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卓寧
(廣東省博羅縣中醫院,廣東 惠州516100)
過敏性鼻炎即機體與變應原接觸后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癥疾病,有持續性與間隙性之分,以流清水樣涕、鼻癢、鼻塞及噴嚏為主要癥狀,可伴隨眼部癥狀如結膜充血、眼癢及流淚等[1]。近年來,隨著環境逐年惡化,過敏性鼻炎患病人數越來越多,據統計其發生率為7%~32%[2]。西醫治療以手術、藥物及免疫療法為主,雖然可改善臨床癥狀,但有較多不良反應,且易反復發作,難以根治。針刺為中醫特色技術之一,廣東省博羅縣中醫院近年來使用石學敏院士醒腦開竅針法治療本病,現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博羅縣中醫院就診的持續性過敏性鼻炎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20~63歲,平均(39.5±7.4)歲。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1~64歲,平均(40.6±8.1)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變應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RIA)指南》中制定的過敏性鼻炎診斷標準擬定[3]。①癥狀:流鼻涕、打噴嚏、鼻塞、鼻癢、流淚,嚴重者頭痛、嗅覺障礙,伴咽干、咽癢、結膜充血;②病史:與氣溫變化及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吸入有關;③診斷性試驗:皮膚過敏原點刺試驗或放射性過敏源吸附試驗。
1.3 納入標準 鼻塞、流涕、噴嚏、鼻癢等主要癥狀每周發作4日以上且持續4周以上者;皮膚試敏出現1種以上吸入性過敏源陽性反應者;年齡18~60歲;能夠正確描述本人意愿,自愿填寫知情同意書,同意參加臨床試驗。
1.4 排除標準 14d內曾患有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副鼻竇炎者;胸片出現炎癥現象者;有慢性副鼻竇炎病史或經鼻旁竇光檢查發現患有慢性副鼻竇炎者;鼻腔有器質性病變或行鼻腔手術者;患有哮喘等發作性呼吸系統疾病;14d內曾服用過抗組胺藥、類固醇及抗組胺制劑、減充血劑(作用于鼻、口、眼部位)、皮質類固醇、抗生素等;近1年內曾接受過特定免疫療法或系統激素治療;近日曾服用對過敏性鼻炎起作用的中藥制劑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結核、肝炎患者或血肌酐、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AST/ALT)指標超過正常值2倍者;精神疾病患者;每日吸10支煙以上且持續10年以上者;施針部位有瘢痕者或研究人員認為應施針部位出現不適合采取措施的全身疾病者;臨床研究者認為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口服鹽酸西替利嗪(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79),每次10mg,每日1次,持續治療8周。
2.2 觀察組 應用石氏醒腦開竅針法。主穴:內關、印堂、上星及三陰交穴;配穴:迎香與合谷。患者仰臥,應用一次性無菌不銹鋼毫針,直刺內關10~15mm,行平補平瀉手法1min;向鼻根部平刺印堂5~10mm,行雀啄手法,以患者雙眼有淚為度;百會平刺上星5~10mm,行雀啄手法;順著鼻唇溝向上斜刺迎香5~8mm;直刺三陰交、合谷10~15mm。諸穴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1min,留針20min。隔日針刺1次,每周3次,持續治療8周。
3.1 療效評定標準 鼻癥狀總分(TNSS)包括鼻癢、鼻塞、噴嚏及流涕,按照輕重程度計分,無癥狀為0分,輕微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累積4個癥狀總分即為TNSS,最高分16分。于治療后應用尼莫地平法評估兩組臨床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后TNSS得分-治療前TNSS得分)/治療前TNSS得分×100%。療效指數不低于75%判定為顯效,不低于25%但在75%內判定為有效,在25%以下判定為無效[4]。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0%,明顯高于對照組(7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24,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過敏性鼻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過敏性鼻炎即枯草熱、花粉病,亦被稱作變態反應性鼻炎,為特異性個體與致敏原接觸后,由IgE介導的組胺等介質釋放的鼻黏膜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其參與因子包括多種細胞因子及免疫活性細胞,為耳鼻喉科常見疾病。本病主要表現為嗅覺功能障礙、鼻塞、打噴嚏及鼻癢等,臨床特點為遷延難愈及反復發作等,有季節性與常年性之分,可在任何年齡發病。
西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主要措施為手術、藥物及免疫療法,藥物治療要合理選擇最佳給藥時機,最大限度發揮藥效并減少副作用。目前臨床逐漸重視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中醫將本病納入“鼻鼽”范疇。該病本虛標實,主要病機為肺、脾、腎3臟虛損,故有“百病皆生于氣”之言。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可知香臭。若肺為風寒所乘,則鼻氣不和,津藏鼻塞,肺氣郁滯不通,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發為鼻淵、鼻鼽。因此治療本病需基于整體角度,遵循相應治療原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5]。
石氏醒腦開竅針法由石學敏院士研發。醒腦開竅針法創立之初旨在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祛痰開竅之法治療中風,其依據中風病“瘀血、肝風、痰濁”等病理因素蒙蔽腦竅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而提出并廣泛應用[6-10]。過敏性鼻炎為肺系疾病,肺在竅為鼻,鼻為呼吸之氣出入之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故稱鼻為肺之竅。鼻位于呼吸道最上端,具有通氣和嗅覺作用。鼻的功能有賴肺氣的宣發,肺氣宣暢,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肺為儲痰之器,上合痰濁之象,下有開竅之功。因此,對于過敏性鼻炎患者采用醒腦開竅針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1]。
本組醒腦開竅針刺主穴取內關、印堂、上星及三陰交,配穴取迎香與合谷。內關為八脈交會之一,屬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亦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針刺該穴可寬胸理氣,調補陰陽氣血,疏通經脈;三陰交系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交會穴,可補腎滋陰;印堂為經外奇穴,是督脈經穴之一,刺之可清頭明目,通鼻開竅;迎香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此腧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可疏散風熱,通利鼻竅;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針刺該穴可疏解面齒間風邪,通調頭面經絡,是治療熱病及頭面五官各種疾患之要穴;針刺迎香穴,透鼻通睛之效更佳。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0%,明顯高于對照組(7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石氏醒腦開竅針法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療效優良,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