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李文榮 范麗博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農業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傳播和應用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新知識和技術,旨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過程。農業科技創新主要是農業技術的創新,并把這種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農業創新的主體主要有政府、農業研究機構、大學、基層推廣機構、農業企業、農民、農業協會和其他與農業有關的非營利組織[1]。農業科技創新具有長期性、延遲性、復雜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大量引進技術創新要素,引進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資金,使技術創新有了一定的資金支持。通過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研究和測試平臺,大力引進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形成一個新的研發機構。不僅引入了引領企業發展的大規模先進技術,還引入了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構成了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系統。
我國很多城市的農業科技園區都在不斷發展特色產業,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創新新的產業鏈,不斷實行技術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資金鏈中,政府不僅以投資金融資金為指導,還鼓勵農業公司和金融機構引入資金,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支持。一些城市和直轄市直接引進農業科技公司,鼓勵他們通過優先政策和服務增加對科技研發的投入。此外,廣泛利用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創新人才。
在投入能力方面,資金維持不善,是各州和各城市的共性問題。政府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投資的主體,具有公益性。從這幾年的農業發展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農業創新機制不健全,缺少農業科研基金,作為金融機構的保險擔保、銀行信貸和互聯網金融等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不夠,金融機構缺乏對農業科技的支持政策。在農業領域,“技術貸款”和“技術保險”尚未開發,且農業技術公司很難在新三板和創業板市場等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農業公司擁有卓越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創新體系,是創新的核心,是創新體系的驅動力。但從生產能力來看,目前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科技活動比例較高,農業科技活動比重較低,農業科技成果主要是市場需求,而不能僅僅限于學術因素。與現實關系最密切的農業企業更關注當前農業生產的效益和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沒有能力繼續創新和應用發展,最終導致科學研究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一致性差。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農業生產能力不強。
政府與州級和國家級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程度不高。在某些領域,實地合作或學校與地方合作仍然是一個框架協議,而大多數技術推廣機構與農業企業和農業科研單位沒有密切聯系。逐步的項目合作是主要的合作形式,較少見相對長期的戰略合作。
信息渠道不順暢。作為基礎創新的主體之一,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聯系不密切。農業市場不斷變化,但變化的信息不能被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農業生產管理部門反饋到科研系統,導致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沒有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目前我國的農資服務站等基本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農業科技推廣組之間基本沒有競爭。這導致大型的資本不愿進入縣鄉農機服務站,一些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也不愿意加入,農業服務站本身沒有特色。
利用綜合補助金、風險投資指南、風險補償、貸款貼息補貼和后補貼,引導金融市場參與科技農業創新。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體債券以及集體票據等方式,尋找基于農業技術的中小企業投資和融資公司[2],使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獲得高額收益資金;積極推進以農場為基礎的中小企業改善公司的財務管理體制和結構,鼓勵合格的科技公司通過創業板和“新三板”積極籌集資金。
為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的建立,相關公司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技術研發團隊。探索和完善產業、大學和研究合作機制,促進國家和國際政府與農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加強農業大學在生產、教育和研究方面的研發和推廣,積極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并以此項目為紐帶推動新農業技術的應用,轉變農業生產和效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深化互聯網和信息的應用機遇,建立城鄉科技信息網絡,突出農業科技信息部門的作用,拓展互聯網技術交流渠道,逐步完善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的商業化和資本化,提高科技成果和技術轉讓效率,提升現有互聯網銷售服務等級,逐步實現信息交流、協調,并用于農業科技管理。對互聯網技術推廣等一系列科技服務知識產權進行技術評估,建立大量專業互聯網技術推廣平臺,通過網上銷售模式促進縣級農業技術的推廣和發展,擴大農產品和副產品品牌的知名度。
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要不斷發展和推廣特色產業,利用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培育創新型農業產業集群,重點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型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間的整合,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即產業、教育、科研結構緊密良好結合,是創新聯盟構建的核心。農業科研所是企業產業化進程一體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