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李浩生,孫業興,余慧涵,唐榮英,王 娟
(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取得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歸功于正確的政策導向、科技創新提升以及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市(州)農業科研院所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推動區域農業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國市(州)農科院所多創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部分從事農業科技工作可追溯至建國前,在長期的農業科研活動中形成大量的農業科研資料與技術信息,科研資料與技術信息管理規范且保存完好,已成為我國科技檔案信息的主要來源和農業科技持續創新的重要依據,是支撐區域農業發展和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資源。正確認識市(州)農科院所農業科研檔案的特點,對于搞好市(州)農科院所農業科研檔案管理,讓農業科研檔案信息更好服務于我國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市(州)農科院所以服務當地經濟建設,促進區域農業發展為己任,其科研活動與國家、省級農業科研機構比較,綜合性更強,區域特色更明顯,業務調整與變化較大,因此,所形成的農業科研檔案除具有一般科技檔案的專業性、使用性、政策性和成套性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農業科研檔案內容決定于科研活動。我國市(州)農科院所的科研活動,常受當地農業生產需求變化和國家科技政策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以達州市農科院為例,創建初期,以總結當地農業生產經驗,篩選鑒定達州本地作物優良品種,開展高產示范展示等科研活動為主,隨著達州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和自身科研能力的不斷充實與發展,逐漸擴大到作物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土壤農藥肥料、化驗檢測分析、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等研究領域,涉及的作物也由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擴展到苧麻、蔬菜、馬鈴薯、大豆、黃麻、紅麻、魔芋等多種經濟作物。1985年國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倡市(州)農科院所向專業所發展,調整了許多研究領域,有的研究課題被迫下馬,為彌補科研經費的不足,曾將相當多的資源用于科技成果轉化或創收。
農業科研檔案內涵取決于科技創新。市(州)農科院所以科技創新服務當地經濟為已任,因各院所生態環境的不同,科技創新自然存在著明顯差異。以四川省現有市(州)農科院所為例,一是創新優勢獨特,因各市(州)農科院所的前身、創建時間、科研人員、科研基礎等科研資源的不同,經過長期的創新發展與研發實力的累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創新優勢,有的院所綜合科研實力位于全國前列,無論是糧油作物,還是經濟作物均有較強的創新優勢,在作物育種栽培、成果轉化等方面碩果累累,有的院所在糧油作物或經濟作物的品質、抗性育種,或高產栽培、種質資源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新優勢;二是特色研究獨有,所謂特色作物是指在特定區域種植,其收獲物的產量與品質優于其他區域產種植的農作物,因所處區域不同,分布著不同的特色作物,市(州)農科院所開展特色作物創新,既可有效地促進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又彌補了國家、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在特色作物創新的不足,從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特色作物創新優勢,其創新實力與成果水平聞名全國,如達州所的苧麻,甘孜所的青棵,南充所的紅苕,綿陽所的小麥。三是資料信息地域明顯,眾所周知: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因受環境制約束而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區域性。市(州)農科院所多在當地自然環境下開展試驗研究,許多試驗條件尚無法人為控制,試驗研究中形成的各類資料、數據等科技信息,無不與當地自然條件密切相關,所形成的農業科研檔案自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眾所周知,任何農作物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環境條件,氣溫日照、土壤肥料、水分、病蟲防治等因素,對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影響很大,因此,農業生產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無論是優良的品種,還是先進的栽培技術,都是有一定的適宜區域,否則將會出現“南橘北枳”現象。農業科研檔案是科研活動的真實記錄,所包含的科技信息帶有明顯的地域特性,若利用農業科研檔案內科技信息,指導當地或類似生態區域的農業生產,完全可以獲得預期效果,而在生態條件不同或差異較大的其他區域應用,就必須經過試驗驗證,如甲地育成的良種在當地推廣,完全利用該品種檔案信息指導育苗移栽、施用肥水、防治病蟲等生產活動,若在乙地推廣該品種,其適宜播期、種植密度、施肥水平、抗病蟲性等均有可能發生變化,若仍利用該品種的檔案信息指導生產,可能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效果。因此,市(州)農科院所農業科研檔案的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