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 王玥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金字塔頂尖平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集原創思想—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市場推廣于一體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有利于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進而引發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帶動新興產業成長,產生區域和城市創新的“連鎖效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是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當前,北京、上海、合肥都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任務。江蘇作為全國領先的創新型省份,應向國家全力爭取在南京設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擎的領軍作用。因此,應戰略謀劃與推進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申報和建設工作。
我國創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培育、江蘇的創新發展新路徑探索以及南京科教優勢發揮及競爭力提升新要求,都決定了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重要性。
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提升南京創新功能與競爭力??茖W中心不是以實現短期經濟效益為目的的,而是以追求科學規律和真理為導向,是一個城市的長遠規劃,必然會對所依托城市產生重大影響。隨著上海和合肥入選國家科學中心,南京日益感到“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的緊迫局面。一方面,在自主創新上,南京市的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6年的3%,而同期上海的比例則從2.8%提高到3.8%。另一方面,合肥與南京的差距則在顯著縮小。2000年,合肥市GDP為324.7億元,南京市GDP為1021.3億元,是合肥市的3.2倍。到2017年,合肥市GDP達到7003.05億元,南京市GDP為11715億元,僅為合肥的1.67倍。因此,要改變與標兵(上海)差距加大和追兵(合肥)差距縮小的局面,需要抓住入選國家科學中心的機遇,有效提升南京創新功能與競爭力。
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強化南京省會城市的功能首位度。省會城市是一個省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交通等中心,具有很強的資源配置能力。但南京作為我省省會城市,其首位度一直不高。放眼全國,多省都在實施“省會戰略”。如同屬長三角的浙江省,多次組織專題研究,并提出“杭州興則全省興、杭州強則全省強”的戰略理念。在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背景下,省會城市的首位度提高,要突破發展瓶頸,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因此,充分抓住南京建設國家科學中心的機遇,不僅可以為整合揚子江城市群創新產業鏈集成與整合提供新方式,也可以支撐蘇北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并與揚子江城市群先進制造和服務業形成有效對接。
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南京特大城市龍頭帶動作用??萍紕撔聦ξ磥黹L江三角洲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構建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以有效地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大科學裝置(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積極發揮南京特大城市龍頭帶動作用,有效服務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資源,形成城市群的創新產業鏈和生態鏈,成為提高城市群質量的強大引擎,成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支點。
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凸顯南京科教與創新優勢,為科技創新增加新動能。南京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追蹤全球82種高水準科研期刊所發論文的作者信息,《2018中國自然指數-科研城市》發布的中國科研產出排名前十的城市,南京緊隨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根據教育部對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的最新評估,南京的六所高校十個學科全國排第一。擁有兩院院士和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數均位列全國第三。每萬人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數量均排在全國第二位。南京也具有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擁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10家、國家級孵化器2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5家,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納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1至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數由11597件增長到31556件,年均增長22.17%;授權發明專利數由3452件增長到8697件,年均增長20.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以上,年均提升1.2個百分點。軟件與信息服務、新型顯示、下一代信息網絡、智能電網產業規模均達到千億級以上。
設立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可以更好地發揮南京的科教資源優勢,為我國科技創新增添重要一翼。戰略謀劃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申報和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有更為明確的認知和勇于擔當的魄力。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負有面向人類共同需求,代表國家參與和開拓全球科技創新治理新格局的擔當和使命。因此,應明確科學研究并非是短期內即有產出的行為,其更需要鼓勵自由探索,不斷加大持續支持力度和覆蓋面的行為。要呵護科學家的“好奇心”和“卓越心”,給科學研究中的冷板凳多“加加溫”。由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雖未必能為所承載區域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應,但其為助力我國晉升科技強國具有不可推卸的使命與擔當。也只有明確認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與作用,才能為今后在基礎學科領域提出更多的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提供夯實的前提與基礎。
其次,樹立更為明確的研究方向與研究特長。上海張江科學中心已建成光源、蛋白質設施、超級計算機大科學設施群;合肥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謀劃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和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等裝置;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建設全球最“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設施。對于南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定位,應與其它國家科學中心既有錯位又要有效形成融合發展態勢??蓚溥x的技術領域有:一是依托現有的5G實驗室、集成電路和光電子等技術,集成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以水土氣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為重點,依托中科院以及在寧高校院所,整合水(源)、土(壤)、氣(象)和生(物)等資源生態環境改善技術。三是利用智能電網領域形成“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六大環節完整的產業鏈,創新發展新能源技術。
再次,以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區和超前布局大科學設施形成創新引力。江蘇省內創新資源分布較為分散,不像已有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上海張江和北京中關村等,都有自身的資源集中區。因此,應明確南京國家科學中心的選址以打造創新資源集聚區。有望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依托區域,有南京東部的仙林科技城、西部軟件谷-江寧開發區。其中,仙林科技城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已集聚了南京大學等12所高校近20萬師生,高校高端的人才科教資源相對集中,但該地區以教學為主,大學城痕跡重,科技創新和產業載體不夠。而南京西部軟件谷和江寧開發區瀕臨南部新城和高鐵站,擁有較強的產業優勢和基礎。未來如果整合南部新城高鐵中心優勢與軟件谷創新優勢以及江寧開發區的生產潛力,將是最具條件承載南京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區域。在超前布局大科學裝置方面,已有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獲國家發改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支持,需進一步謀劃和推動高效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納米真空互聯試驗站、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設施等重大基礎設施的落地建設和高水平運行,形成集群效應。
(作者分別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責任編輯:張 寧