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 東
2019年3月,全國首檔案件復盤式法治生活服務類節目《給你說法》在重慶衛視正式開播。該節目以“法律復盤,社會服務”為宗旨,每周五22:05 播出,通過案例復盤、觀眾抉擇、嘉賓評說等環節,從法、理、情三方面進行案例解讀。同時,節目還通過“人工智能+法律服務”,以科技感十足的表現形式,普及法律知識,踐行司法精神。
法治類節目在重慶電視節目中并不少見,《拍案說法》《大城小事》《都市700》等均是當地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法治類節目。《給你說法》主要由案例復盤、抉擇時刻、嘉賓評說三個部分構成,通過具體案例來說法、析法、普法。每期節目中,首先會由主持人介紹本期案例的基本案情,然后由法律機器人“大牛”帶領觀眾“時空穿梭”,回到案發現場進行勘察,采訪當事人、相關證人、律師、法官等,對案例進行復盤,通過復盤重新呈現案件真相。而每期設置的“抉擇時刻”環節,則在案件復盤的不同階段為觀眾提供AB 選項,由觀眾根據自己對案件的判斷做出選擇。“抉擇參考團”中的相關專家會對觀眾的選擇進行點評,法律機器人“大牛”也會就涉及的專業法律術語進行解釋,對法律法規規定進行解讀,體現了電視節目與智能化應用的融合趨勢。法律機器人、社會公眾、法律職業群體的組合體現了節目創作人員的良苦用心,他們分別代表著法律法規的規定、社會普通人的常識常理常情以及法律職業者專業立場。三者之間互動與碰撞,為電視機前的觀眾撥云見日,讓法治精神的光芒直抵人心。
“維持社會秩序有賴于社會規范,主要的社會規范有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規章和法律。前四種是所謂的軟規范;后兩種是所謂的硬規范。”①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面對巨大的社會變革,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認知水平也更加多元化。面對新涌現的社會問題,應鑄造什么樣的社會價值觀,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所在。為此,節目選取近期引發社會熱議的典型性司法案件,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彰顯主流媒體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匡扶正義的社會擔當。嘉賓選擇上也頗具匠心:情感嘉賓從案件的微觀節點到宏觀走向,于法之不及、理之不清,以情解讀;倫理嘉賓從社會學的角度梳理當事案例及當事人混沌的局面,并從中抽絲剝繭、徐清道理;法學嘉賓從法學角度,依照當事案例及當事人行為,充分給予司法解釋、法條講述,宣講中國司法的嚴明和溫度。如節目《被氣死的勸架者》中,通過對孩子打架、五旬大媽勸架的全過程復盤,還原了一位好心阿姨在對兩名十歲孩童全家勸架過程中,被其中一個孩子辱罵、推搡、擊打,最后倒地身亡的過程。對于親人的離世,大媽家人悲痛欲絕,涉事孩童監護人的冷漠態度,更令逝者家屬義憤填膺。這起案件的講述不僅是單純的民事責任認定的過程,更是拷問案件各方良知的過程。對于孩子的頑劣,觀眾深刻體會到何為“養不教父之過”,同時也明確了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最終要為未成人的過錯承擔法律責任與來自社會的道德譴責。節目《偶遇欠款人之后》中所討論的案件充滿了戲劇性。這一起欠款不還被追款,最終賠上性命的案例,讓觀眾唏噓不已。而嘉賓的梳理、點評,更是引發了人們對信用問題的深思。孝道、誠信、仁愛、寬容等中華民族的美德,過去是,將來也還會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以國家的意志、國家的名義,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劃定行為底線,也為維護這些美德劃定了行為底線。說到底,法離不開理,理繞不開情。”②中國是禮儀之邦,人無信則不立,節目的這一選題不僅契合了誠信社會建設的時代命題,更是將“守信”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相應的法律保障,闡明講透,也體現了良法善治對社會發展、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
法律是對人性的最低約束,所以人人懂法、全民守法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捍衛合法權益也已成為當代公民的共識。“把法律、法規、條例等法律知識融合到群眾日常生活,以解決實際問題開展的普法教育最容易讓老百姓接受。”③因此,通過節目學法懂法也是知識性受眾對于一檔法治節目的根本期待。對此,節目將案件中涉及的法律法規抽離出來,并在節目中的關鍵節點,將相關知識點進行準確解讀。如節目《被氣死的勸架者》中,節目以《刑法》第十七條對于未成年人犯法處罰的規定為依據,并由法律職業者對“共同過失”的法律援引進行解讀;節目《偶遇欠款人之后》,解讀了何為“非法拘禁”以及《婚姻法》第二十四條關于夫妻雙方如何償還欠款的規定;節目《姐弟倆的生死契約》中,引用了《民法總則》中有關“贍養老人”的法律法規,讓觀眾知道贍養老人兒女平等,不分性別。其間,法律職業者還就當事人雙方約定的契約是否具有法律效應進行了解讀。
“法制類廣電節目因其突出的新聞價值、生動的故事性以及能夠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為公眾提供相關法律服務和幫助,因此廣受歡迎。”④就目前電視法制節目的總體情況來看,題材的選擇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為了追求收視率,有的法治節目往往會陷入追求疑難案件、疑難官司的怪圈。其實法律涉及方方面面,涵蓋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各個角落,觸及的人群也是形形色色。《給你說法》聚焦熱點,選題寬泛。在已經播出的節目中,人們不難發現,案件中的事與人都是很接地氣的,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與人。
《給你說法》采訪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職業者,或者邀請他們作為嘉賓做客演播廳,對案件、事件、糾紛等進行分析,對適用法律進行解析。《給你說法》深入淺出,難度適當,要求嘉賓的分析和對法律的解析必須遵循法律的規定,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不允許假設或者假想,更不允許信口開河,符合法律規定的該說則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更不能說出與法律相違背的言詞,有時甚至應該點到為止。
節目選題還體現了法治的溫度。從表面看法律就是懲戒,就是處罰,甚至有時不近人情,人一旦違了法就會受到制裁,似乎是冷冰冰的。其實這僅僅是法律的一個方面。法律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所以法律的另一面是有溫度的,它不僅僅是對違法者的懲戒,更重要的是對守法者的保護,是溫暖的。《給你說法》在題材的選取上注重表現和諧、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體現良法的暖陽,選擇體現善治、有溫度的題材。
注釋:
①②郭星華.法離不開理 理繞不開情[N].法制日報,2019-4-23(09).
③余清.從法治節目的普法效力談法制類節目的“度”[J].傳播力研究,2018(34):152-153.
④李丹林,秦浩軒.法制類節目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理論思考(一)[J].中國廣播,2017(0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