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譽婧
(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生態宜居,而生態宜居的前提是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主要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長期不變的策略,做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三權分置”制度。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糧食產業的快速發展,糧食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民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加重了土地的重復使用利用,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使用的化肥超出了土地資源所能承受的負荷,導致土地資源被污染荒廢,不可持續利用。
隨著城市的環保監測機制越來越嚴格,城市人力成本越來越高,大部分企業工廠不得不遷移到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環保要求相對較低的欠發達地區,而鄉村需要振興,經濟需要發展,人力成本也相對較低,大量企業工廠遷移到鄉村,導致原本脆弱的鄉村生態土地系統被污染[1]。
鄉村經濟振興過程中,大部分鄉村政府會對鄉村的土地進行規劃,工業用地不斷增加,許多鄉村的耕地被大量征用,導致可耕種用地不斷減少,鄉村土地資源利用出現了不合理現象。沒有實現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合理化,使得土地資源被浪費,不能實現對鄉村土地資源的最大開發利用。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是,為了經濟效益,許多鄉村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處于過度開發的狀態,導致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如鄉村土地表面的農藥污染、草地和土地不斷荒化、水土流失不斷加重及可耕種面積不斷下降。我國土地的沙漠化程度也不斷增加,約占我國土地總面積的19%。同時,過度開發會導致我國的經濟損失,因此需要加快對我國土地資源沙漠化的整治工作。
我國是礦物質資源大國,稀土資源、煤資源及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對礦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對土地資源破環嚴重,礦物質的洗練產生大量的工業污染,對鄉村土地和水資源破壞極大。據統計,有超過2 000萬hm2的重污染土地面積,約占我國耕地面積的20%。重金屬對土地的污染,影響了土地的肥力,導致我國糧食的減產。
有效的環保監督機制能夠大量減少人對鄉村土地資源環境的污染。加強鄉村環保紀檢檢查以及強化環保執法檢查工作,縣級環保部門應該做到對鄉鎮環保勤檢查,對轄區內的鄉鎮企業做到不定期與定期的環保檢查,做到執法檢查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常規化,對違反環保相關法律的企業加以嚴懲。
完善的土地法律體系是鄉村土地開發利用的準則。所有鄉村土地的開發利用都必須在法律體系的規制內,做到合法、合規開發利用鄉村土地資源。通過法律手段規范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開發觀念是延續鄉村文明的關鍵,是造福未來的舉措。加強鄉村村民可持續發展觀念,做到土地資源不濫開發、過度開發,對耕種土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減少土地荒化面積,降低鄉村土地水土流失的程度,規范工業用地[2]。
鄉村土地的污染破壞是廣泛存在的問題,對已經被破壞和污染的土地進行二次整改工作是降低土地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污染土地進行整改,做到對環境恢復的最優化。
鄉村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追本溯源是人類對環境的開發利用,鄉村土地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有利于鄉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最大化、環境保護最優化。
目前,我國經濟由追求高速發展向高效高質發展轉變,在鄉村振興政策下,對鄉村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當更加注重高質高效發展,更加注重土地資源開發的合理化,注重對鄉村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建立完善的鄉村土地資源開發法律體系,加強對鄉村土地環境污染的監管,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有法可依,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