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健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經鎮初級中學 226500)
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結合習題練習,讓他們在分析過程中推進自己的認識,同時這也能讓學生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訓練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習題練習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研究和分析大量的習題,有效的習題練習強調少而精,讓學生以有限的投入實現更大幅地提升.這不但要求教師在選擇問題要有更強的目標意識,也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靈活地參與變式教學,通過變題處理來引導學生掙脫題海的困擾,提升習題講練的效率.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初中物理課堂上的“變題”的方法與技術.
物理習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一個典型的例題出發,逐步展開變題操作,可以將原始例題的部分信息保留下來,同時更改或增刪某些信息,引導學生逐層展開探索,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整合零碎的認識,讓他們真正感悟到知識之間的關聯,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具系統化的認識,這對學生思維嚴密性的發展大有好處.
例題現有一枚質量為79g的鐵球,它的體積為40cm3,請說明這枚鐵球屬于實心球還是空心球?
上述問題需要學生結合對密度概念的認識來進行處理,在具體操作中有三種不同形式:其一是計算出79g實心鐵球的體積,將數據和40cm3比較;其二是計算出體積為40cm3的實心鐵球的質量,將數據與79g進行比較;其三是結合問題中的現有數據,計算對應鐵球的密度,將其與鐵密度進行比較.學生結合這個問題的處理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密度公式及其變形式,這有助于他們認識的融會貫通.
變題1 體積為40cm3的水全部結成冰之后,體積變成多少?
變題2 現有一只塑料瓶,能夠灌進去1kg的水,請問能灌進去的酒精質量為多少?
變題3 一個氧氣鋼瓶中氧氣密度為9kg/cm3,用掉一半之后的氧氣密度為多少?
上述三個變題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幫助學生對密度形成更進一步地認識,相比于原始例題而言,變題1和變題2都需要學生在公式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情境中的不變量,變題1是質量不變,變題2是體積不變.變題3的要求又略有提升,貌似體積不變,但是氣體質量變成了原來的一半,如果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則很可能墜入陷阱,以此問題情境來訓練學生,能夠讓學生擺脫死套公式的思維框架,這有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
在變式處理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逐步增加一些條件,讓原本理想化的模型變得更加實際化,當然這樣的操作必然會增加問題的難度,為此,我們提出問題變式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理解.
例題現有一光滑斜面的高度為5米,長度為20米,如果將一個重力為100N的物體順著斜面向上拉,求解拉力在這個過程中所做的功以及拉力的大小.
學生處理這個問題時可以從做功原理以及機械效率的角度出發,建立方程WF=Gh,可得拉力所做功為500J,在此基礎上可得拉力的大小為25N.上述模型中的斜面是一個光滑斜面,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場景,我們可以對問題適當調整,將更加實際的元素融入其中.
變題1 將上述斜面中的“光滑”二字刪除,增添“機械效率等于80%”,求解拉力在該過程做功?
這個變題更加貼近真實場景,學生在處理時要充分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并對概念直接應用,計算出總功,即拉力所做的功.
變題2 在變題1的基礎上,增加問題“求解上述過程中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這個變題本來是在探求力,可以從受力分析的角度著手,最后結合平衡原理完成對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但是對初中生而言,這里還牽扯一個難點,因為這個題目中重力、拉力和摩擦力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具體處理時需要用到平行四邊形法則,這顯然超過了初中生的知識范圍,但是這個問題就無法處理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充分體現出變題的難度所在,指導學生分析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對原題和變題1進行比較,即前者和后者兩種情境下的機械效率有何差別,這個差別是由什么引起的?學生經過分析之后可以明確:正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導致后一場景中機械效率小于1,即要做額外功,這個額外功就是與摩擦力的存在相對應的,學生處理時先求出額外功,再結合額外功的數值即可求得摩擦力的大小.
變題設計的角度有很多,可以轉換題型,即將選擇題改編成計算題,或者將計算題改編成實驗探究題.變題也可以是對條件進行調整,實際操作中,幾個數字略微調整,就可能導致問題發生變化,我們通過這些變化,可以讓學生以更加靈活而動態的視角來分析和研究問題,突破問題研究的片面性.
例題現有兩個燈泡,其銘牌標記為“6V 3W”和“9V 9W”,如果將這兩個燈泡串聯在同一個電路中,兩端所允許加的最大電壓為多少?
這個問題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學生把握住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的關系,即問題是在提問電壓,但是最后的處理是要抓電流的限制條件.進行變題操作時,我們可以將銘牌數據的內容進行調整,由此就能構建一系列新的問題出來.
變題1 將上述兩個燈泡的銘牌數據調整為“0.5A 3W”和“1A 3W”,其他條件不變,求電路兩端所加的最大電壓.
變題2 將上述兩個燈泡的銘牌數據調整為“12 Ω 3W”和“9Ω 3W”,其他條件不變,求電路兩端所加的最大電壓.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變題的過程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明確問題之間的關聯和對比,對學生而言他們不一定要定量算出每一個問題的答案,但是卻需要他們在梳理問題時的思路時,明確問題的特點,進而讓他們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分析和研究問題.
以上我們簡要分析了初中物理中常見的變題方法和技術,有關內容還需要廣大物理教師在進一步的實驗中進行探索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