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東

過去一年,淮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指示和淮安囑托為引領,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補齊補足高質量發展和小康建設短板,頂住了經濟下行壓力,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平穩健康態勢,為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年來,我們緊扣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注重以思想大解放提振全市上下精氣神、凝聚高質量發展共識、找準工作突破口,著力破除黨員干部身上存在的“坐地自劃、坐井觀天、坐享其成、坐而論道、坐觀其變”等“五坐”問題,制定高質量發展“1+8”方案,加快構建“433”現代產業體系,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較上年翻一番,成為國家生態市、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生態環境滿意率居全省第三,高質量發展實現良好開局。我們緊抓關鍵性、撬動力強的大事要事,扎實做好“一區兩帶”建設向上爭取、規劃布局和項目推進文章,完成江淮生態經濟區基礎研究報告,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將淮安定位為“運河之都”,國家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淮安定位為“一中心五樞紐”,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形成省市聯動機制;把破除交通瓶頸作為迫切任務,加快交通樞紐建設,兩條在建高鐵、內環高架進展順利,機場二期建成投運;針對鄉鎮弱、小、散狀況,著力優化鄉鎮布局,破解了遺留十多年的歷史難題,極大拓展了發展空間、釋放了發展潛能、增添了發展優勢;堅持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資源,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數字化聯合審圖獲國辦表彰,成功舉辦食品博覽會,到賬臺資位居全省前列,連續七年獲評臺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我們緊貼民生期盼需求,將改善農民住房條件作為提升群眾小康認可度的必答題,制定五年行動計劃,對87.24萬戶農民全覆蓋入戶調查,率先完成空間規劃;以強烈政治責任感推進脫貧攻堅,“陽光扶貧”模式全省推廣,精準脫貧、透明監管雙線推進,扶貧領域2017年之前滯留資金全部撥付到位、2018年資金使用進度全省領先,預計全年有12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51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
婁勤儉書記、吳政隆省長在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上的講話,讓我們深感省委落實政治建設堅定堅決、推進工作有力有效、把握當前形勢精準精確、部署2019年工作清晰清楚,極大增強了我們推進高水平發展的定力和信心。2019年,我們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按照“變中求穩要有‘進的信心、優化結構要有‘穩的定力、走在前列要有‘新的作為、解放思想要有‘深的拓展”要求,堅持“變中行穩、穩中求進、進中向好、好中爭前”發展思路,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力沖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抓好“六件大事”,即以更高站位貫徹落實決策部署,以更快步伐推動“一區兩帶”建設,以更足準備迎接高鐵建成通車,以更大力度實施“158”骨干企業培育工程,以更實舉措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更多成果展現鄉村振興,努力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具體做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聚力聚焦抓項目擴投資。牢固樹立“項目為王”意識,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調結構、穩增長、強內需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重特大項目攻堅年活動,在全市上下進一步造濃招引大項目、建設大項目、服務大項目氛圍。瞄準世界500強、全球行業龍頭企業,主攻“三新一特”等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力推招商引資、利用外資、集聚臺資實現新突破,全力爭取更多國家和省重大項目在淮安布點,推動省市級重大項目快建設、快達效,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全年實施投資超10億元工業項目30個以上,投資超億元農業項目30個以上,投資超5000萬元服務業特色項目180個以上。
二是聚力聚焦抓創新轉動能。按照“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之以恒打好新舊動能轉換組合拳,大力發展“433”優勢特色產業,突出培育10個核心主導產業集群、新興優勢產業集群,全力促進產業結構逐步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加快構建特色鮮明、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打造“百強核心骨干企業”陣容,持續開展“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行動,大力推動產業互聯網經濟發展,落細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專業基礎好、創新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高成長型企業,力爭培育規模企業150戶以上,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各10戶以上;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突出抓好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深入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十百千”行動計劃,深化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培育點建設,力爭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新建市級以上企業“兩站三中心”30家以上。
三是聚力聚焦抓改革促開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重要講話精神,持續用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推動改革開放航船抵達更廣闊的水域。突出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持續發力,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大力推進行政審批、投融資、科技體制、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和省重點改革試點項目在淮安實施,著力破除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闖出一番新天地、改出一片新氣象。深化對內對外開放,著力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落地實施,協同落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綱要》,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與江淮生態經濟區城市間合作,努力在區域協同聯動中拓展發展空間、獲取發展紅利;加大臺資集聚示范區建設力度,落實“惠臺58條”政策,深化淮昆協作機制,主攻島內和臺資密集區招商,積極承接優質臺資項目轉移,持續打造臺資集聚高地;策應“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支持有實力、有需求的企業有序“走出去”,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
四是聚力聚焦抓民生增福祉。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建好高鐵主干和配套工程,讓淮安人民圓上高鐵夢;完善城鄉普惠的就業創業政策,開展“創富淮安”三年行動計劃,深度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創富致富能力;推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高位均衡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對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需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社會救助大格局,讓惠民陽光普照每一個人心田;按照既定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舉全市之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提前一年完成精準脫貧任務,堅決抓好中央和省環保督察意見整改;深化平安法治建設,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五是聚力聚焦抓黨建強保障。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持續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筑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覺”,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精心組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全面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壯志豪情。堅持把“五個是否”作為衡量干部第一標準,構建“五突出五強化”選人用人機制,健全完善高質量跨越發展考核體系,推動“三項機制”落地見效,更好地調動和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全面落實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百千萬”行動,深化農村黨建“七個一”工程,常態化開展軟弱后進基層黨組織整頓,不斷夯實黨的基層基礎。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持續深化“兩為”整治,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馳而不息糾“四風”、樹新風,標本兼治嚴反腐,堅決維護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書記)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