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婕
(山西省煤炭中心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
產后出血屬于產婦生產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患者產后出血會對其預后造成嚴重影響,嚴重者甚至會對產婦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本研究通過對48例產后出血患者作回顧性分析,旨在為產后出血的治療提供可借鑒性意見。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山西省煤炭中心醫院產科收治的48例產后出血患者,其中初產婦32例,經產婦16例;年齡21~38歲,平均(28.45±2.06)歲;其中剖腹產25例,順產16例,助產7例。經統計,患者出血量均≥600mL,20例為產道撕裂,24例為子宮收縮乏力,2例為胎盤體內殘留,2例產婦凝血障礙。
搶救處理方法:治療產婦出血過程中,根據患者出血量及出血時間對其實施針對性處理,主要分為藥物止血、手術止血及對患者子宮進行按摩止血[1]。其中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縮宮素注射液、卡前列甲酯栓、米索前列醇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及麥角新堿等藥物,使患者子宮收縮有節律并加速血液凝固。手術止血方法根據患者出血情況對傷口進行縫合,還可以在患者子宮腔內塞浸泡凝血酶紗布。對子宮進行按摩止血,主要是對患者子宮內殘存的血液進行有效排出,此治療措施對子宮收縮乏力患者效果較為顯著。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產后出血時間及出血量,分析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3.2 結果
(1)產后出血時間及出血量統計 研究結果顯示,產婦在生產后0.5~1h出血量最多。見表1。

表1 48例產后出血患者產后出血時間及出血量統計
(2)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產后出血主要有4種因素,其中子宮收縮乏力和胎盤滯留體內為主要原因,所以對這兩種原因造成的產后出血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見表2。

表2 48例產婦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
臨床統計發現,產后出血發病率占總分娩人數的2%~3%,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因素。產婦產后出血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出血過多極易引起休克及嚴重感染現象。為了有效降低產婦產后出血,需要注重產前保健并加強產后護理。對于出現出血現象的產婦需要及時止血,同時補充其血量,避免患者出現休克現象。
產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搶救措施:
(1)子宮收縮乏力 本研究顯示,宮縮乏力出血占總人數的52.08%,與張方芳等[2]研究結果接近。子宮收縮是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產婦產后出現宮縮乏力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精神過度緊張,臨產期間睡眠不足,分娩過程中使用麻醉劑過多等都可能造成患者出現子宮收縮紊亂。而患者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多胎妊娠及巨大兒時會導致產程延長,患者極易出現疲憊現象,并且患者子宮肌纖維發育不良、羊水過多、貧血、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等均會造成患者子宮平滑肌收縮障礙[3]。對此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加強產前健康宣教,對于存在焦慮、抑郁等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心理情緒,叮囑其按時產檢,為患者制訂科學飲食方案,保證患者擁有充足的營養支持,并指導患者進行科學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的發生。對于剖宮產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需要采用子宮按摩止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酌情采用宮縮劑,若還是無法有效止血,可以采用紗布或浸有凝血酶的紗布進行宮腔填塞[4]。
(2)胎盤因素 胎盤因素導致產婦產后出血主要是因為胎盤剝離不全、胎盤植入、胎盤和/或胎膜殘留等。本研究共出現20例胎盤因素導致的出血現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產婦多次引產或流產致使子宮內膜損傷,妊娠過程中極易出現胎盤粘連;產后宮縮類藥物使用不當及助產技術不合理等均會造成胎盤殘留,從而造成產后出血現象[1]。所以,需要對患者實施科學宣教,減少患者引產和流產,同時醫護人員還需要加強患者第3產程的處理,對患者胎盤是否完整進行詳細檢查。
(3)軟產道裂傷 軟產道裂傷主要包括陰道裂傷、陰道壁血腫及會陰裂傷等。其主要是因為子宮收縮力過大或產程過快造成[5]。在胎兒娩出后,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軟產道進行常規檢查,若確診出現出血現象,需要根據解剖層次縫合從而徹底止血。對于出血嚴重患者可以選擇開放靜脈通路或對患者酌情輸血,避免患者血量過低而造成休克。助產時需要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技術培訓,通過提高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助產水平,同時加強分娩時對會陰的保護。
(4)凝血功能障礙 本次研究共出現2例凝血功能障礙造成的出血現象。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主要因為患者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癥、再生障礙性疾病等,同時與患者產前存在的并發癥有一定關系,如妊娠高血壓、胎盤早剝等都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礙。對此類患者需要做好產前檢查,對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孕前積極治療,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加強監護,分娩前提前開通靜脈通道,對于產后出血患者需要補充凝血物質。
通常所說的產后出血主要是指患者分娩至結束后24h之內出現的出血現象,出血量超過500mL,而剖宮產患者失血量則超過1000mL。因為患者在分娩的過程中身體免疫功能會出現下降趨勢,大量出血對其恢復造成嚴重影響。傳統治療主要是對患者實施子宮收縮護理,產前對產婦進行呼吸指導和如何調整用力的指導。同時對產婦實施心理暗示,幫助其樹立信心,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
產婦在生產后需要進行一段時間觀察,防止產后出血搶救不及時,造成休克甚至死亡。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年齡、身體情況及產后出血量等選擇不同止血方式。對于在分娩過程中或在生產后0.5h內出血的患者,一般采用藥物止血,若止血效果不理想則需要采取手術縫合止血;對于產后l~3h內出血的患者,一般采用宮縮類藥物聯合手術止血措施,使患者快速止血[6]。而子宮按摩止血適用于子宮內殘存血液的患者,對子宮收縮乏力患者效果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誘發產婦產后出血的因素有很多,醫護人員需要加強對產后出血的預防,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在出現產后出血現象后,需要對患者生命體征及出血量嚴密觀察,根據患者出血原因及出血情況實施針對性治療措施,在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方法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則需要及時采取子宮切除術[7],避免患者出現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