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吳軍在他的獲獎圖書《文明之光》中寫過,人總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當別人問起吳軍的理想時,吳軍就給他們講貝多芬的故事。
一般人看來,這種人文主義精神和他的身份并不相符。作為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原騰訊副總裁、硅谷風險投資人、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吳軍這種思維模式,總是能引起更多人對他的關注。
1984年,吳軍考入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他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師,對他的管束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抓大放小。雖然不怎么管,父母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我父母一輩子都在學習,現在母親快80歲了,還在學英語呢。”
198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吳軍保留了兩年研究生學籍去了一家公司搞軟件漢化,俗稱“盜版”。趁著上世紀90年代中關村的崛起之勢,吳軍又做起了幫公司裝電腦、賣電腦的生意,后來還代理起了進出口生意。發現硬件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后,1991年,吳軍回到清華讀研,兩年后畢業,在清華當了老師,從事語音識別研究。
1996年,吳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2002年,拿到計算機博士學位的他,放棄了進入AT&T;和IBM等大公司的機會,選擇了當時還是小公司且與專業有些出入的Google。
到Google不久,他就和2個同事開創了網絡搜索反作弊研究;一年后,他又和兩個同事共同成立了中日韓文搜索部門,并因此獲得工程獎;他還領導研發了許多與中文相關的產品和自然語言處理的項目。在國內外發表過數十篇論文并獲得和申請了近十項美國和國際專利。
他寫的代碼一度占 Google 整個代碼庫的 0.7%——對于絕大部分Google工程師來說,這是個難以超越的數字。由于表現出眾,吳軍于2005年起,當選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系董事會董事。
Google的嚴苛給吳軍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為了界面的簡潔,如果一個程序多寫了一個空格,或者一行超過了80字,在Google都不允許提交。即便是給程序的變量取個名字,要通過評審,往往也得千回百轉。
回想起這段時光,吳軍覺得非常難忘,“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創業者差不多,很少有晚上12點以前下班的時候。”
Google對員工的寬容度也高,做錯了系統,只要彌補過來就行。正是因為擁有著這樣自由的工作環境,吳軍才能更大膽地去創新,并以此為樂。
很多時候,吳軍的靈感來自于音樂,“每天上下班一小時,差不多聽完一張古典音樂CD。莫扎特是個很窮的藝術家。他一生都很平靜地寫快樂的曲子,人窮了一輩子,但是他的音樂里從來沒有憂傷。”
莫扎特、貝多芬、肖斯塔科維奇、魯賓斯坦……在吳軍的耳朵里構成了一種安撫。當華美的樂章在耳畔響起,讓他想象力充沛,讓他能夠摒棄干擾,進入到那個壯闊的綠色代碼瀑布。
技術要與藝術結合的觀念有力地影響了吳軍,還有Google。在讓艱澀的技術遠離孤島這件事上,Google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定期邀請作家到公司內部來開茶話會、辦講座,包括因《世界是平的》而紅遍全世界的托馬斯·弗里德曼。
2010年,吳軍加盟了騰訊,出任搜索業務的副總裁,并擔任國家重大項目“新一代搜索引擎和瀏覽器”項目的總負責人。只是家還在美國,吳軍一直工作家庭兩邊跑。
“每年來回飛七八次,時間長就受不了了。”最終,他又回到了Google。“因為谷歌總有新項目可以做。”接著便做起了一個新的與語言處理有關的項目,這個產品被外界稱為“谷歌問答”。
沒多久,他又離開了Google,開始了在常人看來極為灑脫而顯得“無用”的生活方式。他每年旅游很多次,攝影水平不錯,是古典音樂迷,很好的紅酒鑒賞家,喜歡享受高質量的影視。平時偶爾會修理園子,甚至做點木匠活。
吳軍用類似記者的方式,從“Google黑板報”到“硅谷來信”“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不停歇地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經歷的大事小事,瑣碎中卻將21世紀的經濟增長、技術變革、教育疑慮等大事一一記述了下來。
于是,吳軍就從互聯網技術的領軍人物,蛻變成了互聯網生活的哲理導師。
吳軍的著作《浪潮之巔》榮獲“藍獅子2011年十大最佳商業圖書”獎,《數學之美》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八屆文津圖書獎,《文明之光》榮獲2014“中國好書”。另有《見識》《態度》《智能時代》《大學之路》等多部暢銷書。
他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將很多事情的經驗、看法告訴自己的女兒們,整理出40多封有溫度的家書結集成書,而這些想法與建議,同樣能幫助年輕人化解成長路上遇到的或即將遇到的挫折與迷茫。
吳軍的大女兒夢華到麻省理工學院上學之前,詢問父親對她有什么期望。吳軍經過慎重思考,在離開波士頓時給女兒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對夢華說,作為父親,他最希望的是女兒一輩子都快樂。一個人內心豁達、心胸寬廣,自然容易快樂。而一個錙銖必較、狹隘自私的人,即使遇到好事,也會懷疑是不是別人的陰謀。
在夢華大學二年級開學前,吳軍給她寫了兩封信,他希望夢華能從大處著眼,在境界上超過同齡人,而不僅僅是技能比他們厲害。因此建議她在麻省理工學院選課時多選一些人文課程。因為等她畢業離開學校,那些人文課程便難以學到了,倒是那些專業課,將來學習的機會很多。
“姐姐上了好大學,是不是將來就會有好工作、好生活?”這是小女兒夢馨的問題。
“不是的,她以后還要努力一輩子。”吳軍答。
“既然以后可以努力一輩子,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學創業成功了嗎?”小女兒又問。
吳軍在書中對女兒們的一些提問一一做了解答。后來,讀者對于吳軍“來信”的期盼,幾乎到了饑渴的地步。
其實,他不過是抓住了作為人類永恒的困境——夢想與現實的沖突這個話題。
摘編自《南風窗》2018年第24期、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