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豐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農村牧區文化陣地是農村牧區開展群眾文體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線陣地。近年來,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全市92個蘇木鄉鎮1323個嘎查村的農村文化室、草原書屋實現了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七個一”建設正在推進,各項硬件建設逐步完善。據統計,全市建成綜合文化站面積124922平米,小舞臺面積31531平米,小廣場面積793270平米,草原書屋面積43051平米,室內電影放映點6628平米,廣電網絡覆蓋面超過98%,為農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一、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各項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但是,縱觀我市農村牧區現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和城市相比,更顯突出與迫切。帶著問題,筆者深入我市農村牧區調研走訪,發現“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1.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近兩年,隨著國家農村政策的利好,返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逐漸增多,基層文化氛圍更加積極,文化實踐日益增多,對于公共文化設施的需求日漸強烈。隨著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全面覆蓋,文化場所和設施有些被擠占,挪作它用,工作人員被抽調兼職,中央、省扶持的免費開放經費被鄉鎮挪用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在農村,雖建起了農村文化室、農家(草原)書屋,但沒有專人管理,“一把鑰匙多人管,用起來沒人管”的現象在許多農村都存在。文化室、農家(草原)書屋長期閉門緊鎖,村民想進很難。有的農村沒有固定的文體協管員,上級文化部門組織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送圖書下鄉等活動缺少長效機制和績效追蹤,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滯后于現實需要
據調查了解,我市80%以上的農村牧區文化陣地是上級財政的投入建成的,農民自發投入甚少,幾乎是“零”。由于財政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單一投入,造成農村文化陣地基礎設施與城鎮嚴重不對稱。一是文化陣地少。村級除了農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外,有的農村文化室、農家書屋還是兩體合一,有的缺少文化小廣場和小舞臺,開展農民文化活動沒有固定場所,而全市15個街道共223社區全部建成了設施齊全,種類齊備的文化陣地。二是陣地建設經費短缺。與城市文化陣地的資金來源充足和多樣化相比,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經費絕大多數都處于極其短缺的狀況,有的建設??钌踔帘慌灿脭D兌,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陣地的發展。三是管理上的不足。城市文化陣地依托社區街道硬件提升改造,有了很大改觀,不僅有專人管理,而且有經費保證。而農村文化陣地大多沒有專人管理,基本是兼職,而且沒有經費保證,管理員工沒有工資,都是從村兩委日常經費中列支,最多每年補助1500元,造成管理工作很難到位。
3.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內容單調
由于農村牧區文化陣地缺少,文化陣地管理員待遇低,況且業務跟不上群眾的需要,經費空缺,是導致農村牧區文化生活單調的主要原因。就我市農村而言,絕大部分農村除春節期問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和鬧元宵活動外,其它時間不是在家或小賣部看看電視、聊聊天,就是集中打麻將、玩撲克等。有的甚至連送戲送書下鄉到村,村民都懶得出來看。到2018年,我市行政村基本都配備了電子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電腦等設備全部到位,但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或村委會經費困難等原因,絕大部分沒有接通網線,電腦也就變成“死腦”,村民無法上網查閱資料,上網聊天等,只是徒增擺設。
4.農村室內文化活動場館利用效率低下
調查顯示,我市農村牧區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黨員活動室因季節原因,存在“冬天關門,夏天鎖門”的普遍現象。夏天因農忙,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于勞動,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和喪失勞動力的老人由于文化水平低,主動參加文化活動意識淡薄,也極少有人去主動參與文化消遣和活動,造成文化場館閑置,時常鎖門。加之現在村兩委管理人員忙于“走村竄戶,迎來送往”等日常事務,也無暇或不愿在文化建設等“軟資源”上動腦想法。
5.農村文化活動存在意識形態風險
走訪發現,個別農村文化活動室的陳展布置沒有統一要求和既定標準,主觀隨意性很大,存在意識形態風險。存在宣傳展板與宣傳要求脫節。比如黨的十九大召開,上級有制式統一的宣傳展板下發給基層,但個別行政村的宣傳展板未及時上掛,內容仍然停留在五六年前。還有一些村委會和活動室陳展內容存在缺項漏項,如缺少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一些文字內容和圖片缺少審核,存在常識錯誤或政治謬誤。此外,極少數基層文化室開展的活動背離了公共文化活動初衷,存在賭博、傳教和迷信行為,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
二、對策與建議
隨著“脫貧攻堅”步伐的不斷加快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建設美麗鄉村,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逐漸成為農牧民的迫切期盼。2015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隨后國辦下發《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指導意見》,對加快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做出了明確的要求。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克服實際困難,加強和推動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重大命題。
1.提高認識,提前做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統籌規劃
加強頂層設計,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全面覆蓋,突出特色,注重實效,強化管理”的原則,按照《關于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百縣萬村“七個一”工程建設》要求,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室、草原書屋、文化小舞臺、宣傳欄、文化器材、廣播器材和體育器械的建設和配套,要以此為平臺,加大投入,改善供給,探索建設文化禮堂、民俗博物館、電子閱覽室、文化走廊(大院)等,進一步加強與蘇木鄉鎮文化場館設施的共用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各類文化硬件資源,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2.立足現狀,用好用活已有資源
調查發現,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效,硬件建設已基本做到全覆蓋,但是在設施使用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效率低下。所以,必須要克服一味向上邊要錢要人要政策的做法,必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必要要堅持“盤活存量,提高效率”的原則,必須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利用好已有的文化樓、文化室、農家書屋等文化陣地,經濟條件差的嘎查村,可先利用本村閑置的屋室院落、舊學校辦好文化室、農家書屋等,還可以利用農村“一事一議”的優惠政策,申請提升改造文化陣地,切實發揮現有陣地的育人服務作用。此外,要針對農村文化活動室和圖書管理室開放時間短,利用水平低等實際問題,鄉鎮宣傳委員要提高履職擔當,樹立責任意識,加強監管和督查,協調鄉鎮主要領導和村兩委負責人,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解決基層困難,重點克服在“人、財”方面存在的困難,真正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場所開起來,發揮作用,加快文化小康建設步伐,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3.高度重視,培養和使用好農村文化隊伍
人才隊伍是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軟件”,然而,調研發現,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很多嘎查村這個“軟件”太軟,難以扛得起農村文化工作這面旗。如每個行政村的文化圖書室管理員的配備難以落實到位,很多都是村干部或村支書兼任,年齡偏大,事務繁多,難以集中精力開展文化活動。還有,農村文化管理員的待遇問題一直被忽視,走訪發現,很多地方一個文化管理員的一年的補助只有1500元甚至更少。為了進一步做好基層文化建設,旗縣乃至鄉鎮一級黨委政府應給予高度重視,在政策傾斜、組織管理、人員待遇、教育培訓中要關注這項事業和這個群體,切實提高文化管理員業務素質、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著力培育本土文藝人才和文藝骨干,不斷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
4.組織有力,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文化活動
經實地走訪了解,我們發現,農村文化陣地雖然缺乏,文藝人才雖然短缺,但是,農村的民俗傳統和鄉土文化有很深的底蘊,有很多自發的文化活動和文藝人才可以挖掘。所以,針對農村文化活動單一的情況,我們要加強組織,立足農村現有的條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如要求基層黨員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重大時事新聞;開展“好家風、好村民”評比,組織講故事、唱方言歌、三句半表演,鼓勵扭秧歌、跳廣場舞、表演器樂等文體活動;支持蒙古族群眾開展那達慕,祭敖包等傳統民俗活動;倡導開展讀書看報,農技交流;引導農牧區婦女開展剪紙、編織等巧技比賽;舉辦文體活動競技友誼賽,邀請上級前來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主題黨日活動等。通過組織開展這些文化活動,引導農牧民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增強農村凝聚力,不斷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結語
2018年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首次提出“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由此可見,加強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農村文化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大力建設好農村文化陣地,實現農民主體地位和美好向往,是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內在驅動,責任重大,使命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