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報紙消亡論”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由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首先提出。2005年,他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中指出,“如果現在報紙讀者的發展趨勢持續不明朗,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
“報紙消亡論”的提出引起了多國學者的普遍關注,也不乏被一些研究者推波助瀾。但其產生不無現實基礎,報紙的世界性衰退也已是公認的事實,從《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大報停止發行印刷版以及2008年8月我國第一家中央級新聞報紙《中華新聞報》宣布停刊中便可見一斑。
新媒體的出現,更是給傳統報業帶來了恐慌。難道,報紙消亡真的要變成現實了嗎?
關于“報紙消亡論”研究的文獻很多,分為鮮明的支持派和反對派。
支持派:國內方面,以劉建明、匡文波、王君超、郭全中為代表。劉建明在《重提報紙消亡的話題》中依據媒介消亡演變規律,闡明報紙必然消亡的命運。國外方面,美國未來學家邁克爾·克萊頓將報紙稱為“媒介恐龍”。《華盛頓郵報》媒介批評家霍華德·庫慈用“死亡氣息”來形容報業發展態勢。
反對派:國內方面,以喻國明、陳力丹、范以錦、楊保軍為代表。他們認為新媒體的確向報紙提出挑戰,但是報紙不會完全被吞沒,因為其仍然具有公信力、原創性、閱讀習慣上的優勢。在新媒體語境下,通過媒介融合,報紙完全有可能完成現代化轉型。國外方面,美國新聞集團主席魯伯特·默多克認為“報紙將在21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支持派的觀點忽視了報紙的牢固優勢,從技術主義角度出發,提出報紙會消亡。大部分文獻內容側重點較為片面,不能很好地結合當下全面而深刻地做出分析。本文從技術主義和人本主義相結合的角度出發,結合媒介融合的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論述對于“報紙消亡論”的否定觀點,考慮報紙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要明確的是,“報紙消亡論”的提出者菲利普·邁耶一再澄清“報紙消亡”指的是紙質報紙的逐漸減少和最終淡出,而非報紙所有形式的消亡。這也就承認了,報紙具有不同的呈現形式,可以是傳統的紙質報紙,也可以是現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電子報紙等新型形式。所以反對報紙消亡論,也就落腳到反對紙質報紙消失的觀點上來。本文認為報紙不會消亡有以下幾點原因。
報紙等紙質媒體對于培養閱讀習慣有重要作用。傳統報紙發行的周期性規律符合人的生物鐘的習慣,使受眾形成長期的閱讀習慣。而這對報紙生存是有利的。一般來說,人們需要了解、接觸新的思想和觀點時,還是會選擇傳統的報紙。報紙作為較為單一的傳播符號系統,靜態的文字和圖片具有特殊的抽象性、莊重性,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能夠促進受眾主動思考。同時,報紙帶給人的感覺是不能替代的。喻國明說:“讀報比上網輕松得多。買一份報紙回家有一種歸屬感;在報紙上發一篇文章,有一種成就感。”
此外,老年人對于紙媒有著較為硬性的需求。除了健康因素,他們長期閱讀紙質材料的習慣也能夠支持報紙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經達到2.4億,占總人口的17.33%,可見報紙的受眾市場開發仍有較大潛力。
目前,媒介發展呈現“媒介共生”的局面,即各類媒介市場都存在,都吸引了各自的受眾,舊媒介會與新媒介相互疊加和促進,共存在人類的傳媒生活圈中,各有各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新媒體沖擊的背景下,報紙仍然會存在,不過從原有的主流媒介轉變為輔助媒介,依然有自身的存在價值。
我國報業的特殊情況是,報紙是我國重要的輿論宣傳工具。中央和各地方黨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聲音,在受眾心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我國政治體制本身隱性的保護作用在支撐紙媒的生存和發展,使它具有網絡媒體無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其他媒體無法替代的“喉舌功能”。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動,這類報紙會比其他報紙有更強的生命力。
雖然報紙在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方面無法與速度快捷的新媒體相媲美,但是新媒體的新聞信息通常簡短,只是搶先告訴受眾發生了什么。這就為報紙的優勢提升提供了空間。報紙在內容生產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強化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獨家視角和新聞評論,對于某一事件進行深度分析。這樣的內容能夠吸引更多的高腦力勞動者。高腦力勞動者需要的多是一些具有深度分析的信息或知識,而高腦力勞動者在信息社會呈現出一種不斷增強的趨勢。同時,報紙還要在內容上彰顯自己的立場,做好觀點傳播,為受眾提供更多有意義的參考。對于投入巨大人力成本和優勢資源的新聞內容要深度開發、多次銷售。
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報紙要通過新媒介技術帶來的新機遇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推動力。報業集團需要向紙媒與網媒并重的“雙核心”方向發展,以網媒的優勢帶動紙媒的發展。如在歐美國家,數字發行日益成為主流,《經濟學人》卻要求讀者必須訂閱紙質版才能獲得數字內容。因《經濟學人》報紙內容的獨特性,對于一些信息,受眾只能從《經濟學人》中獲得。這樣一來,報紙能夠擁有固定的受眾群。同時,報紙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發現新聞線索,讓報紙直接而迅速地捕捉民意;也可以通過網絡做新聞策劃,使報紙能更加適應市場需要。
報紙能夠幫助人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出于身體健康或是其他原因,家庭、學校都應該出力培養年輕一代的讀報興趣,促進國民報紙感情的代際傳承。早在1989年,日本在中小學就推廣了“報紙參與教育”,收效顯著。在新媒體帶來碎片化閱讀習慣的今天,培養青少年群體的讀報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其批判性思維的提升和注意力的培養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不可否認,“報紙消亡論”背后折射出了報紙經營所面臨的困境。對此,報紙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通過主動調整觀念、主動參與媒介融合,擴大報紙的優勢,同時利用新媒體規避自己的短處,擴展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積極參與競爭,煥發愈加強大的生命力。
另外,探討“報紙消亡論”還需要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域之間的媒體文化因素。王君超曾詢問“報紙消亡論”的提出者邁耶,這一觀點是否也適用于中國和日本的報紙,對方回答:“我對中國和日本的報紙知之甚少,自由主義論和社會責任論是基于西方理論而提出的,我不知道它們是否適用于亞洲文化。”因此國情因素在研究中不容忽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現階段,樹立自信,堅守陣地,融合創新,是報紙應該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