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碧璇 楊譽芳
隨著視頻網站興起,網絡綜藝充斥著人們的生活。2018年4月,騰訊視頻推出了中國首部女團青春成長節目《創造101》。貓眼研究院5月17日網綜TOP10數據顯示,《創造101》累計播放量18.2億,周播放量4.3億次,累計數據及周播放數據都遠超第二名。
在《創造101》中,101位年輕靚麗的女性霸占了網絡熒屏,她們被置于聚光燈下的同時,媒介有意或無意呈現的女性形象影響著現代女性的自我認知,并對社會文化產生著深遠影響。
美國女權主義理論家勞拉·穆爾維認為:“男性主體是媒介文本的觀者,而女性則是被觀看的客體,‘看’與‘被看’是話語權力實施的第一步。”①據貓眼調查,《創造101》的90后觀眾比例高達52%,80后占比24%,男性觀眾比例達到43%,年輕的男性觀眾對這檔選秀節目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創造101》的審美標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01名參賽選手的年齡在18到24歲之間,姣好的面容與苗條的身材博得觀眾注意。最初登場時,她們雖然身穿不同風格的服裝,但是無不激發了男性觀眾的色情凝視與想象。在現代社會,作為自我載體的身體由私人領域進入到了公共領域,以瘦為美的社會主流審美要求參賽選手必須嚴格控制自己的體重,只有纖細修長的腿、盈盈一握的腰、巴掌大的小臉才能受到同伴和觀眾的驚嘆贊美,而稍微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女性則被嘲諷或自嘲。來自蜜蜂少女的高秋梓等三人,就因為自己腿不夠纖細修長而自稱為“金華火腿組”。也有選手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只吃低熱量的蔬菜。
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服飾是一種視覺形象的塑造,同時也傳播特定的價值觀念。《創造101》中的參賽選手,大多穿著盡力展現自己身體美的服裝,并加以精致的妝容,甜美、性感、可愛等外在風格形象充斥著熒幕。
相比于外在形象,女性內在形象的塑造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自我價值實現是馬斯洛提出的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它基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之上。《創造101》喊出“逆風翻盤,向陽而生”的口號,大力宣揚在困境中的拼搏精神,但它把女性對自我價值的最終實現簡單表現為追逐夢想,成為偶像。前1931女子組合在節目中談到,組合解散之后,她們身邊的朋友都結婚生子,因為不甘心過平凡的一生,所以參加節目最后一搏。
節目中還努力表現自信、獨立、不認輸的女性形象,比如選手強東玥在面臨降級時要求和強大的對手再戰。節目組也曾調取練習時間最長的選手張新潔的監控視頻,采訪她這么努力的原因,她回答說是因為“不服氣”。《創造101》塑造了一些希望通過獲得認同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女性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女性主體意識的強化。
媒介既可以反映社會,也可以重新建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主要包括對男女兩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會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②在傳統電視媒體中,不管是電視新聞對女性的報道,還是電視廣告、電視劇中的塑造女性形象,都存在著刻板印象。新聞報道以男性為主導,女性報道比例偏低,并且常作為家庭中的角色而出現在大眾視野;電視廣告偏愛女性角色,但這卻造成了另一種刻板印象的出現,女性大多被塑造成家庭主婦或者是美女,在廣告中被嚴重物化;而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則是男權話語的社會中男性想象的女性形象,呈現出角色形象類型化的特點。
自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以來,網絡媒體快速發展,一方面它促進人們的觀念與審美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人們的觀念與審美的變化又呈現在媒體當中。有些新興節目努力塑造自信自強的女性形象,喚醒女性的自我意識,但是最終難以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鎖。《創造101》塑造了101位充滿活力的青春少女形象,她們勇于追逐夢想,勤奮刻苦學習才藝,某些程度上對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進行了解構,但是從節目整體來看,又對刻板印象進行了再建構。
《創造101》總制片人馬延琨說:“雖然有著‘女生看男生是帶濾鏡的,女生看女生是帶刀子’的風險,但女性也最能對同性的不易和努力感同身受,更容易形成各種審美觀和價值觀的討論。”③在第一期節目中,SHE成員、《創造101》的明星導師陳嘉樺談到,她們的粉絲其實多為女性。由此可見,節目最初的目標受眾群體是女性,著力為女性打造偶像團體。
在被男權社會馴化的審美環境中,“看”與“被看”的關系所建構的女性形象往往符合男性的審美,并且女性也在不知不覺中以這種審美為美的標準。但是在《創造101》中,一些勇于打破“主流審美”藩籬的女性進入大眾視野。一直排在人氣榜前幾位,并最終以第五名成績出道的YAMY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單眼皮、細長眉似乎不符合“主流審美”;她個性張揚,敢于挑戰“標準”,不同于傳統女性的含蓄和順從。另一位選手王菊則帶來了一種現象級的社會議題。王菊最初因形象欠佳被觀眾否定,但是在之后的節目中她談到女性要勇于做自己,要擁有獨立的精神,這一態度受到了觀眾的贊賞。在5月30日藝人新媒體指數的榜單里,王菊排在第二位,微信指數破千萬,熱度已經超過了許多流量明星。
《創造101》中不乏一些特行獨立的女性形象,這看似是對女性刻板印象的顛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節目又建構了新的刻板印象。
《創造101》中的101位女性大多數依然符合或者追求“主流審美”,節目刻意宣揚“勤奮”“努力”等正能量,鼓勵選手通過提升才藝實力彌補外在形象不足,但是以選手得票數來看,依然偏向于外在形象較好、性格柔弱的女性。最終以第三名成績出道的楊超越在節目的刻意表現下經常大哭,并且著重講述其不幸的成長經歷和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眼淚”“能力低下”“賣慘”成了她的標簽,這些鏡頭的多期大量給予使得觀眾對她的認識擴展到對大多數女性的認識,即女性應該是美麗的、無助的,惹人憐愛就能獲得成功。此外,節目中的女性或漂亮性感,或甜美可愛,或個性張揚,或唱跳俱佳,這些全部是由她們在鏡頭中的外在形象和舞臺表演展現出來的,與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難免存在很大的差異。
消費社會是對消費品賦予過分價值的社會,在消費社會中,消費不再僅僅是一種經濟活動。“現代消費社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視覺消費的形成,視覺傳播符號以其活躍易接受的特性逐漸占據原有文字文本的空間,視覺沖擊的魔力就在于一瞬間的感應和妥協。”④大眾媒介為受眾提供消費產品,女性形象與商品符號進行建構,因此受眾成為了擁有虛幻“權力”的消費者,而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成為了被消費的對象。
《創造101》中的觀眾投票數決定選手的成敗,這為受眾提供了一種扭轉乾坤的權力享受。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5月網絡綜藝觀眾研究報告》顯示,《創造101》中43.8%的觀眾為該節目購買了視頻網站會員,這在網絡綜藝中位列首位。
受眾看似在節目中擁有了選擇權,實際上是作為擁有虛幻“權力”的消費者。首先,《創造101》中的女性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商品化,淪為“被觀看”的商品。受眾選擇觀看節目、議論節目、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利,為節目帶來了超高流量和粉絲經濟基礎,受益方是背后的相關公司及平臺。伴隨著節目的收官,火箭少女101正式出道,背后的運營方還會繼續在其中獲利,為此買單的依然是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其次,消費活動也可以是意義消費和精神消費。《創造101》同時還是一檔偶像養成真人秀,各種各樣的女性被賦予不同的故事,女性形象作為一種意義消費商品出現。“人設”最為觀眾詬病也最能迅速帶來利益,在節目中觀眾依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消費,同樣是沒有實力只會哭的“傻白甜”人設,楊超越“圈粉”無數,朱天天卻引起觀眾反感。此外,節目最后誰會“C位出道”?哪些女孩在成長中建立了友誼?每個人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受眾為了滿足自我的好奇心與優越感,對這些懸念故事進行選擇消費。
《創造101》的冠名商是OPPO,此外還有七度空間、小紅書、中華魔力炫白、康師傅冰紅茶、英樹面膜、麥當勞和騰訊微視等合作品牌,節目中的植入廣告由選手參與拍攝。傳統媒體廣告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家庭主婦或美麗女性,她們往往與商品捆綁在一起,并成為被消費的商品,消費者在觀看廣告中商品的時候,也對女性形象進行了審視。喬安·霍洛斯提到:“如果我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多地來自我們消費什么以及怎么樣消費,這就使得人們覺得自己的認同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使用商品可以擺弄、建構以及再建構什么東西。”⑤
《創造101》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除了高頻率插播廣告外,還利用并建構了女性形象。OPPO R15手機的廣告中,朦朧的黑白色調背景前,YAMY自信地轉頭望向光的方向,訴說自己“無所畏懼”的態度,而后鏡頭給OPPO R15手機一個特寫,用“影調光”模式記錄下YAMY的形象。這就在建構YAMY的形象中為商品賦予了衍生意義,品牌與選手的個人魅力結合起來,并在植入中充當起記錄者,產生了強大的化學反應。
女性受眾依然是《創造101》的主要受眾和目標廣告群體。植入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建構產生了一種超現實的美感,她們被男性觀賞,也被女性觀賞,不同的是女性受眾會更多注意到商品并產生消費沖動,女性在進行消費活動的同時,自己也成為被觀看的客體。
《創造101》的熱播成為一種現象,其著力培養塑造符合當代社會精神和氣質的女性偶像團體,對傳統女性形象刻板印象進行一定的解構,傳達出現代女性勇敢拼搏、獨立自信的精神,這必然對現代女性產生一定積極的影響。
但這只是一種表象,《創造101》的審美標準依然順從于男權社會。“王菊現象”的出現更多是一場粉絲的狂歡,王菊粉絲為她拉票的模式更像是一個游戲,他們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充滿娛樂化的社會文化中獲得存在感。另外,節目組有意給王菊過多鏡頭并讓她發表“獨立宣言”,更多的是面對節目同質化威脅所做出的差異化對策。不符合主流審美的“王菊們”要想憑借獨立的精神被這個社會認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①金元浦,陶東風.闡釋中國的焦慮——轉型時代的文化解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社,1999:50.
②劉利群.社會性別與媒介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04:89.
③葉雨辰.為什么我們都被《創造101》的小姐姐們圈粉了[EB/OL].
https://www.cbnweek.com/articles/theme/21582.
④吳廷俊,鄭玥.電視廣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當代傳播,2004(5):68-70.
⑤[法]喬安·霍洛斯.消費與物質文化[A].馬元曦,康宏錦.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文化譯文集[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社,200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