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華
(江門市新會區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 江門 529100)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追求已經從基本的溫飽問題變成現今的健康養生,如參與健康運動、進食養生食譜以及尋覓養生景點等。隨著群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健康養生產品火熱興起,其中新會陳皮可謂街知巷聞。陳年柑皮在大街小巷和旅游景點隨處可見,陳皮、陳皮菜肴近年來還與普洱結合,發展了新品——柑普養生茶。當前,新會陳皮及其發展品需求量日益俱增,還與京東網商平臺簽署了線上網購。
隨著新會陳皮產業的蓬勃發展,柑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柑果產量快速增長,新會柑果加工產生的廢棄物不斷增多。目前,被珍惜的價值集中在柑皮上,造成了大量柑肉因吃不完、保鮮難、處理成本高而一度被丟棄。每年柑果豐收,取皮去果,剝皮后的柑肉連天匝地,成為無人問津的棄置品。據媒體報道,新會區柑肉丟棄量每年高達8萬t。丟棄后的柑肉發酸發臭,影響城市和鄉鎮環境衛生,污染空氣和水體。因此,柑肉處置問題刻不容緩。
正宗的新會柑肉水分少、口味偏酸且回味苦澀,一般人并不喜歡食用,且柑肉易腐爛、難以保存,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難度大。但是,有機體消化始終是解決柑肉數量的一個有效辦法。經過長時間研究和訪問生物學專家,終于找到能消化柑肉的物種——亮斑扁角水虻。
亮斑扁角水虻俗稱黑水虻,英文名Black Soldier Fly,拉丁學名Hermetia illucens,中文學名光亮扁角水虻,是雙翅目(Diptera)水虻科(Stratiomyidae)扁角水虻屬(Hermetia)的一種腐食性資源昆蟲,主要分布在我國北京市、山東省、陜西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福建省、云南省以及四川省等地,而國外的美洲、非洲、澳洲、新西蘭和多個太平洋島嶼上有它活動的蹤跡[1]。黑水虻的分布雖然廣泛,但受限于成蟲壽命短、孵化期長、天敵因素等,野生黑水虻的種群密度偏低。與家蠅相比,黑水虻具有無可挑剔的環境安全性,自然種群密度低且穩定,不構成生態威脅,成蟲不攜帶病菌,不是任何一種形式的衛生害蟲或農業害蟲。成蟲壽命短,沒有進入人居環境的習性,因此將其作為固體有機質廢棄物(如廚余垃圾、養殖廢棄物、食品加工下腳料等)的生物媒介昆蟲,具有普適性強、環境安全性高、取食范圍廣泛等優勢。黑水虻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生產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廣泛、吸收轉化率高、飼養成本低以及動物適口性好等特點,對于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實現畜牧業循環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黑水虻養殖資源化利用技術通過黑水虻的采食實現柑肉、米糠、麥麩(養蟲基質)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合成新的昆蟲蛋白及脂肪酸資源。采食后排出的昆蟲糞便為優質生物肥料[2]。黑水虻采食過程會培養出大量有益菌群,經過其幼蟲不斷蠕動產熱及微生物發酵的共同作用,經采食的基質大量散發熱量,不斷向外蒸發水分。經過15 d的采食處理,黑水虻分解消耗基質,收獲幼蟲、蟲砂、蟲蛻等。具體的消化流程簡述如下:
①將麥麩、米糠、果汁(柑肉榨汁)混合加入蟲卵,柑普茶生產季節會加上新鮮柑肉,控制濕度和溫度進行孵化,孵化時間為2 d。部分柑肉在非收獲季節進行榨汁儲罐,榨汁后的果肉渣用在養蟲基質調配上。
②幼蟲孵化出來后移出孵化室,經過15 d的培養,幼蟲到達三四齡。
③一個月后培養成成蟲(6齡),可出售成蟲活體,用作活體餌料或烘干制成粉末用作飼料原料或制成蛋白粉。
④部分成蟲會繼續培養,移到羽化室進行羽化,繁殖交配,產卵。然后,通過篩分把蟲砂、蟲蛻、蛹殼分離。蟲砂與未消化完全的麥麩、米糠可用作有機肥料原料,用于園林綠化;蟲蛻可用于醫療用手術線研發;蛹殼可用于提取甲殼素(用于皮膚修復)。未消化完全的柑絡可用于入藥。蟲砂、柑核屬于農林有機質,可用于有機肥料原料,實現資源化利用。
柑肉營養價值和藥效不容忽視。經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廣州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江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檢測顯示,柑肉粗多糖和總黃酮成分含量非常高,每100 mL含粗多糖≥1 900 mg、總黃酮≥150 mg。總黃酮含量是蘋果的25倍,蜜桔的20倍,苦瓜的11倍,香蕉的8.7倍,葡萄(巨峰)的6.7倍,草莓的5.3倍,山楂的3.6倍[3]。
眾所周知,酵素具有清理腸道、增強免疫力、減肥通便等功能,而柑肉具有此應用。通過制作酵素飲料,解除群眾對肉感的不滿。通過新會柑果肉和新會陳皮加上益生菌、枸杞子、山楂、黃精等藥食同源的藥材調配,提升柑肉自身的營養價值和口感。酵素飲料不僅具有產品價值,而且是一種處置柑肉的新方法。
發酵原理。使用菌種為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發酵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均屬于乳酸菌。乳酸菌為厭氧菌,主要進行無氧呼吸。柑果中的糖分和添加的糖在多種乳酸菌微生物的共同參與下,在常溫條件下,糖類分解成乳酸,化學反應式為C6H12O6→2C3H6O3(乳酸),還會生成其他物質如醇類、酯類等有機物,產生輕微異味。
發酵流程。柑肉除雜去籽后破碎,破碎后的新會柑碎果肉與糖、陳皮按比例(100∶10∶1)混合,之后添加約0.005%的菌種,充分攪拌混合后分裝到不銹鋼發酵罐和發酵膠桶。在常溫條件下,在發酵容器內靜態密封發酵3個月至1年。發酵沒有使用過敏且副作用原料,經過720 d發酵,無添加化學用劑、自身不產生廢水、無重大污染,柑肉完全轉發成飲料或者保健品,符合固廢資源化利用原則,方案處理方法可行。
曾經網傳柑肉內的檸檬酸和鋅釘可形成小電壓回路推動LED燈亮。這雖然被視為柑肉處理的方法,但是實驗后的柑肉沒有得到有效處理,最終以固廢形式丟棄,且造成了本身價值的浪費。柑核屬中藥材,味苦性質溫和,無毒,具有補腎、止痛和理氣等多種功效,多與杜仲等配合使用。
柑核提取難度不大,通過破碎分離機打碎柑果肉,實現與柑肉的分離,而柑核經烘干設備烘干后作為藥材出售。柑果肉經壓榨去除大部分水分后形成柑肉果渣作為飼料外售。制作過程要注意壓榨液的處理。
此外,柑果中籽含油量達20%以上,經過上述烘干、去殼等處理后,總脂肪含量為50.3%。柑籽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保健作用,成分及其相對含量是十四酸0.047%、十五酸0.039%、十六酸24.94%、十六酸-烯酸0.25%、十七酸0.21%、十八酸7.73%、油酸27.26%、亞油酸34.31%、亞麻酸3.61%、二十酸0.78%、二十碳一烯酸0.20%、二十二酸0.22%、二十四酸0.40%[4]。
油脂提取方法有壓榨法、有機溶劑提取法、超臨界萃取法。目前,溶劑法生產過程中存在溶劑殘留、提取率低等問題,一般常用經濟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壓榨法。
柑籽內檸檬苦素類相對脂肪酸較低,含量測定為0.43%。但是,作為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和制作抗腫瘤藥品,具有一定的提取價值。提取原理依據成分的極性和溶劑極性相似原則,采用丙酮提取-結晶分離法、熱水提取-樹脂吸附法、超臨界二氧化碳提取法、超聲波循環提取法等方法。其中,超聲波循環提取法較常用,工藝如下[5]:柑核→烘干→粉碎→脫脂→浸提→超聲波提取→脫脂→結晶→完成。
檸檬苦素類富含雜質,需要分離和純化。常用辦法有柱層析法、制備型號高效液相法、結晶法、萃取法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多次提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推廣,踐行普民,人民環保意識日漸增強。近年,葵鄉人民針對柑肉帶來的環境問題,開拓民間智慧,研發了不少“民間良方”,其中柑餅、柑果醬、白蘭地酒、酵素潔凈劑是合理利用柑肉的新途徑[6]。其中,柑餅、柑果醬、白蘭地酒已被新聞媒體和生活雜志、網頁廣泛介紹,而酵素潔凈劑主要將發酵的酵素加入常見的潔凈劑,實現了高效潔凈效果。
柑果加工產生的廢棄物數量龐大,長期堆放異味擾民,滲濾液污染水體和地下水,影響景觀,積蟲引鼠,容易滋生疾病,造成多方面環境問題。通過有機體消化、制作酵素、柑核提取等方法,大力提升新會柑的綜合利用水平,變廢為寶,實現農作物副產品資源的高效利用,解決柑肉圍城問題,避免柑肉資源浪費、腐爛變質而造成經濟損失,滿足農產品多元化供給側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業增值增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對其他農副產品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