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如果一個國家金融出現了危機,那么對于該國的經濟而言則是災難性的。定調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8年12月21日在京閉幕。在2019年中國經濟發展全局中,規避金融風險、保持金融穩定占據重要位置。日前,本刊記者采訪了知名金融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博士后、北方交通大學教授李寶峰,請他就相關話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李寶峰談到,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金融領域工作作出了平穩健康發展和適度的要求。特別提出要穩金融,并提出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于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有哪些,李寶峰談到,國內經濟效率下降,結構性矛盾突出,市場資金較緊,不同主體都處在調整和再適應的過程,國際環境較為變幻,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確定了與華斗爭的總戰略,這就使我們金融乃至整個經濟處于變中有憂的局面。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挑戰,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給出了這樣的判斷:各項宏觀調控目標可以較好完成,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目標設定為6.5%左右,前三季度實現了6.7%的增速。
一些關鍵經濟指標的表現支撐著上述判斷。從就業來看,2018年1-10月新增就業累計達到1200萬人,早已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目標;從物價來看,前11月CPI同比上漲2.1%,全年物價漲幅控制在3%以內幾無懸念;在美聯儲加息和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國際收支也趨于基本平衡。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對2017年以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報告認為,2017年以來特別是進入2018年,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度調整變化。外部不確定性的增加,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體系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即便如此,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較高增長水平,而且隨著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展開,經濟增長質量持續改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持續向前推進,中國金融體系彈性增強,金融運行總體穩定。
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影響和威脅全球金融穩定的風險因素在增加,特別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由美國挑起的經貿摩擦,對全球及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構成負面影響。同時,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也可能引發全球流動性收緊,并對新興市場國家形成外溢效應。國內方面,中國經濟金融體系中多年累積的周期性、體制機制性矛盾和風險正在水落石出,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調整體制機制性因素需要一個過程,化解潛在的風險隱患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任務依然艱巨。
針對國內國際經濟貿易環境對我國金融穩定產生怎樣的重大影響,李寶峰分析道,十九大以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點防范金融風險,采取了國內股市債市雙軌,但目前也正處在調整的階段,現在看中美誰先調整過來誰就可能在接下來的金融風險挑戰中贏得主動。十九大以來,供給側改革,去杠桿等自我主動調整,功勞是主要的,但從目前來看也有一些副作用。與此同時,經濟的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和反腐有疊加效應,但由于中國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預計三年左右會調整到位,今明兩年,可能會有財富縮水效應,但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我國社會財富中長期還是看漲的。
李教授對記者講,明年,我國金融領域應當重點發揮和調動企業主觀能動性,讓富于民,藏富于民,重構科研及創新體制,尤其是考評及撥款機制。此外,萬眾創新是一種趨勢,但主要是政府引導,應把防止貨幣緊縮放在與防止通脹同樣重要的地位。
日前,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發布主題報告《改革開放新征程中的中國宏觀經濟》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將面臨6大風險,分別是外部沖擊的風險、失業壓力增大的風險、地方財政收入下滑的地方債風險、房地產市場經濟和金融風險、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與民間投資增速回升不可持續的風險。報告指出,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當前中國可能造成200萬產業工人失業問題。此外,產業結構調整的空檔期也使得就業形勢進一步嚴峻。一定程度上,當前就業是自2010年以來所未見的情況,正處于安全線邊緣,需引起警惕。
房地產泡沫明顯,尤其是三四線城市較為嚴重。同時,房地產行業結構出現巨大變化,并出現了一些相沖突的指標:土地出讓金大幅度上升,但流拍現象大幅上揚;庫存大幅度降低,但很多區域二手房價格卻在下降。此外,房地產總體利潤率下降,但規模前28位的房企凈利潤同比增速前三季度達到80%。
此外,由于房地產投資未來面臨波動風險,以房地產投資為支撐的民間投資增速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18年以來,私營工業企業資產增速持續低于負債增速,缺口不斷擴大。“一些企業開始甩賣,導致資產價格甩賣的幅度沒有價格下降的幅度大。
我們注意到,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了我國經濟還可能出現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對此,李寶峰的看法是,我國經濟要在可能出現的驚濤駭浪前挺住,面對國際上采取各種針對中國的陰謀詭計和訛詐要以革命的兩手應對反革命的兩手,不可沽名學霸王。
李寶峰曾經從事過北京市的金融行業規劃設計,那么,如何防范金融風險?應當做好哪些準備?在體系機制上又應該如何規劃建設呢?對此,李教授建議,要集合民智,政治掛帥,對于金融體系要重考評,不能顧頭不顧尾,立法立制要從實際出發,不能過于學術化或政治化,建設金融法制體系、體系機制為了什么?解決什么實際問題?效果如何?以及對于社會倫理和社會目標都要綜合考慮。
展望2019年,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與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灰犀牛”性質的金融風險可能仍將釋放,但中國經濟體量大、市場大、韌性強等基本態勢沒有變,中國堅持市場化方向、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取向沒有變,也不會變。針對經濟運行中的變化,要努力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堅決抓好落實,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系。隨著三大攻堅戰特別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在“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基本政策指導下持續推進,體制機制性風險將會逐步得到平穩治理和化解,中國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將會進一步提高,金融穩定運行的基礎將會更加穩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風險抵御防范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