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溪瑩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打造“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當前,通過融媒體對事件進行直播的方式,給受眾帶來了更多實時、直觀了解新聞事實的可能性,規避了傳統新聞直播的延時性、過濾性等不足。
隨著媒體融合實踐向縱深推進,大量主流媒體開始布局或加強各類移動直播平臺的建設,并通過新聞傳媒、數字娛樂、智慧服務等產品集群,實現跨界融合,為用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在這一融合過程中,融媒體直播以其強烈的互動性、真實性、便捷性,逐步滲透到新聞傳播活動中,成為一種嶄新的報道方式,并以多樣性的服務來整合資源、連接用戶,增強用戶黏性,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資訊服務、娛樂服務、政務服務及社區服務等,日益成為直播界新寵。
人民日報推出的《起航:新棋局看長江》,大規模使用無人機團隊,引發業內關注;新華社創新推出“現場新聞”報道模式,運用最新的移動網絡技術,最高單場訪問量達600多萬……
2017年2月19日,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發起,新浪微博等參與建設的全國移動直播平臺——“人民直播”正式上線,百余家媒體機構、政府機構、知名自媒體、文體名人等首批加入“人民直播”平臺,為各大媒體嘗試跨界融媒體直播內容升級開辟了新路徑。
另外,一些廣電網絡公司利用已有的用戶滲透率,接入智慧城市服務,形成融內容服務、城市服務、網絡傳輸為一體的平臺。像北京歌華有線、陜西廣電網絡等國內發展較好的廣電網絡上市公司都盡可能地借“三網融合”的發展契機,依托數字電視網絡,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實現移動新媒體技術的升級,建設多功能的綜合信息傳播平臺,為融媒體直播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作為一種內容與互動并重的報道形式,融媒體直播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可以借助移動端,實現和受眾的在線實時交流。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阻隔了信息的溝通,影響了媒體的傳播力,而融媒體的移動直播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突破口之一。
如何消除與受眾的距離感,吸引受眾主動參與,實現有效互動,一直是傳媒界關注的議題。各大媒體紛紛探索融媒體直播,尋求直播新路徑。筆者認為,時政新聞要直播,可以通過讓時政新聞記者或主持人,以新聞講述者、新聞參與者等身份,用口語化、平民化的新聞表達,實現與受眾的平等對話、溝通,變“內容灌輸”為“主動講解”,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常州廣播電視臺在“兩會”期間,首次創新推出《數說兩會·種好常州幸福樹》,這是全景虛擬互動報道,十分搶眼,利用虛擬的演播場景、虛擬前景植入、虛實結合等多種報道形式,將以往成就報道中不可避免的抽象、枯燥的數據,以酷炫的三維動畫方式,組合成靈活多變的前景模型,生動呈現在受眾面前,實現了數據的可視化,更是將常州經濟社會一年來的發展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讓龍城百姓對常州的發展感同身受。
大型活動直播,要多設置能夠讓受眾產生共鳴的議題,激發受眾的互動欲望,讓共同觀看直播的受眾一起交流、討論,提升參與感。同時,也能把碎片化的用戶通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聚合起來,增強直播的用戶黏性,使受眾獲得浸入式體驗。常州廣播電視臺下屬常州手機臺和月星環球港聯合制作的2018跨年晚會,可以說在這方面做出了成功嘗試。2018年跨年夜,從晚上八點開始,一直持續到跨年零點時分,進行了整整四個小時的全程直播、實時互動,觀看量達200多萬人次,收獲觀眾、聽眾、網民們的無數點贊。其間,常州廣電著名主持人、網紅達人紛紛亮相,與受眾交流感興趣的話題,高潮不斷,常州手機臺直播流量首次突破100萬大關,沖到145萬。
在融媒體直播語境下,一些社會新聞的傳播力、影響力也大大增強。2018年7月10日,全國法院第十期“決勝執行難”全媒體直播“抓老賴”在南京展開,當時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網易新聞在內的全國60多家媒體全程參與,8條執行線路、9路視頻、10小時不間斷的全國最大規模直播,直達執行一線,讓失信人無處遁形。
被執行人住得怎樣?他們欠債后的現狀如何?這些都是網民關注的信息。通過融媒體的直播鏡頭,出現在受眾面前的是大量的銀行卡、存折、紀念幣、珠寶、首飾、手表、奢侈品箱包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迅速使這場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抓“老賴”直播成為當天全國網民關注的一大熱點。據不完全統計,整場直播僅在網易新聞的觀看量就已經超過1200萬,在各媒體平臺共吸引5000多萬人次網友圍觀。這種可看性極強的直播牢牢抓住了受眾的眼球,也賦予了新聞直播新的生命力和社會影響力。從2016年6月起,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與網易江蘇的合作開啟了全國法院執行直播的先河,首次獨家直播4小時創造了300萬流量。
面對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傳統廣電媒體被新媒體、自媒體等倒逼著推動媒體融合進程,并不斷創新報道方式,融媒體直播正在開辟新藍海。以時政報道為例,近年來一些城市電視臺在報道全國、省及本市“兩會”報道時,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注重用傳統媒體的專業來打造權威的內容,而是用現場的融媒體直播來進行立體式報道,提升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報道的影響力及可看性,使受眾能擺脫枯燥常規的報道,更加直觀、立體地接受政務信息。
常州廣播電視臺這兩年在大型時政新聞直播過程中,開始嘗試融媒體直播。做到快速傳播與深度報道相融合。以報道市委書記汪泉參加全國“兩會”報道為例,就依托融媒體新聞指揮平臺,在整合廣播、電視、新媒體團隊的前提下,重點突出“移動優先”的戰略,充分利用文字、圖片、視頻、H5等多種報道形式,第一時間展現“兩會”報道的鮮活場景、生動細節,把看上去神秘、嚴肅的政務活動用輕松、活潑的方式傳遞給普通群眾,把復雜難懂的政策通過故事化的內容進行闡釋,整個直播既有溫度又有厚度,更好地實現了時政新聞的價值,也讓受眾真正走近新聞、理解新聞,達到“1+1>2”的新聞傳播效果。
除了時政新聞,在突發事件現場,融媒體直播也有優勢,不僅僅局限于電視直播記者播報的新聞本身,可以在播報新聞的同時,向網友展現新聞背后的畫面,比如找到突發現場的經過、新聞現場的沖突、事件現場的突發狀況等。直播和拍攝不同,拍攝可以選擇中斷再繼續,而直播不可以。只有不斷將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轉化為提供給受眾的內容,直播才有意義,否則就是一篇簡單的流水賬。而且,直播要由淺入深地進行,帶領觀眾進入現場。一個好的直播,要涵蓋更多人想看的內容。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快速進程中,直播需要不斷創新傳播手段,提升受眾體驗,融媒體之間各個平臺要加強互通互聯,才能實現更好的技術融合、內容融合、品牌融合,開拓融媒體直播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