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慶
(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蔬菜技術推廣中心,青海 西寧 810100)
目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農業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創建而成,可持續發展概念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此基礎上深度覆蓋農村、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三大領域,并以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創新為發展核心,將生產力的持續提高、土壤肥力的良好保持與穩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以及自然環境持續利用與有效保護之間的有機協調作為目標,宗旨是高產、優質、高效和農村共同富裕,并將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通過運用現代工業促進發展,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實現管理,最終實現農業集約化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需求逐年增長,土地利用頻率隨之增高,加之人們忽視有機肥、不合理利用化肥等多重因素影響,耕地質量逐年下降,具體表現在土壤物理性狀變差如耕層變淺等,土壤緩沖能力下降抵御污染能力也隨之下降等方面,這些因素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以青海省為例,青海省黃河沿岸出現了如土壤鹽漬化問題影響農業的發展。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存在著愈發嚴重的耕地問題。一方面我國部分耕地本就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青海省更是水土流失最嚴重區域之一,加之過度開發等多重因素影響,出現了如土地荒漠化等問題,耕地面積隨之逐年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工業廢水、廢物排放等環境污染導致了如土地污染等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因素,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已不適宜進行農業生產。
目前化肥的大量投入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肥料資源短缺的現狀。一方面我國本就存在肥料資源分布不均、儲量逐年減少的問題,加之部分資源品質差、開發利用困難,如青海的鉀鹽等,為規模生產帶來困難,肥料產能也因此受到影響。
目前一農業生產中存在施肥比例不合理的現象,例如鉀鹽資源貧乏、產能不足,導致鉀肥使用比例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導致土地肥力中鉀素缺乏,土壤肥力隨之受到影響。再加上我國化肥產業結構不合理,存在多單質化肥、低濃度復合肥,少高濃度復合肥等肥料品類不合理的現象,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施肥比例不合理的現象。加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如青海部分貧困地區存在施肥較少的現象,加劇了施肥比例不合理的現象,農業生產也隨之受到影響。但部分地區大量施用化肥也導致產生了如水體富養化、土壤化學污染的問題,加之部分地區大量使用一些未經精細化處理的有機肥料,導致土壤污染,不僅影響了農業生產的開展,還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1]。
自國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農業,因此也十分重視相關耕地法律法規建設,但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因此為保障有限的農耕土地資源,我國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深入明確耕地資源開發與利用問題中的權利與義務。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提高對耕地資源保護管理與監督的重視程度,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得到有效的落實,對破壞耕地。污染耕地等行為予以嚴肅處理。最終有效實現保護耕地資源,控制耕地流失,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到根本保障。
農業生產中耕地保育的目標指提高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使之滿足作物健康生產的需要。實際工作中可通過保持土壤耕層深度,增施有機肥等予以實現。在肥料的選擇環節,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以此保障土壤肥力,增強土壤與作物之間聯系。同時要根據耕地的不同種類認真分析選擇適宜的保育方案,例如肥力缺乏的土壤要增加有機肥結合無機肥,實現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補充。肥力力較高的土壤要科學分析,科學施肥,以此不斷保持并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例如青海高原長期復種綠肥毛葉苕子使土壤供氮能力得到有效的保持并提高。
自古以來我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因此我國的“ 國家土壤肥力與肥料效益長期監測基地網”是目前保護得最為完整、覆蓋面最大、具有網絡試驗特征的大型長期肥料試驗群。但受制于經費等因素,不少實驗已經停止。基于此,有能力的地方政府應加強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保證科研的順利深入開展。同時也要加強土壤肥力檢測基地建設,通過對全國不同耕地的土壤農業生產實際情況的掌握,實現肥料成分與過內作物的影響程度的有效分析,以此為據進一步研究出實現作物增產的有效方案,實現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
通過上文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常規性化肥的效能低,且給環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因此應探索出提高化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也可以通過養分綜合管理理念,促進養分循環利用實現肥料利用效率的有效提高。其原理是整合所有養分資源,適量施加肥料,以土壤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使用相關農業技術,實現作物生長養分供給的平衡,并以此實現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最終達到提升土壤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與農業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