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青
【摘要】防風是祖國醫學中的常見大宗藥材,在臨床及民間的運用極為廣泛。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有色原酮、香豆素及揮發油。臨床藥理活性研究常見以解熱、鎮痛、抗炎及抗腫瘤方面。本次在本次研究中對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防風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相關研究做一綜述,旨在今后防風進一步開發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防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進展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252-01
防風屬于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 (Turcz.) Schisck),祖國醫學常常將其未抽花莖植株的干燥根作為藥物組方,其性溫、味辛、微甘,常見生長在于草原、丘陵、多礫石山坡等地方,其根部具有解表祛風、勝濕及止痙等功效。防風在祖國醫學中的運用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材之上品,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骨節疼痛、周身疼痛、頭痛目眩及風寒濕痹等癥狀,屬于最常用的大宗藥材。近年來人們逐漸重視中藥在治療疾病上的作用,因此防風藥材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因此其產地、生產及品種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市場化栽培已經成為防風輸出的主體方式,且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其種植區域也逐漸擴張。隨著醫療技術及藥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學者對防風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其在解熱、鎮痛、抗炎及抗腫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也得到進一步證實與研究。本文對近年來關于防風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相關報道做一綜述,旨在為防風的進一步研究及開發利用提出有價值的參考。
1?化學成分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日本學者新田木致力于藥材研究,第一次從防風根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出5-O-基維斯阿米醇苷、香柑內酯bergapten)及亥茅酚(hamaudol),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外醫學研究者向后從防風中分離出來100多種化學成分,其中做主要的成分有色原酮類、聚炔類、香豆素類、多糖類、有機酸及甾醇類。
2?藥理作用
2.1?解熱作用
張佰虎,劉興雁[1]等在其試驗研究中,對防風和其地區習用品的毒性和解熱鎮痛作用進行了深入探討,試驗研究顯示母防風的解熱作用是通常防風的55%左右,而松葉防風和竹葉防風在解熱鎮痛方面和防風相似,且上述兩種防風的毒性小于防風;河南產的水防風和川防風在解熱鎮痛方面的作用在防風與母防風之間,但其具有較強的毒性,因此臨床推廣受到限制;青海產的小防風在解熱鎮痛方面功效較差。黃艷茹,任曉蕾[2]等在其研究結果中指出,升麻苷(9)與5-O-甲基維斯阿米醇苷(8)可快速降低發熱試驗大鼠的體溫,且兩者在抗血小板聚集、解熱、鎮痛及抗炎方面的作用顯著。秦麗,洪影雯[3]等在試驗研究中運用2,4-二硝基苯酚法為防風CO 2超臨界萃取物起到的解熱作用開展研究與比較,結果顯示,與阿司匹林(對照組)相比低劑量組及中劑量組的解熱作用顯著低于對照組,而高劑量組在解熱方面取得的作用對照組相近。
2.2?鎮痛及鎮靜作用
鄭春松,徐筱杰[4]等在其研究實驗中運用小鼠熱板法進行,結果顯示,使用防風水煎劑可顯著提升小鼠的痛閾值,提升顯示出理想的鎮痛效果。劉雙利,姜程曦[5]等在研究實驗中運用小鼠乙酸扭體法進行實驗,結果顯示防風超的臨界萃取物揮發油類成分中各個劑量組均具有較為突出的鎮痛作用。趙夢,彭玉琴[6]等在其研究報道中指出,與防風根莖相比其根的鎮痛及抗炎作用更佳,但在解熱作用方面的差異性不大。防風水煎劑具有較顯著的鎮靜作用,而其中的色原酮、香豆素、聚乙炔及揮發油等化學成分具有顯著的鎮痛及鎮靜作用,化學成分中色原酮鎮痛及鎮靜作用最突出,其作用機制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同時對患者的肝代謝酶起到明顯的作用。
2.3?抗微生物和抗炎作用
防風的抗菌及抗炎作用主要作用機制為,可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二型溶血性鏈球菌,同時還可一定程度上抑制痢疾桿菌、枯草桿菌或者某些皮膚真菌和病毒。防風的抗炎物質基礎為色原酮、色原苷及揮發油等可脂溶的化學成分。劉雙利,許永華[7]等在試驗研究中,建立了小鼠單核-巨噬細胞(RAW264.7)體外炎癥模型(立脂多糖(LPS)誘導),試驗結果顯示,升麻素苷在抗炎方面具體一定的作用,同時可一定程度上保護對 LPS 誘導的急性肺損傷,這個結果可為將來研究新的抗炎藥物及治療提供較為有價值的理論基礎。
2.5?抗腫瘤作用
防風的抗腫瘤作用主要因此其含有防風多糖,是醫學界公認的活性抗腫瘤物質,楊景明,姜華等在其研究報道中指出,防風多糖體可顯著抑制S180移植瘤的生長,和IL-2進行聯合干預,其抑制腫瘤效果更理想,抑瘤率得到明顯提升;同時防風多糖 JBO-6可起到顯著抑制小鼠體內腫瘤生長的作用;但因抗腫瘤量較低,臨床運用時的抗腫瘤作用較小,因此防風在抗腫瘤方面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3?結語與展望
防風是我國的傳統中藥,在各種疾病的治療及預防上的藥用歷史悠久,是一個藥用價值極高的藥物資源,蘊藏巨大的藥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張佰虎,劉興雁.中獸藥防風的藥理作用和質量控制種植措施[J].中獸醫學雜志,2018(04):94.
[2]?黃艷茹,任曉蕾,霍金海,王偉明.影響防風質量因素的研究概況[J].中醫藥信息,2017,34(06):134-138.
[3]?秦麗,洪影雯,梁子寧,朱華.中藥廣防風的研究進展[J].大眾科技,2017,19(10):53-54+78.
[4]?鄭春松,徐筱杰,葉蕻芝,葉錦霞,吳廣文,劉獻祥.防風止痛功效物質組特征的計算機模擬研究[J].康復學報,2017,27(04):33-40.
[5]?劉雙利,姜程曦,趙巖,許永華,王壯,張連學.防風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7,48(10):2146-2152.
[6]?趙夢,彭玉琴,施京紅,丁輝.防風通圣散治療慢性蕁麻疹研究概況[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04):45-48.
[7]?劉雙利,許永華,王曉慧,雷鋒杰,王艷芳,張連學.防風抽薹開花的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2016,28(0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