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濤
(河南省鞏義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451200)
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1]。據統計,目前中國約有2.7億高血壓患者[2]。血壓升高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遺傳因素,而由于基因變異與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每個人對高血壓的易感性不同[3]。目前,單基因遺傳高血壓的致病基因陸續被發現,對原發性高血壓的相關基因和疾病易感性進行的研究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成果。隨著高血壓基因破譯的研究進展,為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帶來了曙光。西藥在降壓方面臨床效果好,但降壓藥需長期服用,不良反應較多;而中醫治療高血壓,有安全、有效等優點。本文旨在探討熄風通絡湯合并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河南省鞏義市中醫院診治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30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5例。觀察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49~72歲,平均(56.6±7.2)歲;病程1~10年,平均(4.6±1.8)年;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5.9kg/m2,平均BMI(22.6±1.4)kg/m2。對照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47~73歲,平均(55.9±7.4)歲;病程1~11年,平均(4.9±1.5)年;BMI18.9~26.3kg/m2,平均BMI(22.8±1.7)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4]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內科學》[5]標準,主癥: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舌質紫黯、少津、脈弦澀。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繼發性高血壓或惡性高血壓;BMI>30kg/m2;對所用藥物過敏;孕婦、哺乳期患者。
2.1 對照組 給予熄風通絡湯治療。組成:黃柏10g,牛膝20g,天麻10g,川芎10g,鉤藤10g,赤芍10g,夏枯草10g,牡丹皮10g,菊花10g,五靈脂10g,決明子10g,水蛭10g,紅花10g。水煎服,每日1劑,每次150mL,每日兩次,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合并針刺治療。針刺取穴:人迎、合谷、太沖、曲池、足三里。①人迎穴:垂直進針,緩緩刺入13~25mm,得氣后施以捻轉補法1min(角度<90°,頻率>120r/min),留針20min;②合谷、太沖穴:垂直進針25~35mm,醫生面向患者,以任脈為中心,兩手拇指開始捻轉時以作用力切線的方向為離心方向,施以捻轉瀉法1min,留針20min;③曲池、足三里穴:垂直進針25mm,施以捻轉補法1min(角度<90°,頻率>120r/min),留針30min[6-7]。每日2次,每次30min,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收縮壓、舒張壓)和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舒張壓降至正常范圍,且舒張壓下降幅度≥10mmHg(1kPa=7.5mmHg),收縮壓下降幅度≥20mmHg;有效:患者治療后舒張壓降至正常范圍,且舒張壓下降幅度<10mmHg,收縮壓下降幅度<20mmHg;無效:治療后血壓未降至正常范圍。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8.5%,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86.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血壓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舒張壓為(81.7±8.2)mmHg、收縮壓為(131.5±7.1)mmHg,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舒張壓(89.0±7.6)mmHg、收縮壓(139.6±5.4)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控制情況比較(mmHg,)

表2 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控制情況比較(mm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舒張壓 收縮壓觀察組 65 治療前 98.2±9.0 155.3±12.4治療后 81.7±8.2△▲ 131.5±7.1△▲對照組 65 治療前 98.5±9.4 156.8±11.9治療后 89.0±7.6△ 139.6±5.4△
原發性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對心、腦、腎結構與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最終導致心、腦、腎器官功能的衰竭[8]。原發性高血壓臨床多以頭暈、頭痛為主要癥狀,中醫大多診斷為“眩暈”或“頭痛”,辨證多為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久病多瘀,所以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大多數會出現血瘀,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高血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理論相符[9]。原發性高血壓以“平肝息風,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標本兼治,療效甚佳。熄風通絡湯中,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天麻息風止痙,平肝潛陽;鉤藤息風止痙,清熱平肝;川牛膝活血祛瘀,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利尿通淋;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川芎活血祛瘀,祛風止痛;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菊花疏風清熱,解毒明目;水蛭破血逐瘀;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紅花活血祛瘀,通經。此方簡練,組方合理,活血祛瘀功效頗佳,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3,10-11]。
原發性高血壓的形成中,“氣”占主導地位,“氣”在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過度亢奮,造成氣血平衡失調;氣血中的“血”雖處于被動地位,但是“血”的變化卻影響“氣”的變動,單純調“氣”雖能緩和一時的沖逆,降低血壓,改善癥狀,但容易復發。所以,對于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在調節“氣”的基礎上,應該兼顧理“血”,治療上應采取活血、化瘀的方法[12]。研究證實,活血化瘀能改善血液的流變學特性、黏稠度和凝滯度等癥狀,隨著這些癥狀的改變,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瘀問題也可隨之改善[13]。
針灸可以調節人體經絡氣血運行,使陰陽平衡,臨床證實針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用,是一種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重要方法[14]。人迎穴可以調節機體陰陽,疏通氣血,使血壓下降。針刺人迎穴能達到雙向良性調節,使陰平陽秘、氣血調和,從而血壓穩定[15]。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太沖為足厥陰原穴,合谷、太沖二穴相配為經典配穴,可達到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作用[16]。人迎穴為主穴,加上合谷、太沖穴,施以不同的針刺補瀉手法,可以活血化瘀、調和氣血陰陽平衡、寬胸理氣、平肝息風。曲池、足三里為陽明經穴,有調和氣血的作用[17]。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5%,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6.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壓治療前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舒張壓為(81.7±8.2)mmHg、收縮壓為(131.5±7.1)mmHg,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舒張壓(89.0±7.6)mmHg、收縮壓(139.6±5.4)mm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提示熄風通絡湯合并針刺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效果顯著,血壓控制情況較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