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軍俠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和網民人數的增加,網絡在我國政治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網絡語言的交際方式在信息傳播和思想交流方面的特點日益突出。網絡語言是時代變革和互聯網技術進步催生出的新型交際符號系統,通過使用網絡語言了解民意民情、引導公眾輿論、傳播政治理論、做好國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我國政治傳播活動的重要主題,這也意味著我國政治生態環境將與網絡聯姻。
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絡與我國社會的發展已密不可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人們交流模式的轉變,網絡環境中便生長出了新的語言交際模式,即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產生于網絡土壤,是人們在參與網絡交流時,為了適應特定的網絡交際環境而采用的語體。從符號學上來說,它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和載體,在傳統語用基礎上改造或創造的蘊意新穎、形式多樣的符號系統,它不單指人們使用較多的網絡流行語,還包含了具有網絡特征的語言文體、表情符號、語調和交際模式。由于誕生于網絡環境,網絡語言自身帶有簡潔性、趣味性、形象性、親民性等傳播特點,這也使得它能夠成為網絡環境下人們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有效方式。
近年來的政治傳播中,我們不難發現“給力”“神馬都是浮云”“世界那么大”“厲害了,我的國”這些詞頻頻出現在主流媒體或某些政府領導的新聞報道和政治講話中。尤其是在主流媒體開通的新媒體官方平臺,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在新聞通訊、消息報道、網民參與、政治理論傳達等動態中看到網絡語言。我們不難發現,網絡語言使用的層出不窮使我國政治傳播呈現出了新的氣象,這無疑是我國網絡政治傳播活動的再度進步。
本文對幾個政治傳播中網絡語言運用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找到其中的規律,尋求這一現象的本質。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用到了“給力”一詞。以嚴肅、權威著稱的《人民日報》將網絡熱詞納入標題,讓大眾感到意外。隨后,《成都商報》《濟南時報》《揚州晚報》等10余家報紙新聞也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給力”一詞,甚至在201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也出現了這一流行詞。主流報刊和央視春晚對網絡語言的運用曾被多重解讀。不可否認的是,“給力”進入了主流媒體的話語體系,給嚴肅的主流媒體增添了時代氣息,豐富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語言表現力和感染力。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發言人呂新華在兩會首場發布會上說:“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位有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的追查和嚴厲的懲處,絕不是一句空話。我只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你懂的”這一網絡語言也就此一夜走紅。政協發言人運用“你懂的”僅僅三個字,就拉近了自己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將過去自上而下的政治傳播姿勢變為平等交流的姿態,將原本嚴肅的政治問答變成了與民眾的親切對話。
2015年4月,“我媽是我媽”成為了網絡熱詞。事件起因是,北京的陳先生準備出境旅游,需要老家江西的母親作為緊急聯絡人。陳先生當時是北京市戶口,母親在江西老家的戶口簿早就沒有了陳先生的信息,他被要求證明他和母親是母子關系。這件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吐槽。“我媽是我媽”這一網絡語言的出現,反映出了網民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辦事繁瑣、程序重重,導致國民生活不便的不滿情緒。后來李克強總理專門對該事件做了批示,要求減掉不必要的公章,打破不合理的規矩,使公權力真正發揮方便群眾辦事創業的作用①。
2016年10月,一組名為“長征路上小紅軍”的表情包在微信和微博平臺上線,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喜愛。表情包的主角是身穿帆布上衣、肩挎綠色書包、頭戴五星八角帽的小紅軍,以過草地、飛奪瀘定橋、遵義會議等長征故事為背景,每一個表情都配有不同的文字,例如“不忘初心”“比你聰明比你強”“加油好少年”等。通過在網絡社交平臺的廣泛傳播,它直接加強了對長征這一紅色政治主題的宣傳力度,也間接推動了長征精神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承與發揚。
2018年3月,“厲害了,我的國!”這一流行語刷爆了朋友圈,并迅速引發網友熱議。事件起源于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在全國公映。影片展現了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發展和成就,記錄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網等引領人們走向新時代的超級工程及科研成果。“厲害了,我的國”是人們對國家進步而發出的由衷感嘆,它也引發了全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激發了愛國情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從上文的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梳理出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之間的話語構建主要表現在語言、輿論、文化三個層面。
政治修辭是政治主體運用一定的政治語言,在政治過程中實現政治說服的技術和能力,主要包括主體、情景、受眾、主題、論證以及效果等要素。我國的主流媒體作為政治傳播的主要陣地,為了適應群眾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的轉變,也要不斷優化政治修辭,進行語言上的革新。例如《人民日報》就進行過不少改革和嘗試,它的多次改版,以及“走轉改”的文風改變都體現了對讀者的重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國的政治傳播主體學會運用新型的網絡詞匯、網絡語調來結構自己的傳播主題,創新政治傳播的語言范式。
與傳統的政治語言相比,網絡語言有如下幾大特征。第一是簡短扼要,網絡語言通過對原有漢語語言的縮略化、諧音化來指代網絡語境下的特定含義。這種符號形式無疑使語言更加精煉,提高了交流速度。第二是形象生動,網絡語言中的圖片、表情、特殊字符等符號,擺脫了傳統漢字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單調與乏味,變得外觀形象、語義生動,增強了語言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②。第三是幽默有趣,網絡語言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幽默性,它增強了網絡環境下交流者之間的愉悅感,同時也會拉近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之間的親切感和認同感。第四是參與互動,網絡語言天生帶有“網感”,這種“網感”使受眾在某個網絡熱詞出現后迎合網絡潮流,不自覺地加入到這種語言環境中,從而引發參與性互動、規模性使用的現象。所以說,網絡語言如同一股新鮮的空氣注入到了政治傳播話語體系中,它有利于改變政治傳播語言的文風,豐富政治傳播語言資源,拓展政治話語表達的空間。
縱觀近年來網絡語言的發展趨勢,不難發現網絡語言與社會現實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從2013年的“中國夢”到2015年的“我媽是我媽”,再從2016年的“洪荒之力”到2018年的“厲害了,我的國”,這些網絡語言與社會環境中的某些公眾議題有關,它們所承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社會輿論的走向。輿論監督是指“公眾通過輿論這種集合性意見形態,對各種權力組織和其工作人員,以及社會公眾人物自由表達看法所產生的一種客觀效果”。從網絡輿論監督的方面來說,網絡語言對民主法治建設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網絡環境下也存在謠言盛行、思想偏激、表達失序等不良現象。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政府部門、主流媒體等政治傳播主體就要時刻關注網絡語言所引發的輿論環境,通過關注網絡語言特別是網絡熱詞,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進行網絡空間或社會現實中的輿情控制和輿論引導,實現社會大環境的有效治理。
網絡語言是網絡輿情的風向標,也是網絡政治傳播的重要指針。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都致力于培育健康的互聯網輿論環境,致力于建設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這是新時代我國政治生態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正如《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所談到的:“各級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網上輿情,將親自上網、了解輿情作為每天上班的必備功課,將網上輿情作為工作第一信號,將能否使用網絡、能否發現輿情、能否應對輿情作為衡量工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③總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這一階段是社會矛盾、利益沖突的高發期,只有加強監測網絡語言環境、把握輿情治理的力度,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環境健康發展。
文化差異是導致網絡時代政治傳播效果不強的重要因素。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國家提倡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無疑是當前的主流文化。以網絡語言為代表的網絡文化本身類似于一種狂歡文化、娛樂文化、民間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復調。蘇聯美學家巴赫金認為狂歡文化是一種在正統的官方文化之外的“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這種文化以全民性、取消等級、正反顛倒和粗鄙為特征,它的基本形態就是詼諧和笑④。主流文化一直承擔著大眾的教育、認知、審美等功能,對時代進步、社會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只有彌合文化差異,在網絡環境中適當引入主流文化的傳播才有利于整個社會良性發展。
語言是文化最核心的價值體現,因此消除語言差異也成了彌合主流與網絡兩種文化差異的有效手段。傳統的政治傳播話語體系作為社會主流文化的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明顯的特點,如宏大的敘事、固定的修辭、嚴肅的語境等。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娛樂文化,則呈現出碎片化的敘事、不嚴謹的修辭、輕松活潑的語境等特征。要消除話語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政治傳播主體就必須要學會掌握網絡語言。只有借助于這一新的語言工具與網絡受眾進行對話溝通、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取得更理想的傳播效果。自2009年以來,我國的主流媒體使用了“給力”“正能量”“擼起袖子加油干”等風格活潑的網絡語言,引起了民眾的廣大響應和認同,極大促進了官方文化的有效傳播。另外,如前文所講的“長征路上小紅軍”表情包對長征精神的宣傳,通過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的有效結合,使政治傳播主體與社會大眾擁有了更廣泛、更流暢的對話,推動了當代主流文化在網絡文化中的傳播。
面對網絡語言的流行,我國的政治傳播主體正在以包容的態度,把握其內在規律,拓展自己的話語空間。筆者相信,我國的政治主體只要不斷跟進時代發展,就能夠尋求與網絡語言之間更多的契合點,從而使我國的政治傳播呈現出更新的面貌與更大的活力。
注釋:
①蔣伊晉,彭美.李克強批示“證明”荒唐事 各個部委如何反應?[N].南方都市報,2015-6-15(AA10).
②許子為,張顧為,何淼.網絡語言的功用與政治理論傳播的契合度分析 [J].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4).
③葉皓.新媒體時代,信息是堵不住的[N].人民日報,2010-11-09(015).
④陳默.媒介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6: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