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江黨建帶”推動黨組織建設“握指成拳”,黨員活動走向特色化,黨建資源走向聯合,黨建陣地越來越開放——
張家港依江而興,因港得名,是長江流域口岸貨物吞吐量最大的城市。全市擁有63.6公里的長江岸線,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和口岸涉外企業在此集聚。沿江岸線長,企業規模層次不一、黨建資源分布不均,長期以來,沿江涉外企業黨建工作一直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為整合各類資源,凝聚發展合力,2010年,張家港堅持開放融合、共建共享的理念,將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至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細胞上,創新實踐了“沿江黨建帶”工作模式。經過8年的探索發展,沿江黨建工作實現了三個華麗轉變。
滾動式推進:從“一隅”到“全域”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把亟h建帶”從2010年盛開于“一隅”到如今在“全域”綻放,數據最有說服力。8年前,“沿江黨建帶”發端于張家港保稅區,只是一個由邊檢站黨委單獨牽頭、38家非公企業參與的“警企黨建共建”活動,如今,全市已成立“沿江黨建帶”聯盟,涉外條線單位全部參與其中,沿江岸線3000余家企業一起聯創聯建。8年前,沿江區域單獨建立黨組織的企業只有14家,黨員不足千人,如今,沿江岸線上建立了5個企業黨委、19個黨總支、287個獨立黨支部,黨員增加至6988名,沿江企業黨組織覆蓋率從最初的38.7%提升至100%。
“沿江黨建帶”不僅織密了基層組織網絡,還打破了傳統黨建封閉運行的模式,推動黨組織從單打獨斗走向握指成拳,黨員活動從粗放式走向個性化,黨建資源從分散走向聯合,黨建陣地從閉塞走向開放。8年前,為統籌區域黨建資源,我們在“沿江黨建帶”上建起第一個實體型區域黨建工作站——保稅區外企集群工作站。如今,這樣的黨建工作站在全市已建立了41個,基本實現了對所有非公企業的兜底全覆蓋。區域性、綜合型的紅色陣地構建了便利的“一刻鐘黨建服務圈”,開放式、常態化的組織生活蔚然成風。
鏈接式發展:從“盆景”到“風景”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把亟h建帶”模式在全省基層黨建工作中影響越來越大。在它的“內聯外延”下,黨建種子厚植于基層,品牌之花開遍港城。一方面,鏈接內部資源?!把亟h建帶”串聯起沿江區鎮、條線單位、非公企業的黨組織,筑起黨建“同心圓”。口岸、海關、海事等條線單位依托沿江黨建平臺,充分發揮職能服務優勢,培育孵化出具有行業特色的黨建項目品牌。比如,張家港海關在監管服務保稅區倉儲行業過程中發現,18家倉儲企業只有9名黨員,為讓每名黨員都找到“家”,牽頭建立了倉儲行業黨支部,共同創建“倉儲先鋒”品牌。張家港海事局針對船運行業中的船員黨員長期漂泊水上,組織生活難、教育管理難的問題,創新實施“黨建橋,心港灣”項目,與到港船舶、船運公司聯建組織、聯搞活動、聯辦陣地,輻射全國10多個省(直轄市)的30家航運公司,教育關愛到港船員近萬人次。參與項目的船舶在全國各地發生的違章行為大幅下降40%,為船運安全和沿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另一方面,鏈接外部平臺?!把亟h建帶”探索的“條塊結合”模式,為全市其他行業系統黨建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交運、住建、工商、教育等行業主管部門紛紛學習借鑒,牽頭組織了汽修、建筑、個私、民辦學校、民營醫院等行業黨建工作,催生了服務廣大車主的“港城車大夫”、服務建筑行業流動黨員的“虹筑之家”、服務個私企業的“光彩先鋒”、凝聚民辦學校的“陽光領SHOW”、引領民營醫院發展的“紅領YI家”等一大批在全國、全省有影響的黨建品牌,形成了“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
輻射式引領:從“聯動”到“驅動”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把亟h建帶”之所以能夠產生今天的影響,就是充分發揮了黨建工作對其他中心工作的核心引領作用,實現了用高質量黨建驅動高質量發展。一是黨建引領經濟轉型。發展是第一要務,黨建是第一政績,黨建與發展不能“兩張皮”。因此,在“沿江黨建帶”的實踐中,基層黨組織始終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把先鋒團隊建在沙鋼集團的高爐旁,把黨員示范崗設到保稅科技的碼頭上,讓最有戰斗力的先鋒力量活躍在經濟建設的最前沿。據統計,沿江開放型經濟創造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工業產值。二是黨建引領文明創建。文明是張家港最大的名片,“沿江黨建帶”聯盟中的黨員,一直都是文明創建中的一支中堅力量。無論是路口執勤、崗亭值班,還是便民服務,總能看到我們黨員志愿者的身影。目前,“沿江黨建帶”聯盟共培育黨員志愿服務團隊150多支,每年開展文明引導、宣傳教育等志愿服務活動2000多場次,為我市唯一獲評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作出了重要貢獻。三是黨建引領生態保護。張家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母親河“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精神,倡議發動“沿江黨建帶”聯盟中的黨員積極投身“263”專項行動、“331”專項整治等急難險重的專項工作中。同時,還組建了沙鋼集團“先鋒工匠”支部、陶氏化學“活力細胞”支部等數十個活躍在生態保護一線的“行動支部”,孵化培育了“爭當‘河小志,助力河長制”等一大批護河黨建項目,帶頭營造了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