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由于農戶化肥施用不當所導致的面源污染嚴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為政府大力推廣的綠色農業技術有助于改善這種局面。基于我國蘋果主產區陜、甘、魯、豫1 079個樣本農戶微觀調研數據,借鑒舒爾茨農戶“有限理性”理論分析框架,采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分析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動態采納行為影響因素,運用ESR模型考察農戶采納該技術所帶來的農業收入變化。研究發現:(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率不足,74%的樣本農戶未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7%的樣本農戶經歷測土但并未完全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只有19%的樣本農戶完全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2)多重因素影響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3)農業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農戶更愿意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該技術可提高年均農業收入的比例為8%。政府應在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加快土地流轉、給予農戶技術政策補貼、提高農戶技術認知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關鍵詞:綠色農業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收入效應;Heckman兩階段模型;ESR模型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9)03-0121-11
引 言
我國農業主要依靠“高肥高藥”等粗放生產方式以年均4.6%的速度持續增長了40年,同時農業污染也成為了嚴重的面源污染。農戶化肥施用不當是導致農村土壤污染最主要的因素,灌溉或雨水沖刷進而導致水資源與空氣污染,從而形成了土壤、水資源和空氣污染的惡性循環[1]。1995-2016年我國化肥施用總量由3 594萬噸增長至5 984萬噸,施用強度由15.6千克/畝增長至24.2千克/畝,遠超國際化肥投入警戒標準15千克/畝,農業施肥增產效應持續下降,化肥有效利用率低至33%[2]。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綠色農業技術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發展,具有“節量”“現代”與“低污染”等特點[3]。自2005年以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為我國政府大力推行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不僅能夠促進農戶的節支增收,而且有助于改善因化肥施用不當而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農戶是綠色農業技術的終端需求者,是否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將影響該技術的創新及推廣效率。本文梳理了相關文獻,一是農戶測土配方技術采納行為影響機理研究。張聰穎、張復宏、馮曉龍、葛繼紅等分別運用PSM模型、二元Logit模型、Probit模型對于農戶該技術采納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4-7]。張成玉、高輝靈、王世堯等分別從農戶采納動機、采納意愿、采納決策等視角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農戶采納該技術的動機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周圍農戶技術采納情況、價格與預期產量等多重因素影響農戶采納決策[8-10]。韓洪云等采用T檢驗和Bivariate Probit模型發現農戶“未采納”“部分采納”和“完全采納”該技術行為在效果上存在顯著差異[11]。二是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收入效應研究。張成玉等通過建立糧食作物的單產函數發現水稻和小麥采用該技術單產分別增加32.35千克和36.07千克,農民每畝分別增收35.44元和32.81元[12]。韓會平發現太湖流域采納該技術的農戶每畝收益提高9%以上[13]31。羅小娟等對于水稻種植戶的研究結果表明,該技術采納率每增加1%,水稻單產提高0.04%[14]。
農戶對新技術的采納行為應視為一個逐步采納過程[15-18],農戶新技術采納行為通常呈動態形式,以上研究有些采用的是截面數據分析方式,這樣對于模擬動態技術采納行為是有缺陷的[19]。只有經過測土階段,農戶才有可能根據測土結果進行施肥。農戶是否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諸多因素有關,有自我選擇的成分,但也可能受到周圍未采納該技術的農戶間接影響,所以存在樣本選擇性偏誤的問題。因此本文基于我國蘋果主產區的微觀調研數據,將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分為兩個動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戶選擇是否采納該技術;第二階段是農戶是否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以避免樣本選擇性偏誤的干擾。
另外,以上研究探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于農戶收入的影響時,將農戶是否采納該技術視為外生變量,這一點是不恰當的。原因有二:一是是否采納該技術是農戶作為“理性人”的自我選擇;二是不可觀測變量在影響農戶技術采納行為的同時也影響其農業收入。所以采用OLS法所得到的估計系數有可能出現偏差[20]。另外,常見的計量方法還有IV法和PSM法。IV法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由遺漏變量產生的估計偏差,卻未考慮處理效應的異質性。PSM法估計技術采納處理效應僅能夠控制可觀測變量的異質性,無法控制不可觀測變量的異質性。因此,本文采用ESR模型進行估計,將不可觀測變量作為缺失變量處理,控制可觀測和不可觀測變量的異質性,以解決模型的選擇性偏差[21-22]。
一、理論分析框架
(一)“理性小農”假設
借鑒舒爾茨“理性小農”假設[23],農戶生產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當面對多種技術方案時,農戶會考慮采納新型農業技術可能會帶來的技術風險及預期凈收益,技術風險是指新技術替代傳統技術后,有可能因操作復雜程度變化所造成的減產風險[24]。同時當新技術的預期凈收益大于當前技術的凈收益時,農戶通常選擇采納該項技術,反之則會拒絕采納該項技術。
四、模型估計結果與討論
(一)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分析
考慮到樣本選擇性偏誤的問題,本文采用Heckman兩階段模型進行估計,結果顯示Lambda系數顯著。同時使用Probit模型進行穩健性分析,最終估計結果顯示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方向和顯著性未發生變化。
表4中方程(7)和方程(8)的回歸結果顯示,年齡與是否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否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正向相關,年齡的平方與2個因變量分別在1%、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向相關,證實年齡與該技術采納行為存在倒“U”型關系的假設。性別、受教育水平與2個因變量正向相關但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98%的樣本農戶性別為男性,教育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實際調研中發現蘋果種植戶仍主要以人工投入、經驗種植為主,對于教育水平的依賴程度并不強烈。村干部經歷與2個因變量分別在5%、10%的顯著性水平下正向相關,說明村干部對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上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外出務工人數對于2個因變量負向相關但均不顯著,原因可能是樣本農戶每2戶有1人外出務工,相對于種糧農戶來說,這一比例并不算高,蘋果作為高附加值農產品,加之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收益穩定,所以外出務工的人數并不多。雖然農村勞動力轉移對于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但影響程度并不明顯。
生產經營特征方面,農業收入、組織化程度、經營規模對于兩因變量正向顯著相關。經濟水平高的農戶擁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測土配方采納行為更為積極。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通過參加技術培訓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新技術,降低了信息不對稱風險,促進了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相對于經營規模較小的農戶,中等經營規模以上的農戶專業化程度更高,對于新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也較強,更愿意通過采納該技術以促進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達到規模效應的目的。地塊分散程度對于是否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負向相關但并不顯著,對于是否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有負向顯著影響。這表明土地細碎化的經營方式不利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和采納,土地細碎化增加了測土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農戶地塊分散程度越強,越不愿意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栽培方式對于是否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負向相關但并不顯著,對于是否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與假設相反,原因可能有2個方面:一是94%的樣本農戶栽培方式為喬化,矮化果園比例較低且以幼園為主;二是與喬化種植相比,矮化模式單位面積栽種株數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畝均產量明顯高于喬化模式,掛果時間較喬化模式提早1~2年,在早期就可實現豐產,基本消除大小年的現象[29]。產量穩定、管理便捷反而降低了農戶通過改善土地資源來實現增收的目的。
信息獲取特征方面,家中是否接入互聯網對于2個因變量正向相關但不顯著。原因可能是農戶家中接入互聯網的目的主要以娛樂為主,對于互聯網在線學習的意識并不強烈。親朋好友在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工作對于2個因變量正向相關但不顯著。原因可能有2個方面:一是農戶對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學習新型農業技術的主動性較差;二是農戶與親朋好友之間存在著信任偏差,關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交流不足,農戶可能沒有完全明白技術原理及重要性。化肥購買渠道對于是否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正向相關但不顯著,對于是否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正向顯著相關,與假設相符。說明與非正規化的化肥購買渠道相比,正規的化肥購買渠道對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起到了促進作用。
施肥技術認知方面,過量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認知水平與2個因變量正向顯著相關,與假設相符。說明農戶施肥技術認知水平越高,則更傾向于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地區差異方面,以山東省為參照,陜西省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更為積極,河南省、甘肅省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不足。
另外,地形對于是否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負向顯著相關。樣本地形為平地和坡地的比例分別為58%、29%,川臺地、塬地及其他復雜地形較少,地形條件越好,農戶省時省力,同時較為穩定的收益激勵其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反之,地形條件越復雜,農戶費時費力、收益情況不穩定,抑制其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積極性。能否灌溉對于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正向顯著相關,灌溉條件與施肥環節緊密相關,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需要灌溉保障,有灌溉條件的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更積極。
同時,各變量對該技術采納行為的邊際效應如表5所示。其中,農業收入每提高一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增加8.6%,類似地,技術認知水平每提高一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增加31.9%,地塊分散程度每增加1個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降低0.8%。村干部經歷、組織化程度、經營規模、互聯網接入等情況每變化一單位,也將不同程度影響農戶測土配方施肥采納行為的可能性。
(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對農業收入的影響
本文采用ESR模型估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對農業收入的影響(見表6)。ρμ0、ρμ1分別在1%、5%水平上顯著,即必須對選擇性偏差進行修正,以避免產生估計系數偏差。同時ρμ1lt;0,說明采納該技術意愿更強的群體為農業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農戶。對照現實情形,農業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農戶有兩類:第一類農戶常年外出務工或兼業化程度較高,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高,對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需求不足;第二類農戶農業收較低,風險承擔能力較差,考慮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成本,農戶更愿意選擇經驗施肥。
五、主要結論與政策含義
(一)主要結論
本文利用蘋果主產區陜、甘、魯、豫4個省份1 079戶農戶微觀數據,并考慮到實地調查數據的樣本選擇偏誤問題,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實證分析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收入效應。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我國蘋果主產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率不足,74%的樣本農戶未采納該技術,7%的樣本農戶經歷測土但并未完全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19%的樣本農戶完全按照測土結果進行施肥。
2.年齡平方、土地分散程度、栽培方式對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負向顯著相關。村干部經歷、農業收入、組織化程度、經營規模、施肥技術認知對農戶技術采納行為正向顯著相關。
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認知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增加31.9%。農業收入每提高1個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增加8.6%。地塊分散程度每增加1個單位,農戶采納該技術的概率降低0.8%。村干部經歷、組織化程度、經營規模、互聯網等每變化1個單位,也將不同程度影響農戶測土配方施肥采納行為的可能性。
4.農業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農戶更愿意采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該技術采納行為有助于提高年均農業收入的比例為8%。
(二)政策含義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有效使用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綠色農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具體政策含義如下:
1.加快健全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將先進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落實到農戶的實際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雖經十余年推廣,效果堪憂,其中,推廣環節存在一定問題,一是要調查和結合農戶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技術實施方案;二是要及時反饋測土結果,并根據測土結果和農戶實際支付能力,指導農戶進行施肥。另外,還需要重視正規化農資供銷商的技術推廣作用,可以考慮給予其一定的政策補貼。
2.在提高綠色農業技術認知方面,基層技術推廣部門應給予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家中有在外務工勞動力的農戶一定的幫扶和指導。同時還應該鼓勵有村干部經歷的農戶發揮宣傳和示范作用,如果能夠將其內嵌于技術推廣服務正式組織中,或可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3.土地規模化經營有利于農戶采納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土地政策方面,政府應加快土地流轉機制,擴大土地利用空間活力。在鼓勵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組織方面,政府應給予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種植大戶政策補貼、信貸優惠和技術指導。在合作社建設方面,政府應重視合作社的教育培訓和技術指導作用,提升綠色農業技術的溢出效應。
4.對于農業收入較低的農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若技術采納不足是由于農戶資源稟賦引起的,政府可以提供技術補貼和資金支持,若技術采納不足是由于外出務工或兼業程度較高引起的,政府應鼓勵其將土地流轉出去,提高土地流轉政策優惠,從而促進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整體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 黎云昆,肖忠武.我國林地土壤污染、退化、流失問題及對策[J].林業經濟,2015,37(9):3-15.
[2] 李太平,張鋒,胡浩.中國化肥面源污染EKC驗證及其驅動因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118-123.
[3] 吳雪蓮.農戶綠色農業技術采納行為及政策激勵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18.
[4] 張聰穎,霍學喜.我國蘋果主產區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效果評價——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實證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3):343-350.
[5] 張復宏,宋曉麗,霍明.果農對過量施肥的認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山東省9個縣(區、市)蘋果種植戶的調查[J].中國農村觀察,2017(3):117-130.
[6] 馮曉龍,霍學喜.社會網絡對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的激勵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3):72-81.
[7] 葛繼紅,周曙東,朱紅根,等.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行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9)57-64.
[8] 張成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中農戶行為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0,29(8):76-81.
[9] 高輝靈,梁昭堅,陳秀蘭,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對福建省農戶的問卷調查[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1):52-56.
[10] 王世堯,金媛.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決策的經濟分析——基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再考察[J].農業技術經濟,2017(8):15-26.
[11]" 韓洪云,楊增旭.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研究——基于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農戶調研數據[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23):4 962-4 970.
[12] 張成玉,肖海峰.我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收節支效果研究——基于江蘇、吉林兩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2):44-51.
[13] 韓會平.農戶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0:50-52.
[14] 羅小娟,馮淑怡,石曉平,等.太湖流域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及其環境和經濟效應評價——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1 891-1 902.
[15] Smale M,Heisey P W,Leathers H D.Maize of the Ancestors and Modern Varieties:The Microeconomics of High-yielding Variety Adoption in Malawi.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al Change[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5,43(2):351-368.
[16] Khanna M.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A Double Selectivity Mode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1):35-51.
[17] Dimara E,Skuras D.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s A Two-stage Partial Observability Proces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28(3):187-196.
[18] Doss C R. Analyzing Technology Adoption Using Microstudies:Limitation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34(3):207-219.
[19] Byerlee D,De Polanco E H.Farmers’ Stepwise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Packages: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Altiplano[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6,68(3):519-527.
[20] 黃騰,趙佳佳,魏娟,等.節水灌溉技術認知、采用強度與收入效應——基于甘肅省微觀農戶數據的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18(2):351.
[21] Lokshin M,Sajaia Z.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s[J].The Stata Journal,2004,4(3):282-289.
[22] Narayanan S.Profits From Participation in High Value Agriculture:Evidence of Heterogeneous Benefits in Contract Farming Schemes in Southern India[J].Food Policy,2014,44:142-157.
[23] Theodore W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32-57.
[24] 黃炎忠,羅小鋒.既吃又賣:稻農的生物農藥施用行為差異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8(7):4.
[25] 褚彩虹,馮淑怡,張蔚文.農戶采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行為的實證分析——以有機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3):68-77.
[26] 朱萌,齊振宏, 鄔蘭婭.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基于蘇南微觀數據的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6(5):735-742.
[27] 馮燕,吳金芳.合作社組織、種植規模與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采納行為——基于太湖、巢湖流域水稻種植戶的調查[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28-37.
[28] 王思琪,陳美球,彭欣欣,等.農戶分化對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554戶農戶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的調研[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6):187-196.
[29] 邵礫群. 中國蘋果矮化密植集約栽培模式技術經濟評價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44-46.
[30] 郝璠.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效益評價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11-14.
[31] Schipmann C, Qaim M. Spillovers From Modern Supply Chains to Traditional Markets: Product Innovation and Adoption by Smallholders[J].Agriculture Economics,2010,41(3-4):361-371.
[32] 黃季焜,齊亮,陳瑞劍.技術信息知識、風險偏好與農民施用農藥[J].管理世界,2008(5):71-76.
[32] 田云,張俊應,何可,等.農戶農業低碳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農藥使用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5(4):61-70.
[34] Van de Ven,Wynand P M M,Van Praag,et al.The Demand for Deductibles in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1,17(2):229-552,.
[35] Greene W H.Econometric Analysis[M].NJ:Prentice Hall,2008:96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