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海燕
《吐槽大會》每期節目邀請一個具有清晰個人標簽的大咖或組合,并邀請其好友進行相互吐槽。吐槽要點多源于對日常生活瑣事或朋友圈分享的討論,通過對不同個體對象的吐槽,將整個事件或個體碎化為片段,一地雞毛式的碎片化呈現,帶有零亂性與不確定性。
節目通過碎片化展示來讓受眾對吐槽對象有進一步了解,如好友對曹云金“名字被收、發票、耍大牌”等關鍵詞的吐槽,讓受眾了解當時陷入多個事件爭議的相聲界演員曹云金。碎片化花式播廣告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如主持人邀請李誕全面點評嘉賓表現時,李誕通過“全面”一詞口播植入vivo X20全面屏手機的廣告語,廣告語的植入以一種娛樂性的傳播產生影響效應。
在節目中,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間界限模糊,人們的吐槽不局限于某一領域,文學、足球、音樂、金錢等各類話題都曾涉及。節目嘉賓在吐槽交流中,更注重的是個人對吐槽對象的感官性認知,而無過多的深度認識,缺乏意義的探討。后現代主義所喜好的就是以審美的形式呈現人們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①節目中多是以在場嘉賓相互間的審美性吐槽為主,追求藝術和審美性體驗。
“戴墨鏡的池子、錦鯉本人張紹剛、張靚穎員工王錚亮”等對嘉賓外在的描述,使帶有“標簽式”的稱號成為大眾熟語。王錚亮自嘲自己除了會唱《時間都去哪了》,別的都不會,戲謔毛不易的《消愁》,讓他聯想到張靚穎婚禮,“……一杯敬男方,一杯敬女方,一杯敬天地,一杯敬高堂”,改編歌詞表達另一種感情色彩。
作為一檔吐槽類綜藝節目,《吐槽大會》以“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為口號,在釋放個人情緒、追求狂歡性體驗上產生相當影響。節目在吐槽中娛樂搞笑,在娛樂搞笑中吐槽,喜劇式風格迎合了當下受眾的興趣。李誕、池子作為常駐嘉賓,主創脫口秀詞,節目文本語言具有趣味性,該節目也成為了一檔廣受各年齡階段受眾歡迎的娛樂性脫口秀節目。
除各嘉賓之間相互吐槽外,節目播放過程中,受眾可通過彈幕發表個人意見,在彈幕中享受全民狂歡性吐槽。彈幕中有對未理解的槽點進行的解說,受眾通過彈幕互動來增加對節目的認識,處于快節奏生活中的受眾,在觀看節目時,將個人從現實中暫時脫離,看別人的熱鬧,笑別人的槽點,享受精神上的愉悅與快感。
鮑德里亞關于仿真世界的例子說明了“電視就是世界”,即節目呈現給受眾的便是真實。節目中關于主嘉賓相關吐槽的影像生產與展示,顛覆之前固有的角色形象,建構出新的角色特征,通過影像、文本語言等描述消解了現實與想象的差別。就鮑德里亞而言,電視過多地生產了威脅我們真實地感知現實世界的影像和信息,把社會和人帶入后現代時代。②
《吐槽大會》曾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一檔給帶有爭議的名人明星“洗白”的脫口秀節目,通過鏡頭語言的打造,讓受眾逐漸認可帶有“黑點”的名人明星。同時,通過影像對現實的替代,打破了名人崇拜,如在對毛不易的吐槽中,嘉賓吐槽其粉絲少、當實習男護士,讓受眾認識到毛不易可愛的一面。
一檔綜藝節目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支持,處于后現代發展中的《吐槽大會》也不例外,節目發展過程中,雖經歷過一次下架整改,但仍舊不影響其成為綜藝界的一匹“黑馬”。
快節奏社會,人們渴望吐槽,在吐槽中張揚自我個性,宣泄個人情感。無論是作為電視熒屏前的受眾,抑或是作為節目中的吐槽嘉賓,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對某些事件存有個人的觀點。《吐槽大會》節目將各類話題搬至熒屏,滿足受眾宣泄情感以及獵奇心理的需求,如對國足吐槽,對李湘靠王詩齡賺錢的吐槽等,吐槽角度的選取符合當下網民熱衷討論的話題領域。
節目的持續發展,離不開資金的固有支持,以及網絡媒介的開放性、電子科技技術的物質支持等。《吐槽大會》可通過騰訊視頻、智能電視平臺TV版播出;在資金支持上,喜馬拉雅APP、快手短視頻、京都念慈庵、英樹面膜等冠名商贊助節目播出,王思聰的普思資本參與投資,另外還有今日頭條、嗶哩嗶哩網站、秒拍等合作伙伴,為節目的有效運營提供足夠資金支持。
原有的文化思想已無法促進當下社會思潮的發展。《吐槽大會》節目沿襲美國《喜劇中心吐槽大會》,主力吐槽娛樂,追求個人話語權的表達,受到當下青年人的追捧與熱愛。該節目在被整改下線之后,再登熒屏并且持續發展兩季,可見人們對平等交流對話的渴望。
吐槽類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一旦出現偏失,極易造成內容低俗、過分惡搞現象,隨即產生的便是節目形象的摧毀,社會公信力的喪失。針對這些可預見性問題,筆者在節目內容、形式及導向上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后現代主義中體現的“無深度”的消費文化,使符號的意義停留在漂浮的能指層面,人們享受喜劇性語言帶來的快感而極易忽視吐槽背后的深層內涵。吐槽類綜藝節目在展現語言魅力的同時,需引導受眾了解“能指”的深度,注重語言內涵指引,提高節目質量。在對嘉賓進行吐槽或自我吐槽時,不能僅僅停留在戲謔玩笑中,相關的認知性看法不能一帶而過。
節目的常駐嘉賓池子沒上過大學,卻經常把“大學”掛在嘴邊,利用學歷的反差,經常在節目上劃“知識點”,成為一大笑點。在喜劇性玩笑中需有個重點傾向或是話題討論,如關于學歷的重要性或是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值得節目體現和觀眾探討。同時,主持語言不能完全被幽默掩蓋,需要具有哲理性的話題引領。主持人張紹剛在網上雖被網民爭議不斷,但在節目中沉穩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風格深受大眾喜愛。
后現代社會,文化種類混雜成為突出現象,人們對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區分界限不再那么清晰。處于這種社會環境下的吐槽類綜藝節目在發展過程中易造成多元素混雜、無重點突出的現象。《吐槽大會》每期邀請一名主嘉賓參與,圍繞主嘉賓進行相互吐槽,倘若將每期主題進行明確化,圍繞相關主題進行吐槽,節目或許會更有吸引力,也會使每期節目更具有核心要點。
同時,吐槽類綜藝節目不能停留于線上吐槽,加大線下交流分享尤為重要。《吐槽大會》目前已有線下看片會,2017年3月,李誕、池子等人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陪同媒體、高校學生們觀看《吐槽大會》,同時還有“吐槽小黑屋”,粉絲通過吐槽或自黑通道進入小黑屋,大膽說出想吐槽的話。類似的線下活動在節目播出時需加大力度,讓更多的粉絲受眾了解到節目想要傳達的價值觀。
消費主義社會,吐槽類綜藝節目需在堅守文化價值觀導向的前提下,滿足受眾需求,勿被商業利益驅使,導致節目缺少文化內涵。在吐槽娛樂的同時,要理性吐槽,避免低俗內容,拒絕污吐槽、語言暴力性吐槽,做到傳播正能量,凈化人心。對于敏感性話題,如小三、打人等,需進行適度引導,節目不能完全成為名人、明星的洗白之地。
區分娛樂性與嚴肅性,分清花式播廣告與節目內容比重,讓受眾在娛樂中接受正能量輸導。價值觀的判斷是做好一檔節目最重要的綱領,要在此基礎上注重價值觀引領,嚴格規范制度,自我約束。網絡綜藝節目在追求娛樂性的同時,必須兼具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不能偏離綜藝節目的發展方向。③
當下社會大眾通過吐槽顯現現代人的情緒危機,吐槽類綜藝節目在綜藝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較大發展潛力,在發展過程中受眾需正確處理其與社會發展的矛盾問題,理性塑造吐槽文化。社會轉型過程中,“娛樂至死”成為潛在危機,人們需積極應對挑戰,從節目中尋找價值觀內涵。
注釋: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180.
②石義彬.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268.
③郭琳媛.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及出路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