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弦
影視攝像是運用攝像機拍攝、記錄、創作視頻畫面的一種技術和藝術創作工作,是制作視頻作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視頻作品創作中,視頻攝像屬于前期工作,根據劇本主題、呈現風格、導演要求,用攝像機通過控制拍攝景別、畫面,鏡頭運用、機位設置以及運動鏡頭的速度等各個方面,來拍攝電視作品需要的鏡頭,形成眾多視頻影像作為電視片創作的原材料。近年比較受觀眾歡迎的系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通過精心準備,把后期編輯的思路融進了前期的攝像之中,以快節奏的編輯手法,把大量的特寫鏡頭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改之前很多影視作品節奏緩慢拖沓的感覺,給觀眾呈現出很強的視覺效果。因此,前期的攝像工作與后期的編輯工作很好地結合,可以說對作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要說的攝像與編輯結合的意識問題。
與報紙不同,視頻通過融合聲音與畫面形象來表現、詮釋影視作品內容、主題和節目信息。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的呈現,不僅僅是簡明清晰的再現或是創造,運用鏡頭呈現生動的電視畫面,關鍵還在于后期畫面編輯能夠將這些生動的畫面有效地連接起來,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觀。
紀錄片的結構布局可以是單線,也可以是多線。對于《舌尖上的中國》來說,從金華的火腿講到香港的臘味,把相近的內容放在一起,以一種多線跳躍的方式講故事,就需要前期的攝像無論是拍攝的色調、鏡頭的景別,還是鏡頭的風格、數量都要與后期的編輯的要求很好地統一結合,才能得出多線拍攝單元故事,后期結合的統一節目風格及震撼的藝術效果。
影視作品不是簡單地把拍攝內容堆砌在一起,它通過后期編輯提取前期拍攝內容的精華并進行再創作,實際上后期的編輯很多時候就是在編故事。以時尚類紀錄片為例,以往中國的紀錄片人涉獵不多,那我們應該怎么去處理影像風格和后期剪輯的關系呢?《時尚》的祁少華先生談到時尚的鏡頭可能來自包裝,也可能來自所謂的“再現”,這就需要我們前期充分地考慮后期的編輯,才不至于到了后期沒有素材可用。除了鏡頭語言,祁少華先生也強調通過快節奏剪輯來體現時尚,“因為時尚是比較快捷的東西,所以通篇是這個快節奏剪輯的一個視覺風格”。
因此,在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我們的影像始終是為編織故事服務的,這需要編導做好前期拍攝的準備工作,做足、做細每個場景的分鏡頭文案。在前期就能把后期的編輯思路或者說節目的思路,融入到前期的拍攝當中,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作品創作。也可以這么說,前期的電視攝像與后期的編輯意識相輔相成,前期拍攝一直圍繞著編導的作品思路進行,為作品的后期編輯提供充足、有效的素材支持,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樣的故事,適合用什么樣的影像。不同的題材,會有不同的視覺形態來表現。”這就是陳曉卿所說的“故事和影像風格的密切關聯”。具有臨場壓迫感的《槍》,光滑易碎與漂亮穩重的《瓷路》,炫目時尚和輕松靚麗的《時尚》都很好地闡釋了前期攝像與后期編輯統一的重要性。
一部成熟的電視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整體結構的完整性,能夠使視聽效果以及前后畫面在銜接上自然、流暢、嚴謹。隨著視頻設備的普及,觀眾觀看電視作品的隨意性增強,只有作品內容的結構完整、脈絡清晰,觀眾才能夠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后期畫面編輯與前期拍攝內容不統一,就會削弱電視作品的敘述,直接影響電視作品的感染力和質量。因此,影視攝像與畫面編輯的統一對影視作品的最終呈現有重要意義。
首先,影視作品不僅僅是要表現藝術性,還要講求大眾傳播性。因此,在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攝像和畫面剪輯的工作相輔相成,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統一起來,才能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
紀錄片《槍》被陳曉卿喻為“當年最打眼的紀錄片”,在它的背后,其實是導演團隊對影像語言追求的盡善盡美。導演團隊對《槍》影像風格的設計,則基于對觀眾心理的深刻體驗。影片里,鏡頭時不時有一種頓挫感、晃動感,隨著影片的節奏和臺詞的節奏,它會有一些往上去的,一些甩一下的晃動,給觀眾一種壓迫感、壓抑感,自然就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一來,一部冷冰冰的槍械片,變成了一部很人性化的片子,一部深入槍迷內心的“最打眼”的片子。當年一經播出,《槍》就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和熱烈的反響。這一點充分地說明了,在片子前期,如果對攝像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則不可能在后期編輯中達到片子最終的效果。它們之間的統一其實就是導演節目思路的體現,也是片子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其次,攝像和畫面剪輯的統一。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攝像要具有編輯意識,這一點很重要。拍攝出優質的前期素材,能為后期的畫面編輯創造條件。紀錄片《瓷路》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一開始《瓷器》的攝影基調怎么定呢?這是一個通過瓷器講述很長遠的故事的片子,影像要求漂亮、穩重,但又得有張有弛。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最終才能體現出漂亮、穩重的影像風格,又能把觀眾帶進一個講述歷史的狀態。《瓷路》的團隊做得很好,他們把瓷的那種光澤和易碎的感覺拍出來了,這就是瓷的感覺。攝影風格把瓷拍得特別亮堂,從影像的組織上,《瓷路》的攝影師把冷冰冰的瓷,拍成一種動態的、有溫度的東西,這是挺好的。用這樣的拍攝方式和方法,讓觀眾能感覺到瓷器,感受到人與瓷器的關系。沒有這樣的拍攝手法,再怎么解說、怎么編輯,都不能表現出瓷器的那種感覺。在這點上,前期的攝像風格和編輯意識就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了,也就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片子的風格,對節目主題的渲染和情感表達的方式,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紀錄片整體質量的提高是收視的重要保障。因此,前期策劃、拍攝、后期編輯、配音等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拍攝方案真正融進紀錄片節目的制作中去,是紀錄片作品最終高品質呈現的關鍵。因此,紀錄片前期攝像和后期編輯兩者組合得相得益彰,是決定紀錄片質量的重要保障。
人們的審美不斷提高,對紀錄片作品的畫面要求也越來越高,攝像與編輯統一的工作也在不斷更新。前文也提到了,細致的前期拍攝和精心的后期編輯相輔相成,是制作紀錄片作品的關鍵,所以想要作品受大眾歡迎,在作品制作中就應讓前期攝像與后期編輯高度統一,通過后期畫面編輯來呈現前期拍攝畫面的豐富內涵。
一方面,攝像工作者的編輯意識必不可少。想要最終呈現的紀錄片作品是精品,前期的攝像應該具有強烈的編輯意識。在拍攝過程中就可以進行創作性的拍攝,后期的編輯過程中,編輯就有更大的空間進行創作,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后期編輯的作用,呈現給受眾強烈的、意想不到的視聽感受。
另一方面,攝像畫面的合理銜接是基本要求。對后期編輯而言,特效技術的提高對攝像和編輯的統一提供了便利條件,后期編輯能夠通過使用一定的特技實現對前期拍攝成果的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攝像人員與后期編輯要在拍攝前和過程中進行良好、及時的溝通,帶著后期編輯的邏輯思維進行前期拍攝,掌握后期編輯想要用到的剪接方法,最終實現攝像和編輯的和諧統一。
總而言之,前期攝像和后期編輯工作在紀錄片作品的制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前期攝像拍攝的素材對后期編輯工作有直接影響,而后期編輯更是對前期攝像素材的運用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明確前期攝像和后期編輯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它們和諧統一才能制作出受觀眾歡迎的精品紀錄片作品,而忽略或是割裂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最終可能會使紀錄片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意圖不清晰,導致紀錄片作品創作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