞的眼睛,新聞記者必須在導語寫作中展現出導語的兩個功能:一是反映新聞主題,二是吸引讀者興趣。例如報刊《新礦區》刊發的一篇通訊《家鄉永遠是后盾——陽泉市礦區關愛在外人士開展“貼心行動”側記》,記者在導語寫作時以“最醇的土地是鄉土,最厚的情誼是鄉情,最美的聲音是鄉音”這樣的排比句開篇,從“一封家書”“一場家宴”“一次家訪”這樣鮮活的場景描寫入手,而不是開頭就寫區委、區政府如何開展工作、取得什么樣的成效。該新聞抓住了讀者的眼球,把新聞寫活了,從側面烘托更顯得真實有趣。記者在寫作時,要充分考慮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可以合理運用網絡語言和時髦詞匯,設置懸念,充分發揮導語的作用。
滿足受眾的新聞閱讀需求是新聞寫作的根本目的,沒有受眾市場的新聞是沒有任何發展前景可言的。所謂創新視角,就是要把新聞和老百姓實實在在地貼近起來,努力拉近新聞和民眾的距離,報道老百姓真正關心和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和熱點話題,擺脫枯燥的數據和術語,用平民化的視角向受眾傳遞國家、社會、社區等各個方面的動態,把隱藏在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和實質報道出來。有句話叫“菜籃子新聞”,就是不要把新聞寫得多么“高大上”,而是把新聞的“真”和“實”寫出來,讓新聞真正成為受眾想讀、愿意讀的新聞。在傳統編輯模式和思想的束縛下,紙質媒體一直采用“倒金字塔”的寫作模式,這樣的行文方式雖然規范有效,但卻單一老套,缺乏新意。其實,很早以前,美國就推行過“華爾街日報體”,即以講故事的方式報道新聞。雖然這并不是唯一的創新方法,但卻為紙媒的新聞寫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改變行文思路和陳舊的寫作觀念,盡可能增加新聞的個性化和趣味性,當然是在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原則下。
自媒體的普及讓受眾掌握了充分的話語權,這讓如今的受眾站在更加自由和主動的地位上來獲取信息。他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有著強烈溝通和反饋意識的群體。強調受眾感受、寫到受眾心坎的新聞,才能實現新聞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功能,所以人情味和故事性是新聞語言必須注重的。只有枝干沒有葉片的樹木是沒有生機可言的,新聞也是如此。只有信息條目卻沒有對話和溝通的新聞,是不可能擁有受眾市場的。如《人民日報》融媒體工作室在2016年推出了“一本政經”“麻辣財經”等40余個品牌工作室,平實有趣的板塊名稱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讀者的好評。同時,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紙質媒體也必須學會不同媒介之間的合作,將最新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符號帶入到新聞報道中,創新語體結構和話語樣式。網絡信息有著紙媒新聞不可比擬的便捷性和快速性,因此紙媒新聞記者不僅可以采用傳統的現場新聞采訪方式,還可以借助網絡新聞的海量性和共享性來挖掘新聞價值。同時,新聞記者要對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進行核查和調研,寫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新聞,發揮紙質媒體的優勢。這就要求紙媒從業人員要適應全新的傳媒環境,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編輯內容和寫作方式進行改良和創新,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媒體融合時說:“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新興媒介的飛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媒體的發展形成了沖擊和影響,這是挑戰也是機遇。它提醒紙媒的從業人員要進一步審視現狀,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從寫作方法和寫作模式上,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使新聞行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