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平
(云浮市國有林場和森林公園管理總站,廣東 云浮 527300)
森林是陸地的重要生態系統,愛護森林、保護森林、珍惜森林資源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根基和保障。加快發展林業建設,不僅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而且能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林業工作者需確立合理的森林資源管護目標,針對林業工作情況和工作內容進行調整與設計,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同時,2019年全國兩會報告中提出了關于“綠色”和“生態”的環保理念,對林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多挑戰。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林場資源管理目標,就是把生態系統修復得更好,筑牢生態屏障,建設美麗中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結合國有林場發展需求進行項目構建,促使管護思路契合時代所需。
在國有林場的發展過程中,需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全面提高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使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確保國有林場和諧穩定發展。由此,在森林資源的管護過程中需確立相應的生態目標,并結合綜合性管護方案和管護模式進行效益評定和方向測定,促使管護模式能契合時代要求。
森林管護技術也具備相應的社會價值,主要是因為該技術形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實踐效益相統一,能通過相應法律理念和法律體系確立出優化辦法,有利于提高林業市場效益[1]。
在傳統林業資源配置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基礎資源建設、規劃、使用問題的不協調,導致諸多管控項目無法落到實處。
受傳統造林理念投資傾斜方向的影響,存在管護建設不科學問題,進而導致森林資源使用及實際需求配置管制過程出現經濟糾紛,無法將合理經營理念貫徹到實際資源配置及使用中。同時,某些資源開發過程中會出現樹種計劃和選擇規范度不高,導致樹種無法全面適應土壤環境或地區氣候環境,森林管護模式仍然存在較為顯著的問題。
合理協調各類森林資源,結合新時期管護方案進行協調實踐,有利于全面構架一個現代化的護林模式,對于提高林業資源配置效率有積極作用。首先,在樹種的選擇與配置中,根據市屬國有林場的生態環境情況進行分析,以設計出較優的森林資源培育方案,優化相應的配置模式。其次,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增加森林蓄積量,提升景觀效果。通過相關預防措施,減少森林火災、病蟲害等情況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再次,結合森林景觀對林場生產道路進行深度設計,構建特色形式的林間道路。科學協調生態發展和道路之間的功能性,使林間道路具有審美功效和使用功效。最后,在基礎資源配置中,需保證各類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減少資源分配不合理或規劃不協調的情況,有利于提高林業資源的管護效果。
完善相應法律體系設計并結合林業的管控方向進行深度配比,有利于使投資配比更為均勻。首先,結合森林資源的保護方法落實相關可持續理念。根據配置方向確定相應的管護責任和管護內容,不僅有利于控制資源損耗,而且能提高森林利用率。在此過程中,需加大對管護體系的投資力度,對各類模式予以審批,必要時采用相應管理、監督方案分析投資情況。
通過采用上述模式對所有森林管護要求、投資要求進行協調配置,有利于構建以生態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形式。由此,需落實相應稅收體系,以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為原則,降低亂砍濫伐現象的出現概率[2]。同時,需采用相應經營、決策機制進行協調配置,結合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社會理念協調管控制度,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完善管護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結合不同發展形式落實教育工作,引導管護工作人員能悉知新時期林業發展的生態發展原則,有利于構建協調的自然空間。由此,需結合以下模式完善、改革管護工作內容。
首先,需落實相應管護檔案。根據森林資源的檔案數據進行協調控制,采用層次化理念對當地樹種的規劃形式進行配比,有利于為后期管護提供合理的配置技術。此時,需采用信息化管理技術對所有檔案進行協調控制,根據相應管控程序和管控模型分析當前管護發展情況。
其次,需結合當地生態情況落實相應工作計劃,根據新時期林業管護技術確立工作任務的可行性,具體需重視以下流程的審查:①分析市屬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多樣性特點,根據樹種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進行整合分類,構建“封育”模式的養護方案,促使當地的林業資源能在此過程中得到修復;②確立合理巡山計劃,要求各管護小組以相應監測方法統計出巡山的問題,如可設定月巡山頻率為26 d(按每月31 d計算),并在巡山中分析樹種砍伐、樹種死亡方面的問題,通過對此類問題進行探究,初步給予相應控制方向,并將所有資料上傳至相應數據庫;③制定宣傳計劃,采用互聯網平臺宣傳管護方案和管護目標,提高核心管護技術的有效性。
最后,需強化各部門的管控責任,結合當前森林法律體系內容進行深度探索,根據部門控制需求確立相應的實踐規則,確保這項操作能秉承以下實踐類目進行方向控制:①劃分林業資源管控界限,并結合資源配比、使用方法,提高管控效用,在此過程中需引入林業專業專家,要求專家審查“公益林”模式背景下的管護形式;②確立審批流程,要求林業工作者能在實際巡視中配置至少2名及以上的主管監管人員、45名及以上的專職監理人員,幫助林業工作者完善相應的項目管控模式[3];③減少森林濫用概率,落實部門的審查及行政責任,對違反制度的工作者進行處罰,同時借助相應管控辦法分析管護過程中的病蟲病害情況。
將森林防火設計和病蟲害設計內容融入設計規劃當中,降低災害對林業發展的危害。
防火組織設計中,應樹立預防意識,綜合分析當地氣溫因素和降水因素,結合森林火災的發生情況進行宣傳教育,使所有工作者都能具備較好的防火意識。同時,宣傳過程中需注意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教育,以消除火災為根本目的,從而深化人們的防控意識。
病蟲害防治也是重要的管護技術之一,強化此類病蟲害防治方案,同時采用相應控制規劃進行協調控制,保證所有防控要求的合理性。蟲害控制中,工作人員需重視以下方面的控制要求:①融入動態化管控模式,在動態控制中分析所有林業資源和林場的基本運營方案,以確定相應的防控技術,降低蟲害對植株根系的損害[4];②分析市屬國有林場及森林公園附近的工業企業,綜合性調研酸雨對植株功能的損害;③構建護林區及防護區,對當地綠化率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落實相應的聯合監管要求。
合理確保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規劃及使用方案,并采用相應控制思路和控制策略改善管護工作模式,對于構建一個生態型的林業空間有積極作用。同時,工作人員需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內容,進而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