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蒙 陶短房
自2017年5月上任以來,以“改革家”形象出現的法國年輕總統馬克龍一直給人以開放、進取的印象。然而,僅一年半后,面對一場沒有領導者的“平民起義”,他被迫發表電視講話,認錯、妥協。此時的他,已然是不少反對者口中傲慢的“富人總統”。盡管如此,“黃背心”運動會不會結束仍未可知,而馬克龍將這場示威歸因于“過去40年的不滿浮出水面”,有人認為他說的是實情,也有人認為他在淡化自身責任。
考慮到馬克龍的前任奧朗德、薩科齊都曾因國內問題焦頭爛額,有英國媒體評論稱,“領導法國似乎越來越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真的如此嗎?法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法國的“黃背心”抗議運動是從2018年11月中旬開始的,但如果給它找個真正的起點,應該是當年的10月18日。那天,法國西部地區51歲女子雅克利娜·穆羅在臉書上傳一段視頻,從油價上漲到對抗污染的道路阻塞稅,歷數總統馬克龍給民眾帶來的痛苦。“除了坐在愛麗舍宮不斷購買新的菜品以及建造自己的游泳池,你用法國人的錢還做了什么?”她對“馬克龍先生”發出質問,并呼吁臉書網友一起制作視頻說“我受夠了”。
該視頻被瘋狂轉發,點擊觀看人次達600多萬。無疑,這名女子直白的話語引發了共鳴。12月8日的香榭麗舍大街,“黃背心”示威剛剛開始,場面還是一片平和時,35歲的示威者帕斯卡爾說了自己的心聲:“我們一開始確實是為了廢除燃油稅。我每天要開車來回90公里上下班,燃油稅加上不斷上漲的油價吸走了我許多錢。我們辛辛苦苦上班,每年要交納社會分攤金、稅金,最后一看,連正常的生活開支都不夠。”帕斯卡爾和妻子的收入比最低工資略高,每月合起來約3000歐元(1歐元約合7.8元人民幣),但他有兩個孩子,日子過得非常緊。帕斯卡爾對自己的定位是“窮人”。
法國“黃背心”們從抗議燃油稅的普通示威開始,一個多月來幾度進入巴黎,將法國政治文化中心變成火焰沖天、硝煙彌漫的戰場。當馬克龍12月10日發表講話后,面對燃油稅取消、最低工資者每人每月加100歐元、低收入退休者免除交納普遍化社會捐金等系列措施,“黃背心”們表示還不夠,他們要徹底消除社會不公,要讓富人為窮人買單。那么,法國“窮人”是些什么人呢?
根據法國不平等現象觀察所的定義,所謂“窮人”是指收入不到法國家庭收入中線一半的人。而收入中線是指家庭收入在其上與其下各有一半人的標準。當前公布的準確數據是2015年的收入中線:一個人年收入為22170歐元。在此基礎上,不平等現象觀察所將月收入一個人低于846歐元、一對夫婦低于1269歐元、一對夫婦加兩個14歲以下孩子1777歐元、14歲以上孩子2115歐元的家庭定義為貧困家庭。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認為,法國6700萬人口中,大約有88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狀態。
法國窮人的典型“畫像”是年輕、低學歷、有家室,職業常常是工人、非熟練勞動力,生活在大城市郊區或中小城鎮。這與“黃背心”抗議者有許多重合。“黃背心”群體中還有不少農民,他們擁有土地,但收入不穩定,特別是畜牧與谷物生產農民。法國農民的年收入中線是20100歐元,一些偏遠地區農民的收入低于中線很多。
據統計,法國10%最窮的人每月只有601歐元收入、每年約7300歐元;10%的富人每月有3768歐元、每年45223歐元;1%的富人每月8850歐元,每年106200歐元——相當于收入中線標準的5倍。1%的富人擁有法國人總收入的7%,10%富有者擁有法國人總收入的28%,加上各種投資收入,10%富有者可以擁有平均63210歐元的年入賬,而10%最窮的人加上各種社會福利與補助只有13610歐元。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分析師德基耶認為,按照前述標準定義的“窮人”其實是“相對貧困”。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的收入貧富差距是不斷縮小的,但在擁有財產方面差距卻不斷擴大。窮的含義在于不夠“體面”、會入不敷出。另外,10%最窮的人會因缺錢而無法度假、下館子、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等。
法國人的窮并非到了無法生活的狀態。普通家庭的一般開支中,房子是最大部分,無論是房租還是貸款購房,平均要花費收入的1/3,其他開支如食品大約在20%-25%,水電汽車交通費等占15%-20%。按照上述標準,如果一個貧困家庭有幸分配到社會福利住房,其生活應該沒有什么問題。由于法國的教育免費,醫療基本免費,低收入家庭還有各種補助,因此貧困家庭并非無法正常生活的赤貧。
在法國,真正生活有困難的人群大約占總人口的3%,他們沒有工作,沒有分配到社會福利住房,很少有父母等家庭資助,還有人單身帶一個孩子,對于這些人而言,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福利補助是他們的唯一收入。這些人對任何價格上漲都十分敏感。
不過,客觀來說,法國人確實也在變窮。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分析,進入21世紀后,法國家庭的平均收入迄今已減少1.2%,大約每年少400多歐元,扣除每個月的稅金,可支配收入越來越少。這對中間階層、中產階級的影響較為明顯。這些都是人們怨氣的來源。何況,根據經合組織的報告,法國的稅收占GDP比例很高,在該組織成員中位居前列。
與歐盟他國相比,法國的情況并不糟。根據歐洲統計局的數據,法國貧困人口比例算是低的,占總人口的13.5%,排名第九,排在前兩位的是西班牙(22.1%)和希臘(21.4%)。另一方面,法國1%最富的人的月平均收入排名全歐洲第二,僅次于挪威。此外,法國的基尼系數是0.295,是發達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發達國家平均為0.315。
貧窮既是可以用精確數字衡量的現象,更是一個社會民眾通過比較而有所感覺的問題。法國人向來平等精神強烈,對有錢人的生活敏感,法國富人因此盡量遮遮掩掩。低收入群體要求一直較高,很注重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法國歷史與法國人的集體心態中,對縮小貧富差距一直有著強烈愿望,這也是一系列‘殺富濟貧稅務政策出現的原因”,德基耶說,馬克龍為了經濟效率、吸引投資而取消巨富稅,但在窮人眼里他的做法卻顯得有些“劫貧濟富”,成了“為富人服務的總統”。
馬克龍很可能成為法國又一位因面對街頭抗議而放棄改革的總統,法國的基本矛盾——既要求減稅又要求改善公共服務,仍將無法解決。領導法國似乎越來越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摘編自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