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曉瑩
全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輿情傳播伴隨著公眾參與度的增加、信息不斷被增補、公眾情緒的聚集、話題榜單熱度的持續刷新。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網絡輿情場域被逐步放大。海量信息的多向傳播也使得輿情的爆發力和走向難以預估。這無疑增加了政府監管、媒體平臺自律管理的難度,同時也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要求。
輿情,即圍繞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受眾對此產生的一系列的認知、情緒、態度和討論意見等的總和①。某些突發事件會因其自帶的敏感標簽、社會影響力或獵奇性成為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網絡技術的革新為網絡輿情的傳播發酵提供了溫床,也使得各類熱點事件在輿情的浪潮中翻涌起伏。
2019年3月21日,“韓國網友號召為螺螄粉申請非遺”的微博話題位列微博熱門榜首,話題的起源是有博主曬出在ins 看到的韓國網友吃螺螄粉的照片,并翻譯了韓國網友的話——“螺螄粉應該成為韓國的金字招牌!……想為螺螄粉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個極富韓國特色的食品,像端午祭一樣,成為韓國面向世界的另外一張名片,推廣給全世界!”
微博話題“柳州人談韓網友為螺螄粉申遺”被推上熱搜后,使得網友的討論進一步發酵。之后很多新聞媒體的官博轉發了相關視頻,并附文案:“近日,一些韓國網友發出為螺螄粉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稱螺螄粉‘是大韓民國流淌在血液里的傳統口味’。3月21日,螺螄粉在中國的發源地廣西柳州官方表示,感謝海外友人的操心,螺螄粉現在是廣西非遺,正逐步申請國家和世界級非遺。”
3月29日,新浪辟謠欄目的官方微博“捉謠記”盤點了2019年3月的十大網絡謠言,“韓國網友號召為螺螄粉申遺”上榜,真相是多數韓國網友事實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螺螄粉,網傳截圖上的韓文語法多病,韓網友稱這并非出自韓國人之手。這場持續幾天的熱議,引發點竟只是個烏龍。就連之前韓國端午申遺也是無稽之談,韓國申遺的不是端午節,而是“江凌端午祭”。
“韓國網友號召為螺螄粉申請非遺”話題被推上微博熱搜后,一天內達到了上億的閱讀量和數萬條的評論,各大新聞媒體的微博官方賬號都紛紛轉發評論。新聞媒體數以千萬計的粉絲,龐大的受眾群體為信息的傳播帶來天然優勢,其固有的權威性也為消息的真實可靠作了鋪墊。跨媒體傳播形成龐大的輿論場。隨著事件在微博的討論升級,大量企業或個人微信公眾號也紛紛加入剖析討論的大軍中。南國今報3月21日微信公眾號題為《螺螄粉要被韓國申遺?上熱搜第一!柳州網友:不要臉!》的推文,收獲10萬+的閱讀量;中國青年報3月22日推送了題為《有韓國人號召為螺螄粉申遺?這里的網友坐不住了!》的公眾號文章,閱讀量近10 萬;三聯生活周刊3月23日的公眾號推文《螺螄粉申遺烏龍:我們為什么會生氣?》亦有5 萬+的閱讀量。科普中國、北美留學生日報、INSIGHT 視界、暴走大事件等多個微信公眾號也有相關推文,自媒體的即時傳播性對輿論話題的引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網絡輿情由突發事件引發,突發事件的所有利益相關人都會參與進來。“韓國網友號召為螺螄粉申請非遺”事件因螺螄粉的受歡迎程度和網民對韓國以往申遺行為的敏感度而引發熱議,帶有愛國情懷、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愫蔓延開來。具有共情性的話題往往能將公眾的情緒聚焦放大。短短一天時間,該微博話題的閱讀量破億,討論量數萬。參與進來的主體包括新聞媒體、普通網友、微博大V、當地政府、企業/個人微信號等。
另外,參與的渠道也多樣化。以“韓國螺螄粉申遺”為關鍵詞的話題在微博、微信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同時也波及到了知乎、豆瓣等社交媒體平臺以及一些搜索引擎的搜索推薦。
陳力丹認為輿論“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②。評論區的評論五花八門,對于一個事件的解讀呈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的討論。隨著“韓國網友號召為螺螄粉申請非遺”話題的持續發酵,評論區匯聚了諸多一針見血、直抒胸臆的情緒表達,網友對某些戳中自己爽點、痛點的發聲紛紛點贊轉發。輿論傳播中的跟風現象普遍存在。網民對該事件的看法包括對韓國意欲為螺螄粉申遺這種拿來主義的不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和維權的應予重視、再這樣下去就把韓國申遺的戲謔言論。總的來說,對此事的不忿占據上風,少數人指出媒體不該散布未經核實的消息。
加大對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全媒體時代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信息的裂變式傳輸和跨媒體擴散進一步加大了輿論監管的難度。相關的法律法規應緊跟技術與現實的進步作出相應的調整或改進,更加嚴格地治理網絡輿情亂象。健康的輿論環境不能僅依靠大眾與媒體的自律,法律的強制性才是根本保證。從宏觀的角度調控網絡輿情,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深入民心,采取強硬的措施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態度,這樣才能提升政治話語權,從而解決網絡輿情的種種難題。
由于網絡傳播的多元擴散,公眾可以處在信息流通的任一環節,參與信息傳播的生產、流通與發酵。該事件的源頭就是一名普通博主。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個體的發聲可以被無限放大。謠言的傳播成本也近乎為零。公眾也會因為信息壓力,即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確率較大,而對此信息持信任態度。過度地依賴媒體提供的表層信息,只能成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
公眾應當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理性看待所接收的信息,并懷揣求知查證的精神,避免淪為輿論操控者的附庸。公眾在接觸使用媒介產品時,應換位思考,在一場傳播中,參與主體所處的角色不同,各方的發聲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立場和主觀色彩,信息的相對真實性需要對事件抽絲剝繭才能求得。公眾要提高自身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可主觀臆斷妄下結論。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人云亦云,成為輿論場中的被動參與人甚至是施暴者。
媒體平臺是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一環。政府監管部門對輿情傳播的監管是網絡環境健康發展的保證,而媒體平臺的自我管理則是傳播市場正常運行的基石。媒體平臺應主動加強自身內部管理,積極參與行業自律,助力行業實現良性發展。不可否認,“技術導向”的網絡輿情研究是處理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夯實基礎,才能使得輿情治理對策研究更富有生機與活力③。大多數網絡輿情的應對與治理都依賴技術,強在“監測”,弱于“治理”。能較快地從數據反饋中看出輿情的走向,但應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核查,擁有不足五萬粉絲的微博辟謠賬號“捉謠記”是新浪辟謠欄目的官方微博。在3月22日就此事件作出回應——“韓國要給螺螄粉申遺?這個消息太不靠譜了!”隨即在博文中附上具體求證過程的鏈接。轉發數不足兩萬,評論和點贊數亦不足一萬。費時費力的“治理”或許收效甚微,但這應成為平臺的一種職業堅守。媒體工作者要明白自身應該肩負的責任與義務,作為時代的瞭望者、社會的守望者,媒體工作者應該堅守“真相為王”的原則,正確地引導網絡輿情。
注釋:
①匡文波,周倜.2018年網絡輿情的特征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9(02):79-83.
②陳力丹.輿論:感覺周圍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22.
③林振.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研究的取向與進路[J].情報雜志,2019(04):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