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政
(南陽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南陽 473000)
弓形蟲病是由剛地弓形蟲感染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病原可感染多種哺乳動物,如豬、奶牛、羊等,還可感染人,對人畜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脅[1-2]。奶牛可感染弓形蟲病,其臨床癥狀表現有所差異,主要與弓形蟲寄生部位和患病奶牛的機體免疫性能等有關,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熱、繁殖障礙等,甚至導致患病奶牛死亡[3]。2018年10月初,河南省南陽市某規模化奶牛場爆發以發熱、食欲不振和繁殖障礙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疫病。筆者通過臨床與病理診斷及實驗室診斷結果,判定為奶牛弓形蟲病感染引發,并通過藥物治療及時控制了該疫情。
南陽市某奶牛場飼養奶牛約120頭,養有家貓。2018年10月初,該奶牛場部分奶牛出現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發熱等臨床癥狀。養殖戶對發病奶牛進行抗生素治療,且在飼料中添加了適量開胃健脾的中草藥,起初有一定療效,但停藥后又出現同樣的臨床癥狀。隨后,有部分妊娠奶牛出現流產、死胎等繁殖障礙疾病,且有8頭奶牛死亡。
通過對發病明顯的奶牛臨床癥狀進行觀察,發病奶牛好躺臥、精神不佳、采食量較正常奶牛明顯減少,反芻頻率減少;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發熱,體溫約為40℃;糞便干硬,黑色,帶有血絲。嘗試將其中2頭發病奶牛扶起,但其不能自主站立,且肌肉緊繃。
解剖其中一頭發病嚴重的奶牛觀察其病理癥狀發現:患病奶牛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淋巴結有出血點,且不同程度出現腫大;肺部有充血,且切面多泡狀液體流出;腎臟腫大,部分壞死;胃腸道粘膜出血、壞死等。
根據發病奶牛的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結果,初步判定發病奶牛是由弓形蟲病感染所引起。為了進一步診斷該病,隨機挑選發病奶牛10頭,采取頸靜脈采血方式采集血液樣品10 mL/頭,將血液樣品室溫靜置3 h后,吸取上清入潔凈的EP管內,低速(2 500 rpm)離心5 min,取上清進行弓形蟲抗體檢測。結果顯示,被調查的10份奶牛血清樣品均檢測為弓形蟲抗體陽性。由于該奶牛場未接種弓形蟲疫苗,而血清中檢測到弓形蟲抗體則可以判定被檢奶牛感染弓形蟲病。
由于弓形蟲具有較高的傳染性且部分奶牛即使感染該病也可能處于隱性感染階段,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不能僅僅局限于發病奶牛群。對發病明顯的奶牛群肌肉注射復方磺胺對甲氧嘧啶鈉注射液(25 mg/kg),每日用藥1次,連續用藥3日;對未發病的奶牛群使用相同的藥物,但劑量稍低,為15 mg/kg,1次/日,連續用藥3日;對發病明顯的奶牛群肌肉注射適量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注射液,促進奶牛提高免疫力和恢復機體。2周后對該奶牛場進行回訪,負責人表示奶牛群全部恢復健康,不再發病。
弓形蟲病為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病原可感染多種宿主,其中包括奶牛和人類,對奶牛和相關工作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脅[3]。奶牛感染弓形蟲病較為常見,且我國部分地區奶牛弓形蟲病感染情況較為嚴重[4-5]。部分養殖戶對奶牛弓形蟲病的診斷和防控不了解,即使奶牛場發生該病也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給養殖場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于奶牛弓形蟲病的治療,磺胺類藥物是首選。只要持續用藥,可迅速控制和治愈該病。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磺胺類藥物時,可在首次使用時加量,效果更好。由于弓形蟲的終末宿主為貓,養殖場要想對弓形蟲病進行有效防控,首先應該禁止養貓,且防止外界野貓進入養殖場內覓食;定期隨機抽選20.0%左右奶牛群進行弓形蟲抗體血清學診斷,一旦發現有弓形蟲病陽性奶牛,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并對其他假定健康的奶牛群進行藥物預防;加強奶牛場的衛生管理情況,定期清理奶牛場內的糞污,將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定期打掃和消毒處理奶牛場,且定期更換消毒劑種類;堅持自繁自養,對引進的奶牛應該提前進行疫病血清學或病原檢測,禁止引進弓形蟲病陽性的奶牛,防止感染場內的健康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