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全, 檀 軍, 周 怡, 陸 祥
(遵義醫學院 形態學實驗室,貴州 遵義 563000)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在不斷發生變化,掀起了一系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浪潮。國內各高校紛紛開展PBL、CBL、TBL、MOOC、微課等教學改革[1-6],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翻轉課堂,達到了“以學生為中心”。近年,我校在未改變現有“大班理論教學+小班實驗教學”教學形式和不打亂教學安排的前提下,也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PBL教學方法”“CBL教學方法”“問題討論式學習方法”“自主性學習”形成性評價及部分小專業理論實踐一體化等教學方法在各學科課程運用相對較多,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7-8]。但這些教學方法基本都經歷了問題設計,課后查閱資料,PPT課件制作及課堂PPT匯報、討論等過程,學生需占用大量的業余時間來查閱資料和進行PPT制作。一旦多門課程同時開展,學生為了獲取成績,只能一味的完成各種教學任務,失去了原本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另外,由于理論教學采取大班教學,學生多達160~200人,每堂課只有40 min,各類教學活動只有少數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受益面窄。因此,在未能改變現有教學體制和教學進度安排前提下,尋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關鍵。形態學實驗室通過多年的實驗教學探索,總結出一套符合于醫學形態學實驗教學課堂翻轉的教學模式,取得了優異的教學效果,達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本文以組織學實驗教學課堂翻轉為例進行介紹。
在組織學第1次實驗課,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隨機原理進行分組,科學組建“互助小組”。每組學生4或5人,產生主席1人、記錄員1人(采取輪換制,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以學習形式、實驗內容、實驗報告、問題討論、學習行為的合作等形式達到學習目標。改變了“獨學無友”的學習方式,可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該學習模式將集體目標分散為個人任務,通過個人努力促成集體目標的實現,將“獨學無友”的個人學習轉化為互相幫助、互相依賴、共同促進的團隊學習,加強同學之間協作,在學會尊重他人,關愛弱者的同時,達到優勢互補、各得其助、共同提高。
醫學形態學是以圖像結構為主體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上要學會“看圖說話”,并能結合觀察圖像,總結、描述其結構特點和功能。組織學主要涉及細胞、組織和器官,學習時有一定的學習規律可尋:如①細胞的學習方法,結合圖像確定形態,細胞的整體形態是圓、橢圓、立方、多邊形、柱形?確定核特征,從細胞核的位置、形態、核仁是否明顯、是否有雙核等方面進行描述;確定胞質特點,胞質的嗜色性、是否含有顆粒及嗜色性,如果是柱形細胞還需區分基底部和頂部胞質。②上皮組織的學習方法,確定位置,根據上皮組織具有極性的特點(具有游離面)確定上皮組織的位置,即分布在身體的表面、有腔器官的腔面和管道結構的內表面;確定組織,根據大量細胞密集排列和少量細胞外基質確定是否為上皮組織;確定命名及特點,根據觀察的上皮組織細胞排列層數和細胞的形態進行命名,然后描述組織的結構特點。③器官的學習方法,實質性器官由表及里進行描述,中空性器官由內向外進行描述。
在學生掌握醫學形態學有效學習方法和引入“互助式”學習模式前提下,重新對實驗課進行設計,主要包括①教師引導講解(20 min)、②學生自主觀察切片(60 min)、③ PPT制作及匯報(60 min)、④教師補充和總結教學環節。在學生自主觀察切片、PPT制作及匯報兩個教學環節把課堂完全交予學生掌控,帶教老師只起到引導和監控作用,從而達到課堂翻轉。
(1) 教師引導講解(20 min)。教師簡單介紹實驗目的、要求,通過提問和總結的形式溫故所學的理論知識。特別強調帶教老師不再使用PPT講解每張切片及結構特點,不再進行示教。
(2) 學生自主觀察切片(60 min)。以互助小組的形式進行,這時切片是未知的、結構特點是未知的、圖像也是未知的,而且不能依賴實驗指導進行觀察,學生只能進行切片觀察和討論。在切片觀察過程中采取“互助式”的學習模式:穿插實施學習形式、實驗內容、問題討論、學習行為的合作等形式。切片觀察討論時采集組內效果較好的圖像,并描述其結構特點,在圖片上進行標注,作為本次實驗課的電子作業。
(3) PPT制作及匯報(60 min)。在切片觀察時,采集每張切片從低倍—高倍鏡鏡下圖像,以及典型細胞、組織或結構的圖像,并制成PPT,所有的圖片必須來源于實驗課堂的切片,不需要過多的文字表述。此過程要求組內每位成員都能掌握切片的知識,并能表達和講解。PPT匯報:教師根據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來源于切片的相關問題,要求涵蓋所有實驗內容,如肌組織問題設計①哪些肌組織有周期性橫紋?光鏡下如何區別它們?②平滑肌在光鏡下縱切面、橫切面的特點是什么?通過隨機抽取確定匯報小組,組內成員全體上講臺,1人匯報,其他人補充。每次更換匯報人,保證每位同學都得到鍛煉。他組匯報時,關閉顯微互動系統及相關書籍,確保學生全神貫注聽講解,能發現問題以及積極提問。這個環節也是整個課堂相對比較精彩的部分,學生討論激烈。
(4) 教師補充和總結。根據學生匯報情況進行補充總結,梳理重點、難點。
(5) 建立科學的學生考核形成性評價體系。通過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成績由個人成績+團體成績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生的電子作業(既有個人部分,也有集體部分)、學生觀察切片的技能考核(在學生觀察切片過程中,教師巡邏隨機抽取組內成員進行考核,作為組內成績)、組內制作的PPT及匯報情況(組內成績)、學生完成的實驗報告(既有個人部分,也有集體部分)。對于組內成績,當小組達到目標時,所有成員都能得到同樣的成績。
(1) 實驗教學課堂真正實現了課堂翻轉。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7/8的實驗課堂(140 min/160 min)為學生自主學習、匯報及完成實驗報告,真正實現了課堂翻轉。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①教師始終是以導師的身份參與其中,不再是課堂的講授者,與學生同等位置,僅起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作用,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組織講解及研討能力,增強了學生自身綜合素質。②教師要擴寬視野,加強知識儲備,要想給予有效的指導幫助,必須做到提前認真備課,對課程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了解相關學科的進展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對出現的問題作出合理的解釋。③激發學生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和活躍思維,通過觀察、研究切片的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重新掌握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切片探討、組內組間講解和各組PPT匯報,促進了學生交流和問題研究,增強表達能力。
(2) 與傳統教學形式比較的優異性。經過改良后的經典組織學實驗教學模式[12-15]為教師理論知識回顧和課件講解——教師示教后學生自主觀察切片——完成實驗報告——對本次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小結。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①因講解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但學生收獲不佳。教師一次性講解完所有需要觀察的切片,學生容易失去主動思考問題的熱情,并且在實際觀察切片過程中對所強調的內容及細節印象不深。導致在實際切片觀察過程中還需借助實驗指導②部分學生雖然根據示教,能辨別或判斷相應的結構或細胞,但離開示教或更換結構就不能辨別了,有點以葫蘆畫瓢,仍不知所以然,未能掌握。③在完成實驗報告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翻書抄或相互抄襲,參與小組討論并不多,未能真正思考。因此,感覺實驗報告完成較好,但實際作用不大。④雖然進行了改革,但還是以傳統的組織胚胎學教學模式為主,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存在被動接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活躍,但學生學習依賴性強,依賴老師、依賴指導教材和依賴組內成員,學習主動性差,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而課堂翻轉教學模式改善了以上問題。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通過獲取知識,能夠提高個人修養,增加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并不斷提高自己。教學,其實包括了“教”和“學”兩個環節, “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為主,這樣能高效、系統、規劃化的進行知識傳授和獲取知識,但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為主,學習過程中相對低效、而且是片段性學習,學習成本相對較高,但學生自主學習,會學習,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教”的環節,未能達到真正意義的教育。因此,以后的教學模式將會顛覆以往的“教”和“學”, “被動學習、知識儲備、學習知識和在校學習”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 “自己會學、知識應用、創造知識和終身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會成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