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

蒼溪縣陵江鎮太豐村距蒼溪縣城僅7公里,卻是有名的貧困村。全村基礎設施落后,無支柱產業,群眾增收困難。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起如今的巨大改變,群眾無人不提“斌書記”、無人不夸“斌書記”。
“斌書記”是何許人?太豐村的53戶貧困戶和群眾最有發言權。群眾所說的“斌書記”是蒼溪縣陵江鎮太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趙斌,因為他與第一書記都姓趙,為了進行區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斌書記”。“‘斌書記,你又入戶來了?今天把摩托車的油加滿了沒有?不然,下山又沒有油了,只能推著走了啊!”太豐村貧困戶牛長富總喜歡打趣他。
“悠悠萬事,脫貧攻堅;唯此為大,念茲在茲。”“脫貧路上,無小事;群眾困難,常掛念。”這是趙斌在駐村幫扶日志上寫的兩句話。從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那一刻起,趙斌就迅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幫扶工作中,視太豐村為家,視貧困戶為親人,視助推全縣脫貧為己任,時常放棄周末、節假日等回綿陽與妻兒團聚的機會,堅守在村委會、深入貧困戶家中開展幫扶工作。
為把準全村致貧和群眾貧窮的“病脈”,找準“病根”,趙斌常常冒著嚴寒酷暑,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下村入戶開展幫扶工作。每到一戶,就深入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每見一人,都認真聽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并分類做好筆記。白天,他走訪農戶;晚上,就整理收集到的信息。不到半個月時間,趙斌就跑遍了全村168戶農戶,收集梳理各類問題100多條,摸清找準了全村因病致窮、缺少勞力、缺乏技術、產業薄弱、基礎落后等致貧根源。
找準了全村“貧困病”的病因病根是基礎,如何“治病”才是關鍵。為找準“治貧”的良方,趙斌通過開村民大會、壩壩會、戶長會等形式,廣泛收集干部群眾對全村發展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通過綜合群眾的意見和智慧,他響亮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的想法,并得到大家同意。于是,趙斌就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大膽干,把改善太豐村基礎設施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
沒有項目資金,修路的錢從何處來?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上,趙斌盯緊交通行業扶貧,先后找單位籌措資金559萬元,幫助全村硬化村組道路11.2公里,擴寬3公里,實現村組道路硬化率達100%,入戶路硬化率達80%,一舉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同時,他還找單位籌措資金212萬元,整治山坪塘7口,打集中深水井26口,建飲水工程1處、改建村級衛生室,徹底解決了全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難、就醫難等困擾群眾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路通了,條件改善了,但群眾如何增收致富,發展什么樣的產業?這又是一道難題。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黨員干部群眾的意見,趙斌認為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他先后到縣級相關單位協調,落實產業發展資金20余萬元,對全村撂荒地進行深翻施肥,種植黃皮李、翠紅李、核桃等100多畝,帶動全村農戶168戶增收。同時,他還到處爭取協調資金12萬元,集中流轉土地80畝,建成了村集體經濟獼猴桃產業園,切實推進了全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他充分結合貧困戶實際,堅持分戶施策、一戶一策原則,幫助貧困戶制定脫貧規劃,指導53戶貧困戶建立以小家禽養殖及水果、蔬菜種植為主的“一戶一園”產業經濟園,確保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趙斌的汗水沒有白流,心血沒有白費,太豐村于2016年通過了國務院第三方評估組評估驗收,順利實現脫貧。也曾有熱心的群眾關心道:“‘斌書記,你來我們村工作后悔嗎?你什么時候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不用常駐這里?”趙斌總是堅定地回答:“幫助大家脫貧是我的責任和使命,只有等你們全都富起來了,都過上了好日子,我才會走。”
幾年的駐村幫扶,趙斌風里走,雨里行,一心撲在工作上,舍小家為大家,曾多次因為扶貧工作忙,無法照顧家人而愧對父母和妻兒。但趙斌用自己對親人的“冰冷”的心溫暖了整個太豐村。(作者單位/蒼溪縣委組織部)(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