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蘇女士,34歲,全職媽媽)
我家大寶是人們常說的那種“留守兒童”。我和老公在城里打工,他從2歲起就由爺爺奶奶帶養。我們不在身邊,老人就把手機當“哄娃神器”。孩子哭了就給手機玩;孩子不好好吃飯,就一邊喂飯一邊讓孩子玩手機游戲。因此兒子對手機特別依賴。我多次跟公婆說不能讓孩子毫無節制地玩手機,公婆不以為然:“玩玩手機怎么了?小孩兒哪有不愛玩的?”因為對智能手機不了解,老人甚至認為那是高科技,孫子玩得得心應手,他們還感到特別自豪,說:“我孫子聰明,這么小就會給我們用手機照相。”
大寶因為手機成癮影響視力,從上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戴眼鏡,這時公婆才意識到手機會害人。可大寶已經癡迷玩游戲,無心學習,也不愛跟小朋友玩。大寶上學以后我懷上了二寶,為了養胎,也為了照顧大寶,我回了老家。我發現,大寶連正常的人際交流都存在問題,腦子里只想著打游戲。我稍不留意,他就會拿我的手機玩游戲,還胡亂給游戲充值。一天,他又擅自給一款游戲充值100元,我責怪他,他竟說:“不就是100塊錢嘛,你給我一張100元的錢,我去給你復印一大堆。”他都上小學了,對金錢的認識居然如此幼稚,讓我無語。
為了幫大寶戒掉手機,我把公婆的手機換成了老人機,自己的手機也隨身攜帶。但效果并不明顯,他會想方設法找手機玩,實在找不到就跟我鬧,要我的手機。我向他的班主任求援,班主任指點我:“想讓他不玩手機,你就得陪他玩別的,比如陪他做運動,陪他聊天。在學校他比較孤僻,經常一個人,不太跟同學交往,這都是手機成癮的后果,不是一兩天就能改變的。你要做好長期陪伴、打持久戰的準備。”
我在省城打工時,做的是珠寶銷售工作,跟人溝通的能力還是很強的,但陪大寶聊天時卻感覺很困難。他只會嘮叨、抱怨,說來說去就是:“我想玩手機,你為什么不讓我玩?”
我根據班主任的指點跟他好好聊天,盡量接納他的感受,但不放棄“戒手機”的原則,同時也使用一些交流技巧。大寶內向、孤僻,聊天時我需要平視他,有時甚至需要轉換一下角色,適當地向他示弱,把他當哥們兒,“聊效”漸顯。
一天,大寶問我:“咱家有錢嗎?”我知道他話里有話,反問:“什么叫有錢呢?”他說:“我同學家有4個手機,蘋果7隨便玩,他家算是有錢吧?他爸爸給他游戲充值幾個億。”我說:“你同學吹牛呢,平常人家里是沒有幾個億的,因為幾個億是很大很大一筆錢,你被他忽悠了。”
按說,聊到這兒可以結束了,可我轉念一想,他不跟同學交往,又是如何知道別人家的事情的呢?一問,他說是無意中聽到的。我就鼓勵他:“你不能光聽他瞎說,有機會可以去他家做客,親眼看一看,一看你就知道了。”我想借機讓他多跟同學接觸。
因為大寶不太關心現實世界的事兒,我就經常跟他聊與錢有關的問題,帶他去買東西時有意“貨比三家”,挑性價比高的買,讓他知道他爸一個人賺錢養家很不容易。我沒跟他講大道理,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讓他明白,錢是怎么來的,應該怎么花。
一天大寶又問我:“為什么我們班那么多同學想做有錢人?有錢有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有錢之后就可以天天打游戲,就不用上學念書寫作業了?”
我有意將話題引向深入:“舉個例子來說吧,在你還沒有能力賺錢時,是要靠父母養你的。但如果你考上了初中、高中,假如我們有一定的積蓄,你就可以順利去讀書。如果我們好吃懶做不攢錢,就沒有錢供你去上學,你就會失去學習的機會……如果你考上了好大學,學習設計游戲的本領,那么你不僅能打游戲,還能把打游戲變成工作,賺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大寶聽了覺得有道理,明白學習能讓他受益,漸漸地有了學習的勁頭。
國慶假期,我帶他去了一趟省城,讓他親眼看看他爸工作的環境,也看看大城市的繁華。
在蘋果手機體驗店,大寶問我:“這么大一座樓里的手機都是一個老板的嗎?”
我跟他講了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他追問:“那他是不是很有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說:“喬布斯小時候學習可努力啦。你要是好好學習,以后也可以像他一樣有出息。”
大寶認真地說:“爸爸貼瓷磚賺錢很辛苦,我長大了要像喬布斯一樣賣手機賺錢,然后給你和我爸買好吃的。”
我以明顯夸張的語氣鼓勵他:“太好了,你好好加油,讓我成為中國喬布斯的媽媽吧!”
我們回家等火車的時候,我帶大寶去書店消磨時間。他挑了一本最便宜的書。另有一本,他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我建議一起買了。他說:“不要了,省點錢吧,火車上的時間也挺快的。”我欣慰不已。要知道,過去他可是見啥要啥,沒有一點節省的概念。如今他能克制購買欲,考慮商品的價格,說明他對現實生活的艱辛有了認識,也在慢慢變得懂事。
現在,我家二寶已經半歲了,我準備在老家自己帶二寶到兩歲再出去打工。與大寶朝夕相處的這段時間,我不但讓他變得愛學習、懂交流,也讓我公婆深深意識到手機的危害,以及糾正孩子手機成癮的艱難。他們再也不把手機當成哄娃神器,經常帶二寶去散步、逛街,或帶他去跟別的孩子玩。
(李先生,38歲,外企員工)
兒子6歲開始學鋼琴,但他經常在練琴時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老師跟我說:“你家孩子靜不下來,得機會就玩手機,他這個狀態若不加以改變,對鋼琴學習十分不利。因為學鋼琴必須有個好心態,必須很投入。”
我批評兒子不用心,結果被他戧了一句:“你也天天玩手機,還說我呢!”我只好努力給兒子做榜樣,盡量不玩手機,可試了多次,都以失敗告終。
有一次,兒子提議我在他練琴的半小時里不看手機,可我只做到三天。第四天,我中途接了個電話后,忍不住又看了看微信朋友圈。兒子見我又玩手機,一臉的不開心,再也無法專心彈琴。
在節制電子產品這件事上,我發現光靠自我控制是不夠的。我很多年輕同事都是“手機控”,開會時都忍不住刷刷屏,部門領導不得不讓大家安裝了一款名為Forest的APP。這款APP有點像種樹游戲,運行后會播種一粒種子,種子會發芽,并在30分鐘后長成一棵大樹,但前提是這30分鐘內不能解鎖手機。這款程序其實就是利用“種樹”的成就感來約束大家遠離手機辦正事,培養自制力。在這款APP的幫助下,我和同事們在工作時間不摸手機,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我們深深體會到專注的力量——專心致志地工作1小時,效率遠超一邊玩手機一邊工作3個小時。
為了給兒子做榜樣,我在家里也開始“種樹”——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種棵樹、帶兒子聽交響樂的時候種棵樹、兒子彈琴的時候種棵樹……妻子笑話我,說:“這不跟鬧鐘一個原理嗎?你都這么一把年紀了,還這么缺乏自覺性,需要依靠外部的管制與提醒?”
我必須實事求是地說,作為成年人的各位家長,真的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約束。以前我一拿起手機來,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如今,我種下一粒種子,發現時間會變長——半個小時可以給兒子講幾個故事,可以陪他很投入地練琴,或者跟他一起用積木搭建一座房子。
當兒子要集中精力做什么事兒的時候,他也模仿我在自己的平板電腦或手機上種一顆自己命名的種子。有些種子會長成大樹,有些種子則因為他中途解鎖刷抖音而夭折。但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漸漸延長,不再像以往拿起手機或平板電腦就不愿放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手機對他的吸引力,恢復了練琴時的專注。
隨著琴技漸長,如今兒子對音樂藝術的理解也有所提升,知道了“藝術是一種專注之美”。
我深深體悟到,孩子手機上癮,很多時候反映了家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當我們更多地帶孩子去運動、陪孩子去閱讀、啟發孩子從事藝術活動的時候,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做事的專注力。
(周校長,小學特級教師)
據《新聞縱橫》報道,一項針對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狀況的調查顯示:接近42.7%的中國留守兒童擁有自己的手機,其中超過77.3%的孩子經常用手機上網。農村兒童的上網時間多于城市兒童,部分地區有超過31%的留守兒童暑期每天耗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兩小時,更有接近15%的孩子每天上網超過4小時。
孩子們用手機在做什么呢?調查發現,刷視頻、打游戲和網聊等三項活動占據了孩子們90%以上的上網時間。
手機上癮會對孩子造成很多危害。調查顯示,連續玩20分鐘手機,視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視狀態,平均每分鐘眨眼7.67次。手機對視力的傷害遠遠超過電腦與電視。很多孩子喜歡歪著、躺著、窩著玩手機,會導致頸椎出現異常。手機里充斥著各種聲音和光影的刺激,對兒童大腦發育非常不利。
不少小學教師反映,如今的一年級小學生越來越難教,他們靜不下心來學習、思考,根本原因是幼兒園時期玩手機太多。在我校,孩子剛入學就戴眼鏡不是個別現象,有的孩子走路都捧著手機玩。這類孩子的共同特點是不喜歡與外界交流,缺乏人際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相處。手機上癮還會導致各種危險的發生,比如跌落摔傷、交通事故等。
鑒于以上情況,我認為年幼的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我建議幼兒園孩子每次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不要超過15分鐘,小學生不要超過30分鐘。父母要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如果這次遵守規定,下次就還可以玩;反之,下次就沒得玩。按照規矩來做,孩子慢慢就會習慣。
2.少讓孩子獨自使用手機,必須有大人在旁邊監督。網絡上有各種罪惡的誘惑,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分辨,家長必須把關,避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危害孩子。
3.陪伴交流,豐富孩子的生活。很多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從小跟父母進行高雅閱讀與藝術學習。因為早早體驗到更高層次的樂趣,他們對手機的興趣會大減,甚至覺得玩手機很幼稚。而那些父母忙碌的孩子,因為缺少陪伴,生活單調,更容易形成手機依賴。所以,家長一定要多陪孩子。當孩子玩手機不愿停下來時,家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來一場家庭游戲、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和孩子一起畫畫,或者帶孩子外出散步、逛公園等。
4.保護視力,愛護頸椎。家長要督促孩子與手機屏幕保持30厘米的距離。不要讓孩子關燈玩手機,以免因背景與屏幕亮度反差過大而引發炫光。炫光可加重眼睛疲勞,增加近視風險。每天盡量保證孩子在戶外活動3小時,因為戶外活動時長與孩子近視率成反比。千萬不要讓孩子躺著、歪著、窩著玩手機。
5.自我約束,給孩子做榜樣。看到父母玩手機,孩子玩手機的意愿會更加強烈。因此,家長應自我約束,在家里少玩甚至不玩手機,多陪孩子。
前文的兩個案例中,李先生意識到孩子不好好練琴與手機上癮有關后,采取了自我約束的辦法,用一款鎖屏軟件幫助自己。孩子跟著父親耳濡目染,慢慢糾正了壞習慣。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再一次在李先生與兒子之間得到驗證。然而,一拿起手機就放不下的家長依然大有人在,有的家長表面上是在陪孩子,但因心不在焉,陪伴的效果大打折扣。希望這些家長都能向李先生學習,從自我改變開始,真正放下手機,讓陪伴變得有聲有色,讓孩子“忘掉”手機。
另一個案例中,蘇女士面對的是一個對手機嚴重上癮、與現實生活基本脫節的孩子,她的應對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嚴格控制孩子與手機的接觸,另一方面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交流。她經常有意識地跟孩子聊天,往大處說是做思想工作,往小處說是對孩子進行生活管理。一段時間后,情況有了改觀,孩子有了與人交流的意愿,也變得懂事起來。蘇女士還帶孩子去看爸爸打工的辛苦,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鼓勵孩子學習成功人士的自制力,在“嚴格控制”的同時給孩子的心靈空間提供溫度和能量。
很多家長采取打罵的方式強制孩子遠離手機,也可能會取得一時的成效,但戒除與管制很容易,教育與陪伴卻很難——被強制放下手機后,孩子一定會空虛、抱怨,與家長激烈沖突。有些家長干脆嚴防死守,緊盯著孩子,或者報各種培訓班占滿孩子的時間,結果引發孩子逆反心理,危及親子關系。最明智的做法,是以理服人,幫助孩子意識到手機的危害,并教他們合理安排空余時間。
總之,幫孩子戒手機必須兩手抓,家長除了要做控制監督的“強手”,還要做悉心陪伴、善于溝通、讓孩子信得過的“幫手”。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