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淵
人機關系貫穿著人類發展的全過程。從人直立行走解放雙手開始,人機結合形態、作用機理、關系模式、發展層級的提升等直接帶動了社會進步,也成為一個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識。特別是伴隨著大數據、超級計算、智能芯片、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成熟,人機關系開始呈現出高度智能化、價值耦合、融合互嵌、鏈式蝶變反應等特征,深度改變了信息傳播與交互模式,重構了信息關系網絡,催動著全新的媒介化社會的形成。
人對工具的駕馭和使用構成了人機關系的基本運動圖譜。工具作為人主體性思維的產物,它的介入,深刻改變了人類的勞動形式、勞動邊界及效能,實現了人主體性功能的延伸與擴張。實踐過程中人和工具關系的磨合、互促及張力釋放,逐步厘出人主體思維層次躍遷與工具能級提升的雙向螺旋式上升通道,勾勒出生產力迭代軌跡。在信息傳播上,從口口傳播到介質引入,從低階工具到高階智能的勞動替代,人與傳播工具的相互作用架構起了從一維到三維變遷的傳播圖景。技術的迭代使這種變遷呈現了代際跨越特征,但它始終遵循著基本演化路徑,即人機關系中的主客體身份定位的物理恒定性,人始終在人機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無論媒介技術發展到怎樣的水平,工具的使用都不可能逾越人的主體功能,是在人主導下的功能迭代與形態變革。無論是手抄階段、電報時代還是智能媒體時代,這種基底結構始終潛在規制著人機關系的基本作用邏輯及運動軌跡,成為媒介迭代中的穩定性生產關系架構。
信息傳播是一種價值主體性活動,具有鮮明的精神屬性。人的精神主體性活動通過工具附載、人機互動得到放大。特別是伴隨著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技術等的發展,人的價值理性被深度接駁到機器平臺上,引領著機器智能的決策方向及價值邏輯走向,人機形成了價值共謀關系,并伴隨著機器智能的迅速迭代,人的話語主體力量持續膨脹,形成了更強的思想引領力、價值導向力與文化浸潤力。它帶來了兩方面的發展效應,一是基于特定組織體系與國家治理架構的組織傳播、群體傳播持續強化,與具有深度用戶黏性的市場媒體一起成為穩定的結構化傳播力量,兩者的關系調適與價值導流成為我國傳媒發展的長期議題之一。二是西方國家更容易通過不對稱的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挾裹西方意識形態,形成新的對華文化壓迫態勢,擠壓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空間。加速實現基于人工智能的媒介迭代,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傳播、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提供媒介平臺與技術支撐,成為當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迫切命題。
智能媒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即時通訊技術和物聯網的使用建構了全新的人際網絡圈層,集中表現為利益關系紐帶多樣化、交互主體松散型、實時交互跨域性、關系結構復雜化等特征,與傳統的親緣、地緣、業緣關系結構形成了沖突、替代或疊加效應,加速了傳統熟人關系網絡的裂解,伴生出新的社會交往與交集形態。人際網絡圈層與傳統人際關系結構的持續博弈與彼此適應,社群結構力量、傳統文化審美慣習、基層治理模式、產業集合體等固態力量對人際網絡圈層的沖決,使人機關系呈現出空前復雜態勢。比如傳統話語體系對人機話語空間的強行擠壓,信息傳播“繭房效應”對話語范式與話語內容的片面強化,固化利益結構對人機交互意識通道的強行干預等。復雜社會結構對人機關系的作用形態、作用模式與作用路徑的影響不涉及人機關系本質的建構,但在現實層面極大加劇了人機關系的復雜程度。
從石器時代、金屬時代、蒸汽時代、電器時代到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了工具革命,深刻改變了生產力狀況和社會基本形態,人和工具的關系模式及作用機制也經歷了多重變化。人機關系經歷了人機輔助、人機互動、人機結合、人機融合和超人機融合的復雜演變,帶動了信息生產傳播方式的螺旋式上升。
人機輔助實現了由自發性、零散性、口耳交互型信息傳播向批量“工業化”生產與集群傳播的轉型。電報機實現了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的遠程投送,印刷設備讓書籍與報刊的大規模批量生產成為可能,電影與電視攝像技術的引入架構了新的三維傳播景象。機器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突破了信息傳播的介質束縛與生產力瓶頸。通過在場信息的重新編碼與轉譯,后期的整合加工制作,實現了信息大規模集采、跨地區投送與批量派發,讓信息傳播以生活化方式全面介入普通受眾的生活。基于機器開發及運用的人機輔助模式,架構了“人—信息傳播工具—接收對象”的新型信息傳播關系。這種關系集中表現為線性不可回朔的傳導方式,以人對機器的單向調度和使用為主要運動軌跡,信息傳播工具對人的反向激勵作用尚未體現,多維信息生產與傳播格局尚未形成。
人機互動構建了信息傳播中“人”“機”雙主體的協同運行模式。通過人機關系的合理調適、精準磨合與恰切協作,實現人主體性功能牽引下的機器傳播效能的深度開發; 通過技術賦能與勞動替代,反哺人的文化創造力與媒介執行力提升等,探尋具有高度人機適配性的信息傳播機制,實現傳播效能的迭代升級。當前信息生產傳播中的人機互動主要有四種形式。數據互動,比如信息傳播中數據閉環的打造,人對于數據采樣內容及邊界進行前置設計,大數據計算對海量數據的分層精準處理,人群對機器處理后的數據樣本深度分析所形成信息環流與價值傳遞模式;圖像互動,主要表現為雙重審美邏輯的交互,機器智能對圖像進行審美識別與圖形再造,人對圖像進行含義理解、價值判斷及場景解釋,在人機交互間達成審美共識并運用于實踐;語音互動,指的是信息傳播中基于語音收集、分析、轉譯、應用的人機協作;行為互動,機器通過輸出或顯示設備給人提供大量有關信息及提示請示等,人通過輸入設備給機器輸入有關信息,回答問題及提示請示等。人機互動本質上是“人”“機”二元主體基于信息傳播邏輯的高度互洽,雙方在聯動過程中通過對傳播模式、傳播路徑的不斷調適、系統優化與優勢固化,持續提升傳播效能。
人機結合是人機互動的升級版,實現了人與機器在功能與形制上更加緊密的協同,由二元主體之間的合作轉化為二元主體協同共進式的運作,雖然在內在介質屬性上還存在明顯的區分度,但邏輯方向的一致、行動模式上的一致使二元主體更多地呈現出“一致行動人”角色。人機結合有三重表現形態,信息的機器傳播實現了部分對人傳播的替代,機器傳播與人傳播深度鏈接構成新的復合型傳播形態,人機結合重塑了人人傳播、人物傳播格局。機器傳播成為人際傳播的重要介質,原有的基于社群、職業等形成的固定傳播圈層因為機器介入實現領域重構與圈層疊加,人機結合構建了新型互聯網社區和發展群落,信息傳播場域呈現出無邊界、多樣化、全域化態勢。“萬物皆媒”讓人機結合的覆蓋廣度得到拓展。智能技術在各種載體與平臺上的植入架構了全智能時空,人機結合的載體與空間得到顯著擴容,信息傳導由線性模式轉為智慧通聯的“立體交互”模式,全域實時傳播成為常態。
人機融合是高級智能傳播形態,實現了人機功能的高度智能化、一體化,引領著新的傳播革命。當前人類已經可以通過大數據挖掘、云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整合運用,開發研制寫稿機器人等,承擔定向領域中的相關工作。2015年9月,騰訊的夢幻寫手(Dreamwritter),撰寫了“8月CPI漲2%創12月新高”的稿件,開創了我國機器人寫稿的先河。新華社“快筆小新”、第一財經“DT稿王”、今日頭條“張小明”、人民日報“小融”等寫稿機器人活躍在新聞報道一線。限于當前深度學習的算法能力局限,目前寫稿機器人主要集中在財經、體育、會議和突發事件等程式化新聞的直觀性報道,但他們快速反應、零失誤運行、超長待機等優勢,對新聞從業者差異化能力建構提出了迫切的追問。
超人機融合是指未來具有自主思維、自我提升能力的超級智能傳播主體,這將使人機關系從人機結合重新走向人機分離,由智能機器人獨立承擔相當部分或絕大部分新聞采編與信息傳播任務,實現對人的功能替代。甚至有部分科學家預言,超級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潛在的重要影響。2017年霍金在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視頻演講中談到,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 以不斷加速的狀態重新設計自身, 人類就將由于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 無法與之競爭而將被取代①。從現有的發展基礎看,這種完全替代人類創新思維與價值判斷的智能機器人的出現尚缺乏可靠預期,人在信息傳播中的主導地位不容撼動,但前置性地對未來超人機融合傳播的價值取向及機器倫理進行合理預防與規制,成為當務之急。
人工智能與新聞傳播的深度結合,深層變革了新聞生產傳播樣態,重構了新聞生產傳播流程,實現了新聞生產模式迭代,構建了全新的媒介化社會關系。
大數據、深度學習與智能芯片技術建構了仿人化、擬人化、類人化傳播載體與形態,突破了原有的簡單勞動替代的發展程式,使人機關系由人對低階機器的役使轉向為人與“類人化”機器功能的疊加,并呈現出新聞傳播橫向生產模式重構與縱向功能躍遷融匯發展的態勢。人機關系及作用模式實現了由機械傳動向智能整合的代際跨越。
1.智能媒體人格化的主要表征及其實踐圖景
(1)亞人格化模式的建構
主要表現為類人化思維及能力在新聞生產傳播環節鏈上的技術介入與功能實現,尚未形成全域性、整合性的發展功能替代。當前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新聞集采的智能化。傳統新聞采編與派發投送主要依賴新聞從業人員的手工操作,新聞從業人員在實地看聽基礎上,完成“采寫編評”的生產流程,并在一定通路上進行統一性大眾派發,形成了嚴格規整的線性工作模式。人工智能實現了程式性環節的人力釋放。在新聞集采等環節,人工智能依托大數據庫及精準智能算法,能夠快速完成海量信息的梳理匯總、自動甄別采集、處理與分析,自主完成新聞素材的初級加工。比如Velocity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系統,能在30秒內分析3億個不同的頁面鏈接數據,捕捉與研判新聞熱點、實時追蹤受眾關注度曲線變化,精準厘清輿論發展動態及走向。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技術可以實時完成語言向文字的轉化,無人機可以在特殊環境下完成現場新聞的采制并實現了實時報道。機器的深度介入,讓新聞從業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手工操作時間,解放了新聞生產力,縮短了新聞生產時間,提升了發布效率,通過新聞循環速率的提升加速新聞傳播的社會融入及社會影響力到達。
二是新聞呈現的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原有的單一化真人新聞播報形態,實現了新聞呈現環節的虛擬化與多樣化。2015年12月22日,東方衛視電視新聞節目《看東方》中,虛擬主播微軟“小冰”擔任播音員進行天氣預報,贏得一片驚艷之聲。2017年浙江衛視《E眼看兩會》,人工智能機器人“小聰”閃亮登場,與主持人進行了互動交流。2018年11月,新華社發布了全球首例AI新聞主播,采用真人形象與聲線條件,可以進行24小時零失誤播報,有效解決了傳統機器傳播的形象直觀性與生動性問題,實現了從單維走向二維、三維機器傳播的跨越,加速形成了更加廣泛的大類傳播功能替代。
三是新聞派發的智能化。數據挖掘和智能化分析技術通過對用戶信息索取狀況及媒介使用痕跡的抓取與測量,精準厘定用戶的媒介心理、價值取向及信息需求等,描摹立體化、個性化、可視化的用戶肖像,推進傳播內容的個性化生產,并對其進行分層精準推送,形成了具有高度黏性的傳授關系,深度固化了信息增值及變現通道。比如今日頭條以“你關心的,才是頭條”為定位,打造內容分層聚類、定向推送平臺,累計激活用戶數超7億,月用戶時長超20小時②。美聯社能精準匹配用戶的語言風格,進行個性化的新聞表達,形成不同版本新聞的規模化生產③。
(2)類人格化模式的建構
構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流程化、整合性、集成化新聞傳播模式與樣態。比如寫稿機器人通過智能算法設定,能夠實時輸出具有一定題材范式和規范結構的新聞報道。第一次在機器層面實現了采編播一體化能力建構,具備初級新聞產品的全流程生產能力,實現了在一定產品形態上對人的替代功能。目前新華社“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集納了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語義理解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覆蓋新聞采集、生產、分發等新聞全鏈路環節。封面新聞的“封巢”系統具備了線索采集、寫稿編輯、發布、傳播效果監控及考核等系統化智能,形成了基于全鏈生產環節的初步功能替代。類人格化模式的核心特質是新聞媒介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思維、判斷、自我調適及處理能力,并形成了貫通新聞傳播全流程的整合化自主運作能力,實行了媒介的人格化功能的“系統集成”及實踐運用。
2.智能媒體人格化的功能彌合及其愿景展望
智能媒體人格化發展的加速,其核心指向在于通過“類人化思維”與超級計算、海量存儲的結合,實現媒介運算能力、信息集成和綜合運用能力、媒介形態、傳播通道的高度智能化變革,構建全新量級與層次的媒介發展形態和生態,并帶來新聞傳播從業者的主體功能優化。
(1) 人機關系中的價值引領及路徑規制的強化
新聞傳播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新聞傳播之魂,是未來高度發達人機關系調適的“首要之義”。 智能媒體人格化中的人機關系調適主要體現在人對技術路徑、技術作用邊界、技術作用層級規制等方面。比如在一定范圍內限定技術對政治類、情感價值類、深度分析類傳播的使用,規避算法設計對價值判斷的牽引作用,堅守尊嚴、愛、理想、信念等價值表達的人文性立場。通過算法改造,實行信息推送的“逆向強化”,破解信息聚類定向推送的“回音室”效應;實現價值表達基礎上的功能優化,更好地體現“更快、更全、更大容量、更加多維呈現” 技術變革邏輯的價值適配性等。
(2) 人機關系中的“人”主體功能的迭代與強化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機器化生產環節的精準掌控能力,新聞傳播從業者要從“懂新聞規律”向“懂智能新聞生產傳播規律”轉型,熟練掌握新聞智能生產的規律與特點,對機器介質主體具備良好的應用及把關能力,確保機器智能與新聞傳播特性與規律的恰切結合;第二是深度體驗與思考能力,智能時代機器所不能替代的復雜思維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情感體驗與交互能力構筑了新聞傳播的核心競爭力,傳統新聞從業者從信息傳遞向深度報道、新聞調查、社會觀察等的職業內涵轉型,以更加專業化、更具有說服力的專業判斷解讀復雜現象背后的背景、成因及內在機理,彰顯新時代新聞媒介的深度闡釋力,強化思想引領,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是新興媒介細分工種的遷延能力,新聞傳播智能化變革加速推動了新聞傳播職業形態的精細化分層。新時期在注重傳統采編等通識化能力養成的同時,對于輿論生態曲線和數據結果的精準把握和分析能力,輿情綜合引導及價值牽引能力、新聞消費體驗研判及新聞品質鑒別能力等成為媒體從業人員的重要新興素質。受眾分析員、應用技術創新引導員、社交媒體和社區編輯、社會發現總監、消費體驗總監等被列入“美國十大新興新聞崗位”④。新興素質要求集中體現為基于數據的再處理與深度加工能力,從結構上有效彌補數據智能的不足。
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徹底打破了原有的線性傳播關系,消除了媒介發展的介質壁壘,形成了跨時空、跨地域的立體交互傳播關系,構建了超鏈接、在場化、全域化、立體化的綜合傳播圖景。
1.媒介融合技術對正向傳播關系的強化
長期以來,以廣播、報紙、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和微網端屏為代表的新媒體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架構與運行體系。智能技術的發展沖擊了不同介質媒體的自循環體系,加速了新舊媒體資源、渠道、流程、通路、營銷等的整合,傳統按照介質屬性開展的新聞采編活動逐步歸集為相對統一的媒體生產、傳播與創新鏈,依托于大數據分析、機器自動集采、智能制作、自動派發等手段,實現了一體化、融合性的信息采制、編輯制作、加工處理與分層精準投送。媒介融合通過資源聚合、渠道重整、模式重構、媒介形態的重建,實現了權威公信力、快速應變和處置能力、產業鏈深度延伸能力等的集成,真正形成全域媒介時代的“主流影響力”,實現正向傳播關系的持續強化。
2.虛擬傳播技術對反向傳播關系的建構
VR、AR和MR技術的介入打破了新聞傳播的時空界限,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平面化、實時現場化的敘事方式,將跨越時空的新聞要素集萃在同一新聞場景中,真實復現新聞現場及其關聯背景,全景展示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讓讀者獲得了身臨其境的現場參與體驗,深度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深化新聞傳播成效。VR、AR和MR構建的現實與虛擬交互的強大傳播場景形成了反向傳播的人機關系,先進機器和發達技術對人的審美傾向、閱讀深度、情感沉淀、價值傾向、接受慣習等方面形成了強大而直觀的“文化反輻射”效應。人在技術空間中的深入納入、基于技術的注意力虹吸所建構的“機器向人”的傳播路徑實現了人在傳播體系中功能的“全方位覆蓋”,傳播關系的裂變與多維發散構建了沉浸式傳播的強大文化磁場。當前伴隨著虛擬傳播技術的技術進步和快速市場化應用,未來它將快速地從一種小眾傳播、體驗式傳播、新技術傳播進入到大眾傳播領域。伴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輕量化、制作與使用方式的便捷化、制作成本的低廉化,虛擬現實技術將更多地走向普及,受眾渴望迎來更加豐富、更加生動的“感官享受”。
3.物聯網技術構建全域交互立體傳播關系
物聯網建構了“萬物皆媒”的傳播世界,媒介超越了原有的“專有傳播”的發展形態,將其傳播觸角覆蓋到社會存在的方方面面。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家居、城市大腦等構建的智慧化體系與媒介傳播網絡疊加,形成了全新的立體化綜合信息場域,信息傳播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度枝蔓到社會內部,并通過智能集聚與智慧處理,架構了四通八達的信息交互通道。信息鏈、產業端、生活端在物聯網平臺的匯聚,蝶變出眾多新的產業形態與產業門類,真正架構起了價值凝聚與物理貫通雙向融合的媒介化社會。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媒介+銷售,媒介+生活服務、媒介+教育、媒介+微創業、媒介+現代金融等會持續走上前臺,新的復合媒介形態和跨媒介形態將不斷涌現,社會體系的信息循環將成為社會運動與發展的重要動能。
1.自媒體傳播的場域歸集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微信、微博、短視頻等自媒體迅速崛起,人人都是傳播者,傳統的傳授關系被裂解,原有的單通道媒介傳播方式被迅速分化為多線傳播,且不同主體在資源獲取、傳播影響力、市場份額等方面維持著持續緊繃關系,對自媒體傳播的監管及其輿論可控性一度成為我國媒介治理的重要課題。當前大數據的精準測度對自媒體輿論生發傳播形成了全鏈追蹤,自媒體輿論的可控性大幅增強,主流媒體對自媒體以及整體輿論場域的精準引領、政策規制及文化干預能力持續提升,自媒體傳播由傳統的離散性話語內容、隱蔽性話語平臺、多元化話語價值、碎片化話語形態、易變性話語傾向等逐步轉化為基于一定話語平臺、具有一定話語規范約束、可控可視化的傳播集合體,游離化的話語場域得到有效扭轉,場域逐步歸集到主流輿論影響邊界內。
2.傳統媒體發展關系重塑
不同層級媒體的平臺通道重構。在維持與鞏固四級辦臺模式、強化國家頂層主流媒體權威話語表達的同時,基層媒體因為全媒體化的底層資訊集成優勢、信息傳授及營銷聯動優勢、區域文化滲透與產業深度附著優勢等,極有可能突破原有的政治層級規格束縛,涌現各具競爭力的區域新型傳播媒體,重構我國傳媒發展版圖。大眾與專業傳播分層導流。人工智能技術的通用性、開放性以及精準定位特質,加速媒介在社會結構中的深度融入和專業歸位。大眾傳播不僅僅是新聞資訊的供給者,同時成為社會重要信息基礎設施,深度介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各個方面。專業傳播將在分層傳播市場上占據更大份額,成為融合專業資訊供給、專業創新實踐、專業傳播、專業創造、關聯產業孵化、專業智庫等集成綜合體,通過媒介傳播力、科研創新力、產業經營力等的整合,持續拓展專業話語權,凝聚具有極強黏性的專業受眾群體,形成穩固的專業傳播市場。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引發了人機關系的深刻變革,構建了全新的新聞傳播圖景。但無論技術如何迭代,都必須在新聞傳播規律和文化語境中活動,都必須與國家的政治道路與傳媒管理體制高度適配。也只有建立在中國國情基礎上的傳媒技術創新,才能真正引發傳媒的深層變革,這也成為貫穿人機關系演變始終的一條鮮明主線。
注釋:
① 何懷宏:《奇點臨近:福音還是噩耗——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最大挑戰》,《探索與爭鳴》 2018年第11期。
② BUSSINESSANALYSIS,《今日頭條深度分析報告》,2018年6月。
③ 喻國明:《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智能傳媒運作范式的考察——兼介美聯社的智媒實踐》,《江淮論壇》,2017第3期。
④ 陳昌鳳:《工具理性VS價值理性:智能算法時代的信息價值觀》,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2017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