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偉
(浙江省玉環市清港中學 317600)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初中科學實驗教學在形式和內容都應有所改變和創新,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這與“核心素養”的內容和實質是不謀而合的.
核心素養不是單純的指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的體現.“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和具體化,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2016年,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上,公布了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具體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具體到初中科學教學中,筆者認為對于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思維嚴謹性和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在傳統的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實驗教學主要是教師首先進行演示,然后由學生對教師整個的演示過程進行模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獨立思考和鍛煉的機會,這樣就失去了實驗教學的真正意義.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同時也是一個鍛煉學生細心、耐心、恒心的一個很好的舞臺.眾多的科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家對細節的發現和不斷探求根源的恒心.而在傳統的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學過于程式化,更注重于形式,“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回去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幾個環節,而對于實驗過程中需要面臨的具體問題,缺乏有效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成為了一種非常普遍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科學的實驗教學中更是如此.“合作學習”是為了方便學生之間交換不同的看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增強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認知角度,增進認知的深度.這種學習模式,只在有必要的時候使用,如果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比較相似或需要進行獨立的思考時,就沒有必要采用這一學習模式.否則,會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確定的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等幾個方面,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并沒有體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沒有引導學生對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科學精神是人類在長期的科學探索過程中,凝結成的智慧,是人類科學文化的重要財富,包括科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同時,也是學生必備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具體來說,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僅僅向學生傳授實驗的相關知識還是不夠的,而是應當建立立體的、全面的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多方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
“三維教學目標”是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三維教學目標”不是指三個相互獨立的目標,而是指同一目標的三個層次.主要包含“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三個層面.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應當圍繞教材內容,制定“三維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對環境的感覺”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制定以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實際感觸去了解人體具有的觸覺、熱覺、冷覺、痛覺等各種感覺;(2)過程與方法目標:針對嗅覺這樣一種感官類型,設計實驗,讓學生了解人體的鼻具有嗅覺的功能,同時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人體的嗅覺形成的過程.(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的探索讓學生對人體的器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了解現代科技中哪些發明創造是利用了人類的感覺,又是怎樣造福人類的.
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制定,初中科學的實驗教學就會變得“有前有后”、“有因有果”,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情感”的升華,延展性更強,綜合性更強,更能夠體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精神,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這些是學生能夠將實驗開展下去的基本能力.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有需要非??简瀸W生“基本功”的內容,進行觀察、讀取數據、使用儀器、收集信息(上網查閱)、數據測量、數據處理、設計變量和參照等都是實驗的基本步驟,也是提高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在實驗教學中,應注意把握這樣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在科學研究中,很可能“真理”就藏在“細節”之中.
例如,七年級上“溫度的測量”、“時間的測量”、“質量的測量”這幾個部分的內容,都是進行科學實驗非?;A的內容,在實驗教學中,應夯實這一部分的知識,并注重這些基本知識在完整的實驗中的應用.如,在進行探究“物理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這一實驗中,需要讓小車每次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然后改變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測量小車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離(每次測量時都觀察小車右端所對刻度線的位置),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接觸面可以采用毛巾、棉布、木板等物品.這一實驗中,學生對“小車開始運動的時間”和“小車到達終點的時間”的記錄的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實驗的結論.學生可以對實驗的設備進行選擇,比如利用更加精確的計時器,或者通過調整觀測的位置,增加實驗的次數等,來提高實驗的準確性,這一過程,既是提高學生思維嚴謹性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過程.
傳統的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和操作都是在已經預設好的框架下進行,教師提前對實驗的內容和過程進行了精密的設計,目的是保證實驗的過程完全按照計劃進行,不出一點差錯.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對學生探索能力和在實驗中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事實上,科學發現都是在一步步的摸索中進行的,之中充滿了的失敗和曲折,根本不像教學實驗中演示的那樣順利,因此,要想使學生對科學實驗和科學精神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允許有“差錯”和“問題”產生,科學實驗教學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完整無錯的完成實驗,而是使學生具有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尋找方法,具有批判性的思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的“光合作用”的實驗時,探索“光合作用”是否需CO2,課本中的原實驗步驟是:將一株植物進行暗處理,并提供了NaOH 能夠吸收CO2的背景知識,并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證明.這樣的實驗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這一類的實驗,并應根據教材的內容,“順水推舟”,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比如,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實驗需要的具體器材,具體步驟,以及對照試驗的安排,使學生能夠在小組活動內集思廣益,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給學生“試錯”以及親自動手操作進行實驗驗證的機會,在關鍵的環節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而不應當對這樣的發散性實驗一語帶過,或者僅僅讓學生通過抽象的思考來想想實驗的過程,只注重一些有固定內容的實驗,這樣,科學實驗教學就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過程,而是更加具有開放性、發散性和不確定性,使實驗教學更加優質、高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這些都是學生應具備的學科核心素養.
“科學”與“人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主題,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時也能夠相互制約.在科學研究中,如果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引導,科學的發展將失去正確的方向,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倫理系統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應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對科學的認知和判斷能力.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下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這一部分的實驗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先進行網上資料的收集,并以“基因工程對人類的發展的利與弊”為題,先撰寫一篇小型議論文,討論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包括“轉基因食品”、“利用克隆技術培養人體器官”、“利用基因檢測診斷疾病”等內容,讓學生思考科學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并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發展觀,認識到科學發展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也是初中科學教學義不容辭的教學任務.
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陣地.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在深入解讀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建立“三維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細節,拓展教學空間,結合生活實際,努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質量,推動初中科學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