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峰 馬俊倫
(廣西國有派陽山林場,廣西 寧明 532500)
馬尾松幼林是否能夠表現為優良的幼苗生長狀態,將關系到與之有關的造林模式。在施行造林的全過程中,妥善設計造林密度是關鍵。合適的造林密度,有益于馬尾松幼苗吸納足量養分,也符合現階段開展馬尾松造林的基本目標。此外,在涉及空間利用時,應當結合當地土壤和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用于培育馬尾松幼林的技術手段與措施。
試驗中,選擇800 m海拔的種植馬尾松試驗區。該試驗區整體上覆蓋黃土層,呈現較大坡度和較深的切割深度。同時,試驗區具備相對顯著的土層厚度差異,總體可達1 000 mm的年降水與15℃的年均溫。從立地指數來看,試驗區處在17~20的立地指數范圍。當地土層欠缺豐富的鉀肥與磷肥[1]。可見,該試驗區體現為典型性特征,可以得出馬尾松幼林受到造林密度給其帶來的多層次影響。
營林部門通過運用定量試驗的途徑與方式開展全過程的馬尾松栽培測試,在此前提下全面測定種源選擇、造林密度與立地情況。經過綜合性對比探究,技術人員可以給出幼林生長和造林密度之間的關聯性,因地制宜地構建馬尾松幼苗最優的造林體系。具體選擇相應的造林密度時,針對不同種類的馬尾松幼苗應當設定相應的造林密度,以全面保障馬尾松幼苗能夠順利存活,并且加快幼苗生長速度。
從當前現狀來看,亞熱帶的較多地區都致力于栽培規模較大的馬尾松樹種,而與之有關的造林措施也體現為多樣性。有關營林部門栽培馬尾松幼林的基本目標在于全面培植用材林,顯著提升馬尾松產能。具體栽培幼林過程中,關鍵在于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造林區域,還需確保適中的造林密度。如果設計較大的造林密度,那么幼苗很難獲取必需的充足養分;如果設計較稀疏的造林密度,則會占據過多的林地面積[2],減損馬尾松的營林效益。
本質上,馬尾松造林是否能夠優化設計的造林空間,直接關乎幼苗生長的實效性。營林部門在設計馬尾松造林時,應當將關鍵舉措落實于造林空間的全面配合和妥善利用。具體而言,最好將馬尾松幼苗種植于向陽坡與背風坡的部位[3],以保障其符合降水充足、光照充足的基本條件。此外,造林過程中,可以選擇將幼林種植于土壤較肥沃的位置。在適當調控造林密度的前提下,顯著節省造林空間。
馬尾松幼苗很容易受到林分密度給其帶來的某些影響,尤其對于人工林而言。但是,在確認林分密度的過程中,對其中涉及的市場需求與其他有關要素應當全面予以考量,從而實現定向性的馬尾松幼林種植。因此,林分密度與培育馬尾松效果之間具備顯著的關聯性。一般情形下,密度調控措施應當側重于初期的造林密度,通過運用定向收集的措施獲取實時性的馬尾松造林數據。
林分密度除了受樹木高度的影響以外,還可能受到樹木胸徑與其他有關指標的影響。例如,針對單株栽植的馬尾松而言,如果顯著擴大現有的林分密度,那么與之相應的林木蓄積量也將由此出現改變。因此,幼林生長形狀很可能受到造林密度的影響。在造林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造林密度等要素,還需密切關注各個時間段的幼林生長趨勢。
林業生產存在較大可能受立地質量的影響。對于馬尾松而言,立地條件的選擇將會給其帶來直接影響。例如,在坡位下降的狀態下,處于上坡部位的馬尾松幼苗呈現較慢的生長量,直接影響后期馬尾松的蓄積量和出材量。同時,馬尾松的生長會受到種源選擇的顯著影響,在改變現存馬尾松種源過程中,馬尾松幼苗也會呈現與之相應的各項指標轉變[4]。
可見,相關營林部門需掌握最優的馬尾松栽培技術,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首先,必須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種源。其次,選擇適宜種植馬尾松的立地條件和適宜的氣候條件。最后,施肥。造林后土壤中的肥力不斷下降,當土壤中欠缺必要的鉀肥或者磷肥時,需及時施加一定的復合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化學元素,促使馬尾松幼林健康生長[5]。
馬尾松生長于亞熱帶,須全面關注馬尾松幼林的空間利用狀態和幼林生長趨勢。近些年,林業部門高度重視馬尾松造林,針對立地選擇、造林密度控制與種源選擇給予了妥善處理。因此,馬尾松造林需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宗旨,通過靈活控制造林密度來拓寬幼苗生存空間,從而全面優化綜合造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