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秀
(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在農業生產中,病蟲害是對農業產量影響最大的問題,玉米種植同樣如此。目前,在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防治措施針對性不強而造成防治效果不佳的問題。同時,近年來環境的變化也讓病蟲害的抗藥性及種類產生了變化,加大了玉米病蟲害的防治難度。為了有效防治玉米病蟲害,從事農業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加大了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力度,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減小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是常見的玉米病害,其致病菌都屬于半知菌類。玉米感染大斑病及小斑病后,都會影響玉米的生長,且隨著感染程度的加深,對玉米產量的影響也有著相應的變化。大斑病通常是由于種植地區濕度過高引起的,當種植區域內濕度高于80%時,易出現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發病條件為高溫度和高濕度,因此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病較為嚴重,通常是連續陰雨后易出現該病癥。由于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都有三四天的潛伏期,所以陰雨天后需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有可能大規模發生玉米大斑病或小斑病。
玉米黑穗病也是一種常見的玉米病害,該病癥通常發生在玉米花期,發病時會影響玉米雄穗的發育,進而影響玉米的生長生育。玉米黑穗病的病原菌為孢堆黑粉,可以在土壤中潛伏一個冬季,在第2年春季溫度、濕度條件合適的情況下開始傳播,潛伏期較長,所以如果不做好預防工作,會使種植區域大發生玉米黑穗病。
玉米黏蟲是一種危害玉米的常見蟲害,其屬于夜蛾科,由于該害蟲繁殖能力較強,一年繁殖3代幼蟲,因此在玉米不同生長階段均會威脅玉米的生長。玉米黏蟲的幼蟲會大量蠶食玉米葉片,進而降低玉米植株的光合能力。當玉米黏蟲發生規模較大時,受害最嚴重的玉米植株將只剩下中間莖稈,最終導致發病玉米植株個體難以結實。玉米黏蟲的發生會嚴重為害玉米的生長,降低玉米的產量,因此必須重點治理。
玉米種植區域濕度較低時,易出現玉米紅蜘蛛蟲害。當出現玉米紅蜘蛛蟲害時,如果不能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會影響玉米的生長,讓玉米出現早衰和倒伏問題。玉米紅蜘蛛具有繁殖能力較強、繁殖速度較快的特點,因此如果發現玉米紅蜘蛛后不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治理,會使其危害面積迅速擴大,最終導致玉米產量嚴重下降。
種植人員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及土壤環境,做好玉米品種的優選工作,可以確保玉米更好地生長。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有利于減少病害的發生。另外,玉米包衣劑的使用可以為玉米種子提供保護,不僅可以抵御致病病原菌的侵害,而且能有效防止玉米種子被害蟲蠶食,進而提高玉米的成活率[1]。在選擇玉米包衣劑時,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常見的玉米病害種類選擇更有針對性的包衣劑,并根據包衣劑的使用要求控制好使用劑量,做好拌種工作,以保證包衣劑的使用效果,達到更好的防治功效。
在進行玉米種植作業時,種植人員首先應做好整地工作。對種植區域的土壤進行深耕,不僅可以讓種植區域的土壤更加松軟,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而且能通過深耕作業將土壤中的病原菌裸露在空氣中,通過長時間的晾曬滅殺這些致病的病原菌,同時減少土壤中的蟲卵數量。通常在玉米收獲后進入冬季前,應對種植區域的土壤進行翻整,翻整深度應控制在20~25 cm,翻整過程中可以同時清理其中的雜物,通過一個冬季的晾曬可以凍死土壤中的蟲卵和病原菌,如玉米黑穗病的病原菌和玉米黏蟲蟲卵。在玉米播種前對種植區域的土壤再次進行翻整,不僅可以保證土壤松軟,而且能進一步減少土壤中的蟲卵、病原菌數量,進而為玉米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
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可以及時發現早期蟲害和病害,再通過相應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病害、蟲害的危害,進而保證玉米的產量。根據病害的發生規律,應在病害高發季節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在連續陰雨天放晴后,及時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玉米種植區域進行噴灑,以有效預防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發生[2]。
種植人員一旦發現病蟲害,應根據病蟲害的種類進行針對性的防治。例如,發現帶病病株時,可以通過噴藥或拔除的方式進行防治,拔除的病株應在遠離種植區域的地方進行集中深埋處理;針對玉米黏蟲這種蛾類害蟲,可以使用誘導劑誘殺成蟲,并定期對誘殺成蟲的裝置進行清洗,防止裝置上攜帶蟲卵;控制種植區域的濕度,當濕度較低時,應對種植區域進行澆水作業,以防止紅蜘蛛的產生;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對規模較大的種植區域,可以每隔六七行設置1~2 m的隔離帶,以阻隔蟲害的傳播,再結合化學藥劑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紅蜘蛛。
種植人員應重視整地、選種等工作,并加強田間管理,為玉米種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結合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進行防治,以在保證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好的基礎上,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