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思

《狗十三》是知名導演曹保平2013年的作品,在獲得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后,就銷聲匿跡了。
2018年12月7日,這部遲到5年的影片終于上映了。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它雖然是一部青春片,但比人們預想的更殘酷,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狗十三》呈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13歲少女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離異的父親另有家室并剛剛有了一個男孩。
情緒敏感的李玩養了一只寵物狗叫愛因斯坦,她將自己的情感全部寄托在這只寵物狗身上,但隨著狗的丟失,暗潮涌動的青春開始澎湃起來。
寵物狗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丟了之后,家人沒有去尋找,而是用一雙旱冰鞋來彌補她。但李玩瘋了一般地去尋找,不依不饒,把家里弄得雞飛狗跳,爺爺受傷,奶奶走失。李玩過激的反應不被理解,只引來責罵。最后父親在暴怒之下,用拳頭強行擺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掙扎。
經歷過“愛暴力”的李玩,徹底變了一個人,越來越沉默,并漸漸學會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開始像小狗一樣察言觀色。
她平靜地接受了繼母找來替代真愛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歡樂氛圍里時,學會了假模假樣地笑,無比尷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樂。
淘氣的弟弟打新來的愛因斯坦時,被它咬傷,繼母歇斯底里地要父親把它送到狗肉館。李玩不敢阻攔,只是不斷地哀求父親:“送到哪兒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館。”
在她知道假愛因斯坦絕食死去后,在一次聚會中,一位長輩給她點了一盤紅燒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視下,她一口將其吞下,并微笑著道謝。即使在影片最后,她找到了真愛因斯坦,也只是轉身離開,躲在角落里痛哭。
李玩從“任性”到“懂事”,用無數次妥協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可是這成長的代價,太苦、太傷人。
在豆瓣網上有人說:“如果看了這部電影你沒有產生共鳴,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影評人桃桃林林則認為:“看這部電影就像在看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或多或少會受到“愛暴力”和懂事教育,經歷過這種或痛苦或無奈的成長過程。
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么時候就忽然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姜思達(“90后”,短視頻節目《透明人》的出品人,《奇葩說》辯手)說:“我們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們的一句‘謝謝你。”
姜思達的父母在他上小學五年級時離婚,父母離婚后,他選擇與母親一起生活,因與父親疏遠,所以無法理解和認同父親。這一生活經歷幾乎與李玩的生活經歷一致。
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姜思達回憶道:“父母離婚后沒人跟我說對不起,他們還說‘你得理解我們,我只能理解,并學會察言觀色。就像李玩,她只能懂事,只能改變自己。這是一個痛苦的改變。”
很多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權衡利弊的處事原則,他們會不自覺地把這些用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一巴掌,然后再討好孩子,除了成績,根本不關心孩子真正的想法,根本不愿用平等的姿態去和孩子交流,總是以工作忙為由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用一句“我都是為你好”,固執自私地替孩子決定他的一生。
面對一個從來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只想著讓孩子認錯、改變的家長,孩子只能選擇改變,與父母漸行漸遠。
也許父母應該學習的,是如何真正地尊重孩子,而不是如何教導他。
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應該允許孩子的“活力”和“真實”存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過早地用“你咋這么不懂事”“聽話,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去要求孩子,讓孩子過早成熟,去接納這個不易的世界。
父母應當平等地對待子女,對孩子的事情不能太武斷,不能只考慮自己,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從而忽略孩子,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親子關系是雙向的,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去經營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而另一方毫不在乎,那也于事無補。
最近臉書上有一段小視頻很火,是一個外國爸爸自拍的一段“教育”孩子的視頻:
視頻中的男孩3歲左右,跟爸爸一起去逛超市,出來之后,爸爸看到他手中拿著一個藍色的盒子,問他是什么,是否付了款。男孩說沒付款,爸爸說:“既然沒有付款,那就應該把它還回去,我們不能偷東西。”
于是,男孩打算將巧克力放回貨架上。然而爸爸把孩子拉過來,讓他跟超市的工作人員解釋,并且說自己以后不會再這樣做了。男孩因不好意思開口,而歪著腦袋掩面哭泣,將巧克力還給超市的工作人員。
這樣的爸爸讓人點贊,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打罵孩子,而是耐心給孩子解釋,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應該如何改正自己的錯誤。
有許多人選擇用“愛暴力”讓孩子屈服,從不試著理解孩子。
總是說孩子不懂事、不體諒自己,卻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從未認真對待過孩子,只是根據自己的心情,給予孩子他并不想要的事物。
在這個世界上,孩子不能變成一只一直聽話、會察言觀色的“狗”,被打、被罵、被說不懂事、被逼著長大……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道歉、認錯、妥協……
為人父母,應該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記孩子是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選擇,最好的方式就是嘗試互相理解,找到一個能夠與孩子平等對話的位置,和平共處。
以愛為名的暴力,正在拉遠你與孩子的距離。
請不要用“愛暴力”傷害你的孩子,讓你的孩子平安、正常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