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經濟發展面臨增速換擋、驅動轉換、結構升級的局面。在此過程中,以長江黃金水道為紐帶的11個省市開始在長江流域內進行產業遷移、產業協作、產業升級。隨著經濟轉型發展的進一步加速,有關部門深刻認識到了產業升級在經濟跨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順應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形勢,出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后文簡稱“綱要”),加速了長江經濟帶區域的產業轉移與升級,促進了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驅動轉換的重要戰略判斷與有效嘗試,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是具體的實踐,因此分析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的環境效應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2]。
從行政區域上看,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能夠較為清晰地分析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所帶來的環境效應,將長江經濟帶分為上游經濟欠發達地區(云南、貴州)、中游經濟發展地區(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下游經濟發達地區(浙江、江蘇、上海)3個部分。2012年,長江流域的產業遷移、協作及升級速度加快,故分析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2、2016)》(后文簡稱“中國省域 ECI報告”)中的生態活力指數,并與環境質量指數進行對比[3]。
從中國省域ECI報告的數據來看,2011—2012年,浙江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5.63和19.93,江蘇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2.67和17.25,上海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0.70和19.17。2015—2016年,浙江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6.74和20.80,江蘇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5.71和20.40,上海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3.66和20.80。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下游經濟發達地區通過產業升級,提高了生態的活力,改善了環境質量,實現了污染產業轉移和產業環保技術升級等。
從中國省域ECI報告的數據來看,2014—2015年,四川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32.53和20.32,重慶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6.61和21.47,湖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4.64和18.02,湖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3.66和23.77,江西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30.56和21.47。2014—2015年,四川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33.94和19.20,重慶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33.94和19.20,湖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19.60和12.38,湖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3.66和22.80,江西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7.77和20.40。通過對比數據可以發現,雖然四川、重慶的生態活力有所提升,但是在環境質量指數方面,中游經濟發展地區的省份都出現下降趨勢。這充分說明,在承接東部產業的過程中,中游地區的經濟發展雖然連創新高[4],但是生態環境的壓力也在增大。
從中國省域ECI報告的數據來看,2014—2015年,在生態文明指數中,云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7.60和24.15,貴州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1.69和25.68。2014—2015年,在生態文明指數中,云南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5.71和25.20,貴州的生態活力指數、環境質量指數分別為23.66和24.80。雖然生態活力指數與環境質量指數均有變化,但是變動幅度不大,且當地的生態情況和環境質量仍然較好,這說明上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承接對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影響較小[5]。
加強區域發展協作,基于區域優勢與資源優勢,制定整體性的產業規劃,這是加強長江經濟帶環境效應的基礎與前提[6]。從實踐調查與研究資料可以發現,長江經濟帶還存在許多高污染、同質化的產業競爭,這不僅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區域間產業的規劃不統一,各行政區域產業發展的定位不清晰,發展缺乏協同性。基于此,長江經濟帶可以加強區域協作,立足于地區的區域優勢與資源優勢發展產業,而不是謀求短期利益,只發展見效快、污染大的低端產業。加強區域發展協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7]。
第一,由有關部門牽頭,成立長江經濟帶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小組,協調區域內各行政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劃,如確定產業定位、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等。
第二,建立區域產業遷移、協作、互換的利益交換機制與平臺,提升區域交流的活躍度,從而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8]。
建立環保獎懲機制,對于污染嚴重的企業實行經濟處罰,這是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環境效應優化的關鍵舉措。生態環境保護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涵,要真正加強長江經濟帶各行政區域的工作,就必須建立嚴格的環保獎懲機制,具體如下。
第一,成立區域生態環保基金,在各區域繳納環保基金的基礎上,將區域污染嚴重的企業所繳納的罰款匯入環保基金,作為對環境情況良好區域的獎勵[9]。
第二,構建跨區域的檢察協作機制,解決生態環保監督的糾紛。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牽頭,建立覆蓋長江經濟帶11個省級檢察院的檢察機制,建立跨行政區劃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機制,著力解決破壞長江生態環境等突出問題。
加快產業技術合作,基于產業結構與區域合作,實現區域內的技術共享,這是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環境效應優化的重要補充[10]。技術的發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東部具有先進的產業技術,應該主動在技術共享方面作出貢獻。
第一,加強長江上、中、下游高校的合作,共同探討產業升級、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一步優化區域的產業協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促進長江上、中、下游企業的合作,如環保企業之間的技術共享、人才交流等,推動區域環保事業的發展。
第三,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產業時,要盡可能實現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而不是簡單的產業搬遷。同時,要避免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給整體環境帶來的影響。
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新時代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內涵,堅持長江經濟帶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是落實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基于目前長江經濟帶經濟合作的基本情況與問題,長江經濟帶應該加強區域協作、建立環保獎懲機制、加快產業技術合作,利用區域優勢與資源優勢,制定整體性的產業規劃。基于產業結構與區域合作,實現區域內的技術共享,在產業遷移、升級、發展的過程中,密切關注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