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輝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尺橈骨遠端雙骨折多見于青少年,常借助外科手術糾正骨折畸形,可獲得良好復位效果,但極易損傷患兒骨骺,影響青少年骨骼發育[1]。中醫認為尺橈骨遠端雙骨折多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無骨端移位,因此采用中醫手法復位聯合夾板固定即可糾正骨折畸形。本次研究旨在比較兩種復位方法的效果,為臨床選取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95例尺橈骨遠端雙骨折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7例,男34例,女13例;年齡4~11歲,平均(6.13±1.52)歲;病程1~4d,平均(2.31±0.48)d。觀察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齡5~10歲,平均(6.05±1.36)歲;病程1~5d,平均(2.33±0.56)d。兩組基線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參照《外科學》尺橈骨遠端雙骨折診斷標準[2],經骨折癥狀、體征、X線等檢查確診,均為閉合性損傷;發病時間≤5d;無神經損傷和血管損傷;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開放性骨折、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
2.1 對照組 術前常規消毒,全身麻醉,分別經尺橈骨背側縱向切40~50mm切口,進入并擠壓骨折斷端,骨折遠端牽引復位。橈骨遠端選擇克氏針、尺骨遠端選擇髓內釘固定。克氏針針尾折彎并留置在皮內。常規止血,逐層縫合,然后采用石膏托固定。術后早日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術后半年取出克氏針。
2.2 觀察組 局部麻醉后,囑患者保持坐位,保持前臂旋前位。助手1人握持患兒腕部,另1人握持患兒肘部。操作者一手拇指按于骨折遠端,另一手拇指按于骨折近端,兩手拇指同時向對側按壓,以糾正骨折側方移位;操作者兩手拇指置于骨折端突出處,其余手指環握骨折下陷處,兩手拇指向下用力按壓,加大骨折成角,當拇指感到骨折端對頂后,其余手指立即上提骨折下陷處,拇指用力按壓以糾正骨折重疊移位。手法復位在C臂下完成。采用棉墊環包患肢,肘關節屈曲90°,采用中立板固定中立位,固定期間可適度進行活動,5周后去除中立板,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復位效果及住院費用。②治療1年后檢測兩組患兒掌傾角、尺偏角、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3]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復位效果 對照組復位成功47例,復位成功率100%,觀察組復位成功45例,復位成功率為93.75%,對照組復位成功率高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復位失敗患兒經手術復位后復位成功。
(2)尺偏角、掌傾角及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及住院費用比較 治療1年后兩組患兒VAS評分尺偏角、掌傾角及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住院費用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尺橈骨遠端雙骨折患兒住院費用及治療1年后VAS評分尺偏角、掌傾角及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比較()

表1 兩組尺橈骨遠端雙骨折患兒住院費用及治療1年后VAS評分尺偏角、掌傾角及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 觀察組(48例) 對照組(47例) t值 P值VAS評分(分) 1.29±0.17 1.35±0.21 1.5321 0.0644尺偏角(°) 18.11±2.13 17.65±2.36 0.9977 0.1605掌傾角(°) 6.71±1.98 6.75±2.12 0.0951 0.4622 Gartland-Werley評分(分) 2.33±0.79 2.31±0.75 0.1265 0.4498住院費用(元) 1734.82±364.19△8651.42±783.36 55.3698 0.0000
手法復位聯合夾板固定是治療兒童尺橈骨遠端骨折的常用手段,治療復位的同時應避免或減少骨間膜和肌肉組織的損傷。傳統折頂手法復位適用于骨折斷肢肌張力較高,單用牽引未能改善的橫斷形、短斜形骨折,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穩固性好、功能恢復迅速等特點,然而牽引容易引起肌肉組織緊張,損傷骨骼肌[4]。改良折頂手法在復位開始無需牽引,僅以骨折斷端為支撐點加大成角,對合骨折端后迅速牽引復位,避免或減少神經損傷,復位后多數骨折能夠恢復或接近生理解剖位置。夾板固定是在傳統4塊夾板基礎上加用中立板,旨在保持前臂與骨間膜的間距,增加骨折端穩固性,還能限制前臂旋轉活動,防止骨靠攏和骨折再移位發生,提高骨折穩定性。另外,夾板固定期間應指導患者或家屬進行功能鍛煉。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1年后VAS評分、尺偏角、掌傾角、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及復位成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改良折頂手法復位配合夾板外固定與克氏針內固定術均可獲得相似的治療效果,腕關節功能恢復良好,關節活動度改善。不同的是對照組復位成功率高于觀察組,住院費用高于觀察組,表明手術復位成功率較高,可獲得良好復位效果。而改良折頂手法復位聯合夾板固定雖復位成功率略低于手術,然而其創傷較小、費用低廉、操作簡便,可作為尺橈骨遠端雙骨折優先考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