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萍 王植寧
(福建省圖書館,福建福州 350001)
近兩年來,國家及政府大力推動創新活動的可持續發展。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了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指出,要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1]當年7月,在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明確指出支持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動,支持開展人工智能競賽,鼓勵進行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創作。[2]時下,創客迸發出的力量,正在為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添磚加瓦。在“大眾創業”及“大眾創新”背景下,積極整合資源,搭建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平臺、滿足不同創新創業者的個性需求,是政府及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在2018年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就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應當按照平等、開放、共享的要求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服務包括公益性講座、閱讀推廣、培訓等。福建省圖書館作為“優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在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等方面發揮典型示范作用。雖然目前福建省圖書館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改擴建工程,在改擴建期間由于場地限制并未專門設立創客空間,但是福建省圖書一直把“重視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推進科普活動創新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之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人工智能科普培訓、體驗與公益講座,并獨具匠心地將人工智能創客活動與閱讀結合,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閱讀”模式。
從2015年起,福建省圖書館陸續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開展的活動類型可主要歸納為以下三種:一是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公益講座,如邀請中國科技大學袁嵐峰副研究員、廈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周昌樂教授、科學松鼠會成員猛犸、福建省創客科教協會張航副會長等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舉辦題為《科學的魅力》《將芯比心——智能機器能夠超越人類嗎》《近未來的信息生活》《當“STEM教育”遇見“創客文化”》等人工智能相關主題講座。二是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體驗活動,通過動手做,讓讀者親身體驗人工智能的魅力。如2015年舉辦的“我是少年科學家——青少年機器人組裝體驗系列活動”、2016年舉辦的“走近創客,感受創新——小小創客科普活動”、2018年舉辦的“從讀者成長為創造者——青少年科普閱讀推廣活動”都屬于此類。三是人工智能產品演示及展示,通過在福建省圖書館展示最新的人工智能產品,通過看、摸、玩等形式,引起讀者對于人工智能產品的興趣與關注。如2017年創客科普活動期間,福建省圖書館就在一樓大廳的顯著位置布置展示區,向大家展示了3D立體繪畫、懸浮迷宮、創客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創新科技產品,到館的讀者可以在現場近距離地接觸與體驗這些創新產品,感受科技的獨特魅力。目前,福建省圖書館開展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已吸引千余人參與其中,受到來館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活動還吸引了福建日報、福建少兒頻道、海峽網等媒體到場采訪報道。
福建省圖書館在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時,在其主要面向群體、組織機構、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開展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側重及創新。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與發展的主力軍、后備軍。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將致力于中小學、高校等多層次教育體系未來形成“人工智能+X”的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建設,可見國家對于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能力的重視。[3]福建省圖書館在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時,就特別注重對于青少年人工智能興趣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抓住寒暑假、全國科普日、福建省科技活動周等重要時間節點,面向青少年舉辦具有趣味性、參與性、觀賞性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如“走近創客,感受創新——小小創客科普活動”就是福建省圖書館在2017年暑假期間,面向8-12歲青少年舉辦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活動采用講解+體驗模式,分設走進創客、觸摸科技、體驗創新三大板塊,帶領青少年了解創客空間、體驗科技創新。活動為期5天,吸引了100余位來自福州各個學校的青少年參與。
在重點關注青少年的同時,福建省圖書館也針對不同年齡層讀者的特點與興趣,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如手機是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工智能終端設備,但是許多中老年人對手機的使用依然一知半解。面向中老年人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手機就是一個切入點。福建省圖書館面向中老年人,專門打造了《智能手機應用點點通》系列課程,通過掌上設備基礎篇、移動應用學習篇、移動應用工作篇、移動生活與心理健康篇四大主題,帶領中老年人了解手機,了解人工智能,從而走進智能生活。
公共圖書館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公共圖書館要面向讀者推薦好書、推廣閱讀技巧、方法,吸引讀者走進閱讀、愛上閱讀。福建省圖書在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的同時,創造性地將活動體驗與閱讀相結合,從閱讀入手,帶領讀者走進人工智能的世界。如福建省圖書館在2018年舉辦的從“讀者成長為創造者——青少年科普閱讀推廣活動”就從《海底兩萬里》《小船的旅行》《人工智能簡史》《機器人跑出來了》等圖書解讀入手,將科學原理與科學體驗相結合,設置機械原理淺識及動手制作體驗、創意畫制作、科幻電影觀影分享會、趣味人工智能編程課、機器人設計體驗等課程,帶領小讀者走進科學的絢麗世界。
在201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就重視社會力量參與,將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上升為法定原則。公共圖書館在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中,在師資人員、智能設備、技術力量、活動空間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適時引入社會力量,有助于彌補公共圖書館在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福建省圖書館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中,就積極引入館企合作模式,甄選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有人工智能教育資質、有志參與公益活動的社會機構和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一定研究的專家學者參與到活動策劃、組織和實施中來,舉辦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科普講座與體驗活動,效果良好。
當然由于場地和科研技術力量方面的缺失,福建省圖書館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中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寬敞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的獨立空間,除常規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講座與體驗活動的空間外,無法提供面向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人員及其團隊的工作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二是在技術力量和資金支持上有所欠缺,面對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始引進并投入使用的多點觸摸桌、3D打印服務、原型開發設備等新型設備技術服務,暫時無法提供。三是多以福建省圖書館為主要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場地,對于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移動服務開展略有欠缺。
由美國新媒體聯盟發布的《2017年地平線報告:圖書館版》中,將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看作是未來四至五年內將對圖書館產生深刻影響的技術。[4]這不僅意味著圖書館員工作方式的轉變與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變,也預示著圖書館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與相關人員培養刻不容緩。未來公共圖書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面對公共圖書館在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動中人員、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不足,大力拓寬社會化參與面,有助于實現資源互補與優化。加強公共圖書館與企業、公共圖書館總館與分館、公共圖書館與其他公共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與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開展聯合服務,有助于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活動水平,拓寬服務范圍與影響力。如公共圖書館可以聯合科技館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活動,圖書館提供閱讀指導,科技館提供技術支持,就能達到1+1>2的效果。
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僅靠圖書館的一己之力,難以承擔未來公眾對于人工智能教育活動的需求。加強圖書館相關活動組織策劃人員培養,同時通過面向社會招募、專家推薦等渠道,建立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專家及技術人員資源庫,將有志于從事人工智能教育公益推廣的人員聚集在一起,及時為未來人工智能教育活動開展貯備后續力量。
未來圖書館是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交流中心。美國圖書館與情報資源委員會預言圖書館大部分建筑到2030年都將改造為“知識共享空間”。[5]公共圖書館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除了相關知識普及與技術體驗,更應該依托大數據成為提供人工智能相關信息服務的知識共享平臺,成為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的展示平臺,甚至可以成為實現技術與企業對接、技術落地的成果轉化平臺。
公共圖書館對于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的開展,目前還處于在摸索中前進的階段。然而國家對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視,使其必然成為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發展過程中無法繞開的一環。面對活動開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新問題、新困難,都需要圖書館員迎難而上,發揮聰明才智、積極調動現有資源去研究、去解決。將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動做為公共圖書館未來重點打造的活動品牌之一,對于公共圖書館優化升級數字服務,提升公共圖書館在全民科學素養普及教育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